中国语言文学(修订稿)
(0501)
一、培养目标
掌握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能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文艺学
1.文艺美学研究:关注艺术思维哲学、禅宗美学、乡土美学三个领域,注重话语理论、视觉意识、“新批评”的中国化、西方戏仿理论问题的研究。
2.民族文艺研究:主要探讨乡土文学、湘西形象等主题,将文艺理论落实于民族文艺研究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
3.中西文论研究:围绕中国文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命题,阐述中国文论的生成、发展和现代意义;围绕西方文论尤其是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中的文论问题,阐述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及学术价值。
4.文艺传播学:围绕影视传播研究、新媒体艺术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等,对电影、电视、摄影、动漫等进行综合观照;对大众文化现象的各个层面及时下其他文化热点进行分析研究;对数字、网络技术并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终端提供信息的新媒体中所形成的艺术形态进行探讨。
(二)汉语言文字学
1.汉语方言学:借助湘西多语言、多方言并存的地域优势,分析研究语言接触现象,探索语言互动规律,构建其理论,并进行方言分区和归属的理论探讨。
2.文字学与训诂学:从传统小学代表性著作研究入手,着力于文字、音韵、训诂等研究,同时关注地方性文献,如里耶秦简的文字学特征。
3.民族语言研究:以汉藏语系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为主,同时注重濒危语言调查、地区语言接触关系调查和双语研究。
4.汉语史: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规律,为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5.社会语言学: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重点调查研究武陵山片区的语言生活实态。
(三)中国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以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和细致的原典研读为基础,对中国文论的基本命题、主要理论家、重要文论思想及诗话、词话等进行溯源性考证与现代性阐释。
2.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围绕中国历史文献、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和民族地方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
3.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围绕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生成相关的社团和流派进行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
1.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研究:主要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各阶段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社团及其与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作品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3.沈从文研究:以沈从文生平、创作及学术思想等为专题,展开对其文学地位、文学意义、学术史价值的研究。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据中国语言文学和民族学、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发展进行综合考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和类型进行个案的历史、文化与审美阐释。特别集中于对湘西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机制的研究,尤其体现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辰河高腔整理,苗族剪纸研究等方面。
(六)与文化创意产业
利用文艺学、传播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创意为核心,针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文化现实情况与发展动向,研究和分析相关的理论、实践问题,特别侧重于对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研究。
三、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时间)。
2.培养方式
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采取课程学习、前沿讲座及前沿讲座评述、学术报告、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论文习作、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集体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第一学期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定,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
为了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能正常进行,研究生必须于前三个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某一个专题的文献综述,以锻炼搜集资料和驾驭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鼓励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写作,并能在省级以上的公开学术杂志上独立发表一篇以上文章。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学位课29学分,实践2学分,学术报告2学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跨专业和同等学历的研究生应补修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五、实践环节与学术活动
1.实践环节
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至少完成20学时教学实践(有两年以上高校任教经历者可免,教学实践含指导本科班实验课或毕业实习、协助老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协助老师指导实验课、做指导老师的助教等)或参加4-8周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合格各计2学分。由研究生秘书汇总,于第四学期末将考核结果统一报送研究生处。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校期间需做课题研究或进展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讲座,完成规定次数(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听各类学术讲座总数不得少于10次,其中学术讲座必须满勤),可获2学分。学术讲座考勤纳入奖学金评定范围。
六、开题与中期考核
研究生必须参加开题与中期考核,开题通过审核才能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检查通过,方可继续做论文。开题与中期考核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重新申请进行开题与中期考核。开题与中期考核除执行研究生处有关规定外,学院还将根据研究方向特点适时补充相关要求。
七、学位论文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选题合理、资料详实,引用与注释符合规范,不得剽窃或抄袭。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版权声明、题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序言、正文、结论、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以及封底。学位论文的字数应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的具体格式应遵循《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总体上应做到材料详实可靠,论点明晰,论证有据,逻辑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格式规范。论文应比较充分地掌握原始资料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有一定学术深度与价值的见解。展示作者对该课题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体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恪守学术道德,符合学术规范。
八、评审与答辩
所有申请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先期进行校内评阅,评阅通过方可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才能送外校盲审,盲审通过者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第六学期初提交。经导师审改同意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授予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