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山水,觅知音
点评:重庆八中窦亚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遥远的冰雪覆盖的唐古拉山脉,长江一路奔腾而下,广纳百川,汇集溪流,经过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像一头不可驯服的猛虎,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冲击出巍巍三峡。三峡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二、诵华章,析疑义
1.老师为学生范渎课文,同时,学生标注自己不熟悉的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参照教师的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勾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
三、赏奇文,品雅言
1.请学生提出在第一段的理解中遇到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答疑。)
明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自非”,自,是如果的意思,非,不是。自非,就是如果不是。
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中”就是“在……之中”。
明确:“重峦叠嶂”是互文手法的使用,重峦叠嶂指的就是重重叠叠的山峰。这句的手法和“隐天蔽日”相似,“隐天蔽日”即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2.让学生找出三峡的地势有哪些特点,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从“七百里”可以看出三峡的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丝毫没有中断的地方,这里就可以看出三峡山势的绵长、连绵。
明确:三峡的山非常高峻,“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只有在半夜和正午的时候才能看见月亮和太阳,其他时间月亮和太阳都被高峻的山峰给挡住了。
(学生分析了地势特征高峻连绵后,朗读强化感知,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三峡的雄奇之美,引导学生感受三峡四季的变化多姿。)
3.让学生勾画这部分中的疑难,并请同桌互相解决,有问题可向教师提出。
(同桌讨论互译,教师巡视,并将巡视中多数同学有疑问的字词板书。)
板书:
1.虽御(驾驶)不以疾也(认为)
2.时(季节)良(的确)绝(断,这里指消失)
3.萧(寂静)响(回响)
明确:“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到了”,“夏水”就是“夏天的水”,“襄”是“漫上”,而“陵”是“小山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了夏天,水漫上了小山包。
明确:“沿溯阻绝”,“沿”是顺流而下,“溯”是逆流而上,“阻绝”是阻断,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大水阻断了。
明确:“或王命急宣”,“或”是“有时”之意,“王命”指的是“皇帝的命令”,“宣”是“传达”,有时候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地传达。
明确:“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和回旋的清波相对应,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事物的影子。
明确:“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就是瀑布,悬泉瀑布在这中间激流冲荡。
明确:“林寒涧肃”,这里同样是互文手法的运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派清凉。
4.这部分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三峡变幻多姿的四季之景,首先为我们描写的是夏天的水,它的特点是水流非常湍急,那么体现在哪里?
明确:“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两地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在古时候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竟然能朝发夕至,说明水的流速非常快。
明确:“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体现夏水的湍急。乘着飞奔的马驾驭着风也不如船行快。船行之快就是因为j}水流湍急。(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5.三峡夏天的水除了湍急的特点外还有其他特点吗?
明确:三峡夏天的水,水势浩大,“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大到都能漫过小山包,能阻断航道的程度。
6.三峡春冬之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荣峻茂,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师生共同翻译)
7.三峡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品味。(学生朗读)
明确:“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带给我们的是悲凉、凄凉、萧瑟的感受。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四、赏奇文,品雅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认为作者对三峡四季之景中哪个季节的描绘最精彩?为什么?请把你的赏析与同学们分析讨论。(学生讨论赏析)
PPT:赏析角度:描写、修辞、色彩、观摩视角、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PPT上显示的赏析角度入手。)
明确:作者写三峡夏天的水最为精彩。作者正面铺陈,侧面渲染,在夸张与对比中让我们领略了三峡夏水的浩大与湍急,尽显三峡豪情之美。
明确:作者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很到位,三峡秋色,点面结合,情景交融。晴初霜旦萧瑟凄婉的悲凉之美跃然纸上。
明确:写春冬之景时,动与静相映衬,俯与仰相结合,色彩灵动,语言精练。清荣峻茂的美景如在眼前,妙笔道尽三峡雅趣之美。
五、醉山水,觅知音
1.列举古代描写三峡的诗歌、散文,从中去发现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与其他文人笔下的三峡的不同之处。
明确: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融豪情之美、雅趣之美、悲凉之美于一炉,在中国散文史上鲜有超越者,他以区区155字便道尽三峡之景的独特雄奇多变,但在众多文人笔下,三峡却呈现出另一番模样。
例: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廉氏《峡中即事》
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马危千仞谷,舟险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沈佺期《入鬼门关》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袁山松《宜都记》
(师生齐读,学生齐读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文。)
2.同学们,这些诗文所描写的三峡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有何不同呢?
明确:这些文人笔下的三峡充满了各种艰难、险恶,在他们的诗文中,山恶、水险、天暗、情悲,而在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却雄奇多姿,钟林毓秀。
3.同样的三峡为何在不同人笔下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呢?
明确:因为这些文人畏惧于三峡自然条件的险恶,忧心于自我前途命运渺茫,所以当他们身临三峡路、毗邻三峡水时,就不由自主地以“临惧相戒”,而郦道元却震惊、沉醉于三峡山水的雄奇、灵秀、多变。
4.结语:当郦道元怀着知己之心走进三峡、欣赏三峡的山水时,三峡也便以自己雄
奇多姿的姿态装饰了他的眼睛,滋养了他的文笔,润泽了他的心灵。有山、有水,便有了诗情与美好,而郦道元也赋予了三峡山水更为丰富独特的内涵,让我们徜徉在三峡的好山好水中,沉醉流连吧!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