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文言文教学—《项脊轩志》教学全景再现

2018年09月27日 23:37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杨敏 点击:[]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感情。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平淡中见深情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寄寓于平淡细节中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单刀直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二、通过诵读,疏通文意

1.初读印象

当你第一次读这篇古文时,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应该会谈到难读、难理解,或者是内容情感的初读感受。

你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自然过渡到字音字词梳理】

2.解决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线。由学生提出问题,也尽量由学生解决问题,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1)一学生读第一段,读完后,由学生提出字音处理还需要注意的地方。解决字音问题后,再由教师提出这一段在文字理解上是否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解决读音: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预设解决词义:雨泽下注,使不上漏,由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借书满架。

(2)一学生读二三段,学生提出字音处理需要注意的地方。文字理解是否还需要帮忙?

预设解决读音:迨诸父异爨、殆有神护者,婢女、先妣,扃牖而居

预设解决词义:乳二世、束发、大母过余、能以足音辨人

(3)全班读四五段,教师提醒字音和词义理解关键点。

预设解决读音:凭几学书

预设解决词义:吾妻来归,吾妻归宁

3.理清线索,整体感知

读准了字音,疏通了大意,我想请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学生答案:

作者借项脊轩叙家族变迁、亲人离世之悲喜之情。(抓标题,抓过渡句。)

本文就是借项脊轩的兴废,记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久远的怀念。

三、深研情感

这篇文章以情动人,如果要你围绕情来进行探究,你会选择哪个点深入品析?

【学生提出探究点】

教师总结:情感是抽象的,它得依托于一定的载体。大家都特别关注人之情。那就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人物,研究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四、畅谈收获

课快接近尾声了,我想问问学习了这篇文章,上了这堂课,你在阅读和写作上,有何收获?

【学生谈收获】

教师总结:古人云: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一人就占据两项,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难煎熬到极点的这些情愫,并没有像火山般喷发出来,只选取了最平常、最琐碎的小事娓娓道来。文章看似平淡,无意于感人,其实欢愉惨怛之情,处处溢于言语之中。我希望各位在学习本文获得阅读写作的收获时,能在生活中注意身边容易被忽视的平常之事,体会其中的深情厚意。

【课堂实录】

一、导入(单刀直入)

师: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二、通过诵读,疏通文意

1.初读印象

师:上课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谈谈你第一次诵读这篇古文,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一看到标题,就以为项脊轩是一个人。

(学生笑)

师:读完以后呢?

生:我发现写的是作者的书斋和他的书斋生活。

师:看来,通过阅读,我们自己就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些难认、难写的字,大致意思能够理解,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别字词,有些难度。

生:这篇文章很感人,只要读一读,就很有感觉。只是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妹妹总要问阁子?

师:你的感受能力很不错,而且能够抓住细节,至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解决,行吗?

(学生点头)

生:老师,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看来,我们在字音、字形、文字理解、内容鉴赏上都还存在一些疑问,我们就先通过诵读来解决部分问题。

2.解决字音,疏通文意

(1)第一段梳理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昕,拿好笔做标记,看看对字词的读音认知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

(一女生诵读第一段。)

师:有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生:前辟四窗,她读bi,我认为是pi。垣墙周庭,垣yuan,她不知道怎么读。

师:为什么你这么笃定呢?

生:我们现在就有词,开辟pi。垣墙周庭的垣字我们学过了,在《氓》里就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句子。

师:不错,你的迁移能力很强,以前的基础知识也相当扎实,值得学习。

师:还有不同之处么?

生:以当南日,我觉得当应该读dang。

师:为什么呢?

生:它是阻挡的意思呀。

师:同学们,赞同吗?

(学生默不作声,不敢应答)

师:那我来单独采访一下,(将话筒递给身边最近的同学)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我觉得他的解释对,可是我不敢断定读哪个音。

师:为什么不能断定呢?

生:我记得有个词读锐不可当dang,它也是阻挡的意思呀。

师:看来你能断定嘛,只是缺点底气罢了。我来给你点力量。在古代汉语中,当dang,本就有阻挡的意思,而且并没有dang这个音。

师:还有吗?

(学生不再举手)

师:那这一段在文字理解上有没有障碍?

生:“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句话我不太明白。

师:有没有明白这句话的?

生:说的是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墙,阻挡南边来的日光。至于房子怎么明亮的,我也不太清楚。

师:其实这是一个物理原理,是镜面反射的利用。(教师借助书搭成简易房子的模样,用手做墙,另一手比划)房子坐南朝北,太阳光照不到,于是先打通墙,把阻隔阳光的墙变成能打开的窗,再在太阳光照得到的地方砌上墙,太阳光遇墙反射,反照进窗,这样房子就明亮起来了呀。

(一学生小声在底下嘀咕:古人蛮聪明的嘛)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摇头)

(2)第二三段梳理

师:我们往下学习。我想再请一位同学诵读二三段,其他同学的工作照旧。在听上节课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位男生的声音特别好听,实在是忍不住,还想一饱耳福,请各位原谅我为个人谋谋福利。

(学生笑)

(一男生诵读二三段)

师:有什么地方的读音是与你不同的?

生:他有很多字不认识,读得也不熟练。东犬西吠fei,客逾yu庖pao而宴,鸡栖qi于厅,以手阖hei,象笏hu,长号hao不自禁jin,扃jiong牖you而居。

师:挺多的呀。你标记得很仔细,学习上一定也很严谨,很细心。这是个好习惯。这些读错的音,有些是多音字,有些是以前学过的,有些是课本下方有标注的。有先天的优势固然不错,可也别忽视后天的细心和严谨,愿诸君共勉。

师:先前在谈第一印象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到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个不停,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栖息在客厅。

师:你的翻译很不错。不过我想他不明白的应该不单指翻译理解,只怕更多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你能继续补充吗?

(学生想了想,摇摇头)

师:没关系,人各有所长。有没有同学对这一句有感要发?

生:这应该是指家里凌乱的场景。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只有西边有大的动静,譬如争吵,东犬才会西吠;客厅是待客的地方,最注重整洁,却让鸡停留,可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客人上门了,家里人也没有心情和时间收拾。客逾庖而宴,我就不太清楚了。

师:周围同学都在点头附和,可见你已经谈得很不错了。我也做点补充,东犬西吠除了你说的那种情况,我想应该还有各家之间的疏远之意,狗对着陌生人也会大叫。至于逾庖而宴,我没有研究过中国的建筑规制,但从我们现在的房间布局来看,餐厅是和客厅相连,而厨房在另一边,不需要客人进入,毕竟做饭时的凌乱是主人家谢绝参观的。我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师:在文句理解上还有难点吗?

(学生不再提出)

师:我在读书的时候,也读过这篇文章,那个时候我对一个字最感兴趣,甚至拿着放大镜把它看了个明明白白。(学生笑,知道我说的是个“爨”字)这个字,你们看清楚了吗?

(学生在底下作答:字太小,笔画太多,看不清)

师:我来给大家比划比划。这个字里面出现了三只手(学生笑)(教师画出三只手)。两只手端着蒸锅,放在一个平台上(教师板书同),另一手在于什么?

生:(齐答)在火上加木材。(教师板书,火,林)

师:是木材“们”。中国的造字特别有意思,这个字从它的造字就可推出它的意思就是……

生:(齐答)烧火做饭。

(3)第四五段梳理

师:咱们男女生同学都完成了个人表演,这剩下的四五段咱们就换成全班齐读吧。

(全班齐读四五段)

师:刚才你们都有事可做,只有我才有空做标记。我有这么几个疑问想和大家一块探讨。“凭几学书”的“几”我听到了两种声音,应该读什么?

生:读ji。因为我们有个词叫茶几ji。

师:那这个“几”是不是解释为茶几呢。

生:不是,是书桌的意思。案几。

师:凭几学书,“学书”是在学什么?

生:(齐答)学写字。

师:书有很多种解释,在这确实是写字的意思。书的造字也告诉了我们:一只手拿笔,蘸着砚台上的墨。(教师板书)

师:这一段文字中归字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来归”,一次是“归宁”,各指什么?

生:“来归”是指女子出嫁。“归宁”是说女子回娘家省亲回来。

师:很好。看来我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你们自己有疑问吗?

(学生摇头)

3.理清线索,概括大意

师:我们通过分段诵读,读准了字音,疏通了大意,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尝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我对班上的情况并不了解,能帮忙推荐一位吗?

(学生推荐,一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概括)

师:能概括了吗?

(无人应答)

师:既然这样,我给大家一点时间,你和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概括内容,再借助同桌的力量完善。

(学生同桌互助)

师:现在应该有底气了吧?

生:这篇文章写了书斋的环境,先妣、先大母、亡妻在书斋中的片段,表达对书斋的喜爱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师:你很聪明,借助了我们分段诵读的方式来概括。还有不同的概括吗?

生:这篇文章借景、人、事、物来抒发三代变迁与亲人离世之悲。

师:你的概括更简单,而且在写作内容的概括上更全面了,只是情感上似乎与先前的同学有一点不同。你能借助他的概括,调整一下吗?

生:(思考片刻)这篇文章借景、人、事、物来抒发对阁子的喜爱以及对三代变迁与亲人离世的悲苦。

(教师将话筒递给最近的学生):你感觉他的概括如何?

生:很好。很全面,很简洁。

三、深研情感

1.确定探究点

师:我也觉得很不错。那我们就听他的。这篇文章借景、人、事、物来抒情。(教师板书:景、人、事、物、情)散文大多以情动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果要你围绕情来进行探究,你会选择哪个点深入品析?我们现在已经提供了4个方向,但是还不够,你可以再挖掘方向,也可以抓住4个方向中的具体点来深入。这样吧,你们先告诉我你想要研究的内容。

生:我想研究作者在写作亡妻时的情感。

生:我喜欢阁子,我特别想看看随着阁子的变迁,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生:我也想研究变化,只不过我想研究同样对离世的亲人,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生:我一直都没有弄懂,那个象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师:情感是抽象的,它得依托于一定的载体。大家各有各关注的对象。那就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四人为一小组,抓住文本的细节,研究作者抒发的情感。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教师观察,深入小组研究,了解情况。

3.小组交流结果展示。

师:我刚刚在你们中间转了一圈,听到了很多同学深入的见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来全班交流,借此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请各组的小组发言人。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对亲人情感的不同。母亲对我是关爱之情,嘘寒问暖;祖母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读书有成,振兴家业;亡妻与我浓情蜜意,缠绵恩爱,失去她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痛。

师:同是描写失去亲人之痛,但痛的内容不一样,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很不错。还有补充么?

生:老师,我觉得不仅内容不一样,而且痛的程度逐渐加深。失母是“余泣,妪亦泣”,失去祖母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失去妻子是“室坏不修”“不常居”,此时无为胜有为。

(底下听课教师鼓掌)

师:听听这掌声,你值得拥有。谢谢你丰富了我的见解。

师:这两组同学都是抓住变化,同中之异来深入鉴赏,还有不同的鉴赏角度吗?

生:老师,我还是想抓变化来谈。可以吗?

师:当然,这是你的自由。

生:我关注的不是人与事件,而是物——阁子。作者对阁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反应。阁子本是破旧昏暗的小屋——“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在归有光的修葺下,变得洞然,幽静,可听万籁之声,可与小鸟嬉戏,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随心所愿。对自己亲手改造的小屋,作者非常喜爱。只是其中经历了两位亲人的离世,感觉到了“可喜”之外的“可悲”,纵使如此,他依然认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给它蒙上了一层神话的保护色彩,可见喜爱之深。然而妻子死后,“室坏不修”,可见痛至深。连平日喜爱的阁子都无心打理了。

师:你能将一些关于阁子的只言片语组合起来,思考问题,这种整合能力难能可贵。非常不错。我发现底下的同学都听呆了。不过我有几点还想补充。室坏不修之后对于阁子还有描述。能找到吗?

生:(齐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师:不是情深无为吗?为何又复葺南阁子?你是怎么理解归有光的这种行为的?

生:(立即反应)余久卧病无聊。

师:真这么简单吗?

(学生思考几十秒)

生:室坏久不修不仅仅是因为亡妻之痛,也是想留住妻子在房间的生活气息。可是两年的悲伤,尤其是染病之后,意识到这样的留恋与神伤不能再继续,希望能摆脱,于是重新修葺,还特别注意“其制稍异于前”。只是这种摆脱无疑是无用的,以致他只能选择“常在外,不常居”的视而不见,却依然记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

(学生鼓掌)

师:只有对生活有深刻感受的人才能说出你这样的感悟。至于真实情景是不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才能回答你。不过对文章的感悟,我们不仅要忠于作者,也要忠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发现亡妻这一段,对阁子的描绘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多。先前就有同学提出妹妹为什么这样喜欢提阁子,他无法理解。我想来读读这一段,你们来体会一下,告诉我为什么妹妹这样关注阁子?

(教师诵读最后两段)

师:有高见吗?

(无人作答)

师: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是妻子向我转述妹妹们的话,这里面应该有个故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吗?

生:妻子自从嫁过来之后,经常来到项脊轩中,有时问我古代发生的故事,有时向我学习写字。妻子回了娘家,应妹妹们要求描述夫妻之间的甜蜜,总会提到阁子,妹妹们非常向往,很羡慕姐姐找到了如意郎君,追问着姐姐阁子是什么样的,阁子里发生了什么事。妻子回家借妹妹们的话委婉地向丈夫诉说她的幸福,而作者此时写下的时候既有甜蜜缠绵之感,又有此情不再的悲戚。

师:你的这个故事讲得很好。正是因为有了妻子嫁给我后的甜蜜与幸福,才会有妹妹们的如此关注,其实不仅是妹妹们关注,我和妻子都难以忘怀。在阁子里,有红袖添香,妻子会悄悄地搁在书桌上一杯茶,默默地立在我身后,看着我读书、写作。等我有空,就会问我感兴趣的故事,我会从书架上取出书来,她欢快地跟着我,坐在身边,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带着她读书,有时,我也会握住她的手,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字。那一段夫唱妇随的快乐生活,不仅我难忘,只言片语中也透露出妻子的幸福与不甘离去。

四、畅谈收获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围绕着变化——阁子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来分析情感,可谓“俯视全文”。今天受限于课时,很多角度没有深挖,很是遗憾。不知不觉中已临近下课,最后我想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收获。

生:在阅读时不能忽视细节,而且越是看似平淡的细节,越有研究的价值。

生:学习一定要善于发问,在问题中寻找答案。

生:平时我们总烦恼作文写不好,其实生活小事即作文,只要真的拥有了真情,不愁写不出好作品。

生:写作时,一定要有一些变化,在主线串联下安排变化,会让写作更有深度,也更有感染力。

生:抽象的感情必须要借助可以触摸的人、可以描述的事等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

师:古人云: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一人就占据两项,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难煎熬到极点的这些情愫,并没有像火山般喷发出来,只选取了最平常、最琐碎的小事娓娓道来。文章看似平淡,无益于感人,其实欢愉惨怛之情,处处溢于言语之中。我希望各位在学习本文获得阅读写作的收获时,也能在生活中注意身边容易被忽视的平常之事,体会其中的深情厚意。

(下课铃响)

师:下课,谢谢大家让我享受了一次情感盛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次接到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通知时,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了很大的鼓励与肯定,忧的是不仅要与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过过招”,赛制还让人备感压力。我曾参与过的比赛,基本上都是自己准备一篇拿手的课文,请专家团队多次琢磨,获得丰富临场经验后再进行。而这次比赛,15篇文章,涉及现代文、文言文、小说戏剧、诗歌、写作5个单元,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除了采用我所在的湖南省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还采用了苏教版教材;更为关键的是,报到后抽签才能决定比赛哪篇文章,只有48小时的准备时间:这些,无疑给参赛的选手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得到比赛通知开始,近2个月的时间,15篇文章每篇都要认真研读,每篇都得勾画出一个教学思路,每篇都尽量做出配套的课件……那一段日子是紧张的,甚至同事们私底下开玩笑说我比高三的学生还要认真;那一段时间也是充实的,看着一篇篇课文的备课思路逐步成型,高兴的同时也会调侃下自己,至少高二备课任务轻松了不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准备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回忆那2个月走过的路,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我还记得同校老师面对我时的鼓励与微笑,也还记得轮番试讲时的疲惫不堪,更不会忘记我们教研组长几个深夜的陪伴……

记得大赛组委会要求选手报到的那天,外地老师知道我是主场作战,向我询问学生情况时,得知我仅来明德中学工作半年时间,感慨万千说出这样的话:在我们那边,新来的老师是不可能获得这种规格的参赛机会的。那个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不能忘的不仅是那些人、那些事,更是明德中学的包容、信任,以及给教师们锻炼机会的理念与氛围。说实话,明德中学比我优秀的教师大有人在,而他们却默默地站在我身后帮助我、鼓励我、指导我。明德想扶起的绝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一种校园精神。这种意识已经深入明德每个人的内心。

而明德语文组的教学理念无疑是紧随课改精神的。以学生为主体,紧随学生的认知,问题从学生中来,尽量让学生解决,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和提升工作。这种理念不仅是在大赛中需要传递的,更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需要倡导的。同时,也是深入明德人骨血的。

7月23日报到后,24日抽签,我抽到了《项脊轩志》。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甚至可以称为我最喜欢的课文。对归有光的妙笔,对他表达的深情,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我都很有感触,这是幸运之处。不幸的是,这是一篇古文,一节课之内既要解决字词梳理,还要有一定的鉴赏深度,这是非常困难的,此为其一;其二,这篇文章注明按照苏教版来组织教学,单就文本而言,我很熟悉,就算背诵也没有问题,但一篇文章在不同教材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甚至所放的位置不同,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都会有所区别,而这些我都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和准备。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五,单元专题名称为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就揭示出这一单元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个单元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出人高贵博大的心灵世界。这个专题共分3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如泣如诉”,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侧重于亲情的表达;第二板块为“执子之手”,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侧重于爱情的流露;第三板块是“旧日时光”,选了三首歌颂友情的诗歌。这3个板块以情感类型为经、文体为纬,组成3个教学板块。这些文章组成专题后,便以情感的丰富、表达手段的多样,获得丰富的课程意义。《项脊轩志》就选自第一板块“如泣如诉”,在《陈情表》之后,组成文言文板块,表达亲情。

而在我们湖南省选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此文被收入选修课本.所在单元专题为“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在两版教材中,此文不仅必修选修的类型不同,单元专题的课程目标也不一样,由此也必然导致所采用的教法不同,这些都会给这篇课文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毕竟以前教学的设计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此次教学)。

基于文言文教学不可逾越的文字障碍,基于单元提示的说明,也基于与《陈情表》表达亲情的不同,经过多此推敲,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感情;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平淡中见深情的艺术魅力。这个教学目标紧扣“情”字,抓住细节,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人性”这两方面来进行探究。

根据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4个环节,即:单刀直入式导人——通过诵读,疏通文意——深研情感——畅谈收获。这4个环节的设计,层层推进,遵循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既能照顾个体鉴赏层次的区别,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鉴赏点可深入,又能让教师随时转换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有提升空间。

一、如何导入

导入设计最初我们有3个方案:情境导人,故事导人,单刀直人。

情境导入方案如下:前几天,给我们家6岁多的儿子打电话,我已经近3个月没有见着他了。可是那小子倒好,说了一句“我要看电视了,挂了哦”,把我搁在那半天做不得声。这时就不由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经典散文《目送》中结尾的话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的确,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我们都只能陪伴他们走过一段岁月,纵使再不舍,也只能望着他们离开。表现亲情的文章很多,打动人的也不少,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能迅速引学生人情境,而且《目送》这篇文章他们不仅熟悉而且非常喜欢;而生活化的情境,既让教师有感而发,又让学生能够反思自身,很有触动,为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但是最大的缺点也在此处,先人为主,直击亲情,剥夺了学生初读感悟的权利。

故事导入方案如下:课件展示归有光短小却感人的作品《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陪嫁丫鬟)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陪嫁)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妻子)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这个方案的优势是会让学生对归有光的生活产生好奇,这种好奇是学习课文最好的助力。而且学生会从这篇短小的文章中感知到归有光散文的特色所在。但是相应也有缺陷,一是文言文,纵使浅易,学生也会有畏难心理,而且这样的文段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几乎没有影响力,也就是说无法照顾所有的学生群体。

单刀直入方案:今天我们来一块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这个方案虽然简单,但是贵在直截了当,节省时间,而且给学生无限的发展空间。

综合3个方案的优缺点,我们决定采用单刀直入式,尊重学生的认知,给他们更多的发展余地。

二、如何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最让师生们为难的一关就是理解关。《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我们平时在教学时基本上都会用两课时。一节课疏通文意,一节课品读鉴赏。然而竞赛课只有1节课时,你不可能绕过理解关,但出彩点是在鉴赏上。如何取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在是愁煞人。我们理想中的时间分配是15分钟解决完字词梳理,用30分钟充分鉴赏。

字词梳理环节采用何种方式更为有效,这也是我们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我们首先确定了一个小环节,就是由学生来初谈感受。这既是一次教师了解学情的机会,也是顺势进入字词句理解环节的自然过渡。毕竟无论学生如何谈,都会谈到在字词句理解上是有一定问题的。

接着我们便能顺应学生的感受,梳理字词上的难点。我们同样也拿出了好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针对全文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互助解决问题,教师主要负责引导;第二个方案是教师进行验收式预习检测。这两个方案一拿出,第二个方案就被否决。原因在于使学生缺失了主体地位,而且检测式的教学方式是与教改精神背道而驰的,虽然它可以最有效地控制时间。第一个方案无疑在理论上是最合适的,既展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助精神,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多次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并不可取,面对一篇较长的文章,要学生提出问题有点像“虱子多了不痒”,反倒是冷场居多。如果提不出问题,教师又不能贸然主动检测,学生理解上的困境依然存在,后面环节要进行下去是非常困难的。

针对这种情形,我们集思广益,在第一个方案上进行改进,不是针对全文,而是将文章划分成三个片段,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解决问题。划分后,提问的范围缩小了,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比较集中,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加大了很多。不过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设想,只有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才能知道具体情形。针对这种不可确定性,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中的一员,对于一些学生未提出的难点问题,也可以设疑,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些预设问题。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特别注意由学生提出问题,尽量由学生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引导工作。如对“以当南日”的“当”究竟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三声,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将这种不同见解再次抛给学生,让他们从已学知识中判断,待他们回顾成语中的“锐不可当”“螳臂当车”中“当”的读音后,再来判定此字应该为第一声。同时我为了让学生对文言字词产生兴趣,从造字法的角度解释了“爨”“书”两字的字义。

但在真正上课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方式改变的原因,学生提出问题的意愿很浓厚,教师根本没有质疑时间,疏通文意所费时间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设想,挤占了不少对课文的鉴赏时间。对此,我并不后悔,毕竟只有解决了理解关,后面的鉴赏才能真正深入。毕竟我们教学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教师的亮点,而是要顺应课堂变化,让学生学有所获。

除了对文章梳理方式的考量,我们也注重了诵读的多样性,有让男生、女生的单独诵读,其他学生的标记与全班的诵读,教师的标记等多种形式,多样的形式就不会让学生感觉到疲乏,还能引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中不可缺失的基础——诵读的重视。我们达成共识的一点就是,不能因为时间的紧张,而将诵读压缩,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也是所有后续学习的基础,可以说缺失了诵读的文言文教学是没有根的。

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的最后,我们还安排了一次全文诵读。这不仅是一次检验,也是为了帮助学生从部分回到文章的整体。因为接下来我们需要完成的是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对于整体感知,我们的设计是淡化处理,教师不直接给出结论,依然调动学生自己的力量完善补充,纵使学生的回答并不完美,我们也不能做超出学生认知的拔高。

所以我们设想过学生绕过“阁子”,直接概括为通过回忆三位亲人的片段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痛苦与怀念。我们也设想过学生注意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关键句,关注“喜悲”之情。所以一方面我想通过标题与关键句做好简单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对学生有可能忽略家族离散之感,我会放在后面的分析鉴赏中提出,再进行有效补充。

所幸的是,我不需要考虑各种状况,因为根本没有状况。学生整体感知的答案接近完美——“这篇文章借景、人、事、物来抒发三代变迁与亲人离世之悲”。

三、如何击中情感

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朋友发现我在教学设计中从整体感知过渡到情感体验的生成问题与课堂实录的并不相同,而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状态展示超出了我的预设。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这篇文章以情动人,如果要你围绕情来进行探究,你会选择哪个点深入品析?

【学生提出探究点】

教师总结:情感是抽象的,它得依托于一定的载体。大家都特别关注人之情。那就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人物,研究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我的板书应该是:

而在课堂实录中我是这样生成的:

这篇文章借景、人、事、物来抒情。(教师板书:景、人、事、物、情)散文大多以情动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果要你围绕情来进行探究,你会选择哪个点深入品析?我们现在已经提供了4个方向,但是还不够,你可以再挖掘方向,也可以抓住4个方向中的具体点来深入。这样吧,你们先告诉我你想要研究的方向。

生:我想研究作者在写作亡妻时的情感。

生:我喜欢阁子,我特别想看看随着阁子的变迁,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生:我也想研究变化,只不过我想研究同样对离世的亲人,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生:我一直都没有弄懂,为什么老妪说母亲对姐姐的关爱,为什么我和老妪这些非事件参与者还这样的悲戚?

师:情感是抽象的,它得依托于一定的载体。大家各有各关注的对象。那就请同学们任选角度,

四人为一小组,抓住文本的细节,研究作者抒发的情感。

我的板书实际是:

这种调整是基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而做出的变化,相较而言,上课生成的情况比备课时预设的情形要全面很多,要有深度很多,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在当初设计时,这个环节需要完成一次思维的开放和收束。“如果要你围绕情来进行探究,你会选择哪个点深人品析?”这个问题开放性地提出鉴赏情感的多方面角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紧接着收束思维,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寻找一个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鉴赏,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深挖他们的鉴赏能力。

但上课的时候预设与生成有所不同,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就已经归纳出鉴赏情感的4个角度,即“景、物、人、事”,后面再去列举似乎有些多此一举。我却没有放弃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开放性思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谁又能说学生除了这4个角度外就不能列举出新的思考点呢?果真,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他们居然列出了变化的角度,而且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最感兴趣的正是此处。学生这种舍弃小处从大处着手的能力和气度实在是让我惊叹。

我本来想让学生抓住细节分别品读三位逝去女性,再由教师提升到关注对三个人感情的不同。我想让学生关注容易被他们忽视的细节:“为什么由老妪来诉说母亲对姐姐的关爱,为什么我和老妪这些非直接参与者还如此悲戚?”引导学生看到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自怜之苦与思母之痛(归有光8岁丧母);我还想让他们在祖母那一段中,体会到一位对孙儿寄予振兴家业之厚望的长辈看似责备实则褒奖的话语与生活中我们父母的态度何其相似;我同样也想借助这一段描写让学生注意到作者18岁初写此文的壮志凌云,三十几岁再来补记时的黯然神伤,再往后,60岁才考取小小功名后的愧疚;我也想让学生研究第一自然,分析第一段粗看是喜悦,深读却蕴藏悲伤的原因(“百年老屋,尘泥渗漉”,环境的破败可以改造给作者带来快乐,但面对家族的离散又从何改造起)……谁知道优秀的学生们直接跳跃到了全文的整体把握,紧抓变化,甚至还发现了情感的递增变化(“老师,我觉得不仅内容不一样,而且痛的程度也不同。失母是“余泣,妪亦泣,失去祖母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失去妻子是‘室坏不修’‘不常居’,此时无为胜有为”),这是我忽视的鉴赏点。虽然学生对细节的分析没有我预设时做得那样“细”,但是他们的体悟已经很深人,面对1课时的教学,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再去补充,足矣。

学生们擅长从大处着手,喜欢研究“阁子”,愿意体会变化,纵使和我的预设不同,我也不可以强迫他们改变方向,这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教学。

四、如何畅谈收获

一节课应该会有所得,但这种收获一旦只是种感觉就容易飘走。能说出来,能写下来才更具效用。所以我们在结尾处安排了畅谈收获的环节,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但是这种畅谈如果没有方向和目标,只是请他们泛泛而谈,估计就会如前面学生提出难点字词来一样,不知道如何着手。因此我们在提问方式上做了改进,明确要求学生谈谈在阅读、写作方面的收获。一方面给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向,让他有话可谈,毕竟与先前的开放性问题不同,这里只需要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收获点就行;另一方面,学习课文,本来就是为了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这种收获点很有实效性。可以说学生谈得还是很不错的。另外,作为教师,我也把自己融入了其中,在最后收束的时候也谈了自己的收获,同时进行了提升。不仅谈论了对阅读与写作的帮助,也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平淡小事中掩藏的深情,因为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恩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节课想表达得很多,可只有45分钟;一篇课文有很多种设计方法,可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一种;一节课在生成的过程中有许多种可能,不可能完全没有遗憾,有了遗憾才有下次改进的空间。

可以说,没有完美的课,但是我们会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名师点评】

语文是生活的对话

——论《项脊轩志》的教学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教研组长蒋雁鸣

明德中学这所百年老校,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也迎来了她110年华诞。这次“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我校举行,可以说打响了庆典的又一炮。

这一次赛事举行,无论是作为举办方的语文报社、参赛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认识我的都在问:明德中学的学生了不得,你们是如何培养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们传递的教学理念。也许大家这次惊叹的是这次大赛中明德学子不怵场,能说会道还能写的课堂发挥表现,可是真要追根溯源,我想从我们学校参赛的杨敏老师执教《项脊轩志》说起,来谈谈我们对语文课堂的感悟——语文课堂应该是与生活的对话。虽只能以管窥豹,但至少也能看到一鳞半爪。一节课,是个人的展示,更是一个团队、一所学校所奉行精神的诠释。我相信,这一次我们参与的课堂比赛能够传递出我们明德教学的基本理念——紧贴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尽量由学生解决问题。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姿态

语文课堂与别的课堂是有区别的,它的对话双方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更多拥有者,却不能替代学生感受,更不清楚他们的认知;学生不一定会考虑周全而深刻,但也有教师所不具备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这些都能给双方的平等对话提供基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者身份,交流的话题、节奏,冷场后的调节,方向上的调整等都需要教师的把控。

(一)尊重学生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种树郭橐驼传》的文章,里面借种树之言,说治理之道,其实放在教书育人上同样适用。“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句种树哲理放在教学角度来说,就是要求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不代替学生,尊重他们的感受与发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对学生现有能力认知的基础上,学生不表达,不展示,不感受,教师又从何认知学生能力呢?只有认知了,教师的教学措施与发展手段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

因此在课堂上做一个倾听者,这点对于教师尤为重要。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设计的时候,课初,就有一个环节——初读印象(当你第一次读这篇古文时,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不用设置任何“圈套”,学生就会谈到难读、难理解,或者是内容情感的初读感受。而这些感受,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或者说学生在此就已经告诉了教师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他感兴趣的方向。基于这种认知后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实录中,学生初谈印象有这样的对话:

生:我一看到标题,就以为项脊轩是一个人。

(学生笑)

师:读完以后呢?

生:我发现写的是作者的书斋和他的书斋生活。

师:看来,通过阅读,我们自己就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些难认、难写的字,大致意思能够理解,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别字词,有些难度。

生:这篇文章很感人,只要读一读,就很有感觉。只是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妹妹总要问阁子?

师:你的感受能力很不错,而且能够抓住细节,至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解决,行吗?

(学生点头)

生:老师,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看来,我们在字音、字形、文字理解、内容鉴赏上都存在疑问,我们就先通过诵读来解决部分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的确会注意到难认、难写的字句,会关注到文章的感情,有探究的意愿,会注意文章中的细节,这些其实都是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师生双方不谋而合。最有意思的是第一位学生,他谈到了自己对项脊轩这个词的认识过程,其实也是向我们展示了学生通过阅读后的自我提升能力。再来看看教师的处理,教师将学生的发言归了类,分做了“字音、字形、文字理解、内容鉴赏”四大问题。在此我就想谈谈对教师身份的理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个引导者。这种引导身份首先要求教师能将纷繁的零散的问题进行归类处理,再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层次安排解决顺序。无疑,在这点上,教师的处理是很不错的。后面的问题解决其实也就围绕着学生的感知进行,有顺流而下之势。另外在激发学生谈话欲望中,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教学是必须有设计的,高明的教者的设计要达到“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仔细研究提问方式,就会发现围绕四个版块,提问设计有无限与设限之分。初谈感受的不设限是为了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情;分部分诵读后的学生提问是具体的,自然会设限,但是提问的知识点却是因学情不同而产生,本身是无限的;在鉴赏角度提出时,以情为纲,设置了限制,开拓学生的思维,而在选择鉴赏点时却是顺遂学生心意;在谈感受时,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设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收获的,而教师的自谈收获,可以说又给学生打开了“生活感受”这扇窗。

在无限与设限的精心提问中,学生可以寻找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也可以倾听同学独特的见解,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质疑……这样的设计可以说能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谈,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教师用不可缺失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认识深刻,提升自我

毕竟教师与学生在拥有的知识和学习的技巧上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帮助和提升是其职责,那么教师如何结合学生的本身情况做好引导工作呢?

1.由已知推未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课堂上最常出现的方式。可是这样的方式只是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人的发展还不够,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尽量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实对于部分问题,他们也拥有着这种能力。

例如余扃牖而居的“牖”字,初看会觉得陌生,其实在《过秦论》中学生早已经学过“瓮牖绳枢”,只要稍稍回想一下,自然会认读了。不过这种迁移要求学生先前所学知识比较扎实,这也在另一个方面提示了学生语文课文学习的重要性。

不仅这种浅层次的字音的认读能采用这种迁移能力,包括深层次的鉴赏也能展现。在课后反思中,杨老师讲到她想研究先妣片段中,非直接参与者——余与妪为何哭泣,其实这个问题抛出,学生自然就会从侧面描写来思考,从生活常识中来推断,这些其实都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关键是引导他们关注和思考。

2.学生提问,学生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反思能力。

刚刚谈到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比较难一点的问题,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也不要贸然回答,看看班上的其他同学是否能够解决,这种“平级”的解决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反思能力能有帮助。

师:先前在谈第一印象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到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个不停,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栖息在客厅。

师:你的翻译很不错。不过我想他不明白的应该不单指翻译理解,只怕更多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你能继续补充吗?

(学生想了想,摇摇头)

师:没关系,人各有所长。有没有同学对这一句有感要发?

生:这应该是指家里凌乱的场景。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只有西边有大的动静,譬如争吵,东犬才会西吠;客厅是待客的地方,最注重整洁,却让鸡停留,可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客人上门了,家里人也没有心情和时间收拾客厅。客逾庖而宴,我就不太清楚了。

师:周围同学都在点头附和,可见你已经谈得很不错了。我也做点补充,东犬西吠除了你说的那种情况,我想应该还有各家之间的疏远之意,狗对着陌生人也会大叫。至于逾庖而宴,我没有研究过中国的建筑规制,但从我们现在的房间布局来看,餐厅是和客厅相连,而厨房在另一边,不需要客人进入,毕竟做饭时的凌乱是主人家谢绝参观的。我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作者为什么会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个问题是在初读感受环节中早就提出来了的,教师押后到此刻才分析,观察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发现学生互助也是有一定梯度的,第一个学生只能简单翻译,第二个学生能谈片段感受,在教师引导下能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进行补充,三个梯度层层递进,也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句。我相信这种理解的深入,对于后面的鉴赏大有裨益。而评价反思能力在整体感知的概括环节体现得很充分,在此就不再赘言。

二、语文课堂是关于生活的对话

语文即生活,这是我们常说的话,但是如何在语文中去谈论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先来看这一段教学实录:

生:室坏久不修不仅仅是因为亡妻之痛,也是想留住妻子在房间的生活气息。可是两年的悲伤,尤其是染病之后,意识到这样的留恋与神伤不能再继续,希望能摆脱,于是重新修葺,还特别注意“其制稍异于前”。只是这种摆脱无疑是无用的,以致他只能选择“常在外,不常居”的视而不见,却依然记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

(学生鼓掌)

师:只有对生活有深刻感受的人才能说出你这样的感悟。至于真实情景是不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才能回答你。不过对文章的感悟,我们不仅要忠于作者,也要忠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发现亡妻这一段,对阁子的描绘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多。先前就有同学提出妹妹为什么这样喜欢提阁子,他无法理解。我想来读读这一段,你们来体会一下,告诉我为什么妹妹这样关注阁子?

(教师诵读最后两段)

师:有高见吗?

(无人作答)

师: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是妻子向我转述妹妹们的话,这里面应该有个故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吗?

生:妻子自从嫁过来之后,经常来到项脊轩中,有时问我古代发生的故事,有时向我学习写字。妻子回了娘家,应妹妹们要求描述夫妻之间的甜蜜,总会提到阁子,妹妹们非常向往,很是羡慕姐姐找到了如意郎君,总追问着姐姐阁子是什么样的,阁子里发生了什么事。妻子回家借妹妹们说的话委婉地向夫君诉说她的幸福,而作者此时写下的时候就有甜蜜缠绵之感,又有此情不再的悲戚。

师:你的这个故事讲得很好。正是因为有了妻子嫁给我后的甜蜜与幸福,才会有妹妹们的如此关注,其实不仅是妹妹们关注,我和妻子都难以忘怀。在阁子里,有红袖添香,妻子会悄悄地搁在书桌上一杯茶,默默地立在我身后,看着我读书、写作。等我有空,就会问我感兴趣的故事,我会从书架上取出书来,她欢快地跟着我,坐在身边,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读书,有时,我也会握住她的手,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字。那一段夫唱妇随的快乐生活,不仅我难忘,只言片语中也透露出妻子的幸福与不甘离去。

这一段实录出自情感鉴赏板块。学生很不错,在全文中发现了关于阁子的一些描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但是正因为学生的目光关注的是全文,所以在细节上还不够细,再研读上很难达到“以情动人”,而教者借助妹妹的阁子语引导学生关注亡妻片段中的细节,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用故事补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夫妻情深的理解,这样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我想这样的动容应该是源于学生有生活体验,纵使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他们能感受到“物是人非”的痛苦,能理解到伤痛者的逃避,也能在教者化身为“我”时,体会到夫妻生活的甜蜜和幸福。这些都源于生活。

学以致用,不应该只是一句话,语文学习本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这样学生才能细致感受语文的魅力,也才能借助学习感受生活、回馈生活,成为真正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人。

教学,本就不是容易事,但是我想,我们从学生出发,用对话的姿态来与他们谈论生活,应该是能够教有所得的。

上一条:文言文教学—《与朱元思书》教学全景再现 下一条:文言文教学—《三峡》教学全景再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