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是南归的大雁,无论领略过何等壮美的山河,也始终不会忘记风雨湖畔树影婆娑;他们,是有牵绊的风筝,无论划过的天空有多辽阔,也始终不会挣脱凤飞路上抓着线的那只手。文院的“新生代”老师们,因怀念而回归,因不舍而有牵绊。他们,就是“传承”一词的最佳诠释。组稿:谷悦 廖夏纬
回首在吉首大学的难忘时光,张惠不禁心潮澎湃,昨日故事历历在目。1999年,她就读于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班,当时领导与老师为了能够培养出一批更加优秀的大学生,便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学院的力量,邀请全校最好的老师为同学们开设精英课,并挑选出文学院的20多名同学组成一个新班,并将之命名为“九九中文实验班”,张惠便是其中之一。在丁畅松等众多老师的细心关爱和用心栽培下,张惠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进行深造。每每谈及各位老师,她便充满感激之情。
在厦门大学求学时,张惠一直努力学习,保持非常优异的成绩,在读研三时期,她便主动向张建永校长写信,希望毕业后能够回到母校工作,尽自己的力量为母校多做实事。毕业后在校办的工作中,作为年轻一辈的她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关爱,这种轻松愉悦而又温暖的氛围同时也更加坚定她对文学院强烈的归属感。同时她也非常感谢学院给老师的宽容政策,给老师们发放正常津贴,让她们有更多机会继续学习。2008年,张惠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一年后再度回归母校任教。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才能让她在学业上更进一层楼。
在与文学院各位尊师的亲切交流中,张惠感触良多。她印象最深刻的启发就是:不论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首先自己要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然后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对待学生视如己出,关爱学生,相互建立信赖感,发扬文学院文学院院训“求真 向善 完美”精神,成为一位秉承道德良知的教师。
文学院十年的巨大变化给张惠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文学院将人才培养出去又吸引回来,从而有着一批又一批年轻博士与优秀人才回校为我院雄厚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共同壮大文学院的强大实力..张惠谈到,其实我们大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地域之间并无必然关系,吉首大学的学生只要努力同样可以非常优秀.因为从她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先后考入厦门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经历中,我们心中便有着一种学习的榜样力量.所以我们文学院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树立自信,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回到吉首大学的美好时光,让张惠更加感受到;吉首大学的师生们就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是她心中永远的家……(记者 王唯唯)
他,1999年就读于我院新闻学专业,2003年毕业即与吉大结缘。毕业后才华横溢的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迫切的走出我们这所“山里的大学”,而是选择了留在这里培育更多的学子。他,就是今天我们采访的对象——林铁老师。
带着不解与疑问,笔者开始了与林铁老师的交谈。当被问及为什么放弃外面更多更好的机会而选择回到吉大工作时,林老师说:“其一,我本科的时候文学院刚成立了首届实验班,学院为这个班配备了最强的资源,我有幸能在这个班里学习,受到了班主任丁畅松老师的关爱,是文学院优质而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培育了我,这份情太深。其二,本科毕业后即登上吉大的讲台,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吉大完成的,吉大实现了我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梦想,我起航的地方,同时,这里的领导和同事,很可亲很可爱,我难以割舍”。林老师朴素真挚的回答,让笔者不禁对眼前这位年轻的老师多了几分敬意。从昔日吉大的一名学子到今天吉大的一名老师,林老师说,“这种身份的转换彻底铸造了我的终身的吉大血统啊。并且,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认同感。尤其重要的事,我曾经的老师在培养我时传递的那份无私的温热,我必将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我现在的学生。我觉得,文学院上上下下,最好的品质就是温暖”。
笔者想说,或许正是这种温暖友爱的情怀情系了无数学子,正是因为有这群默默耕耘、不被大都市繁华所炫目而无私献给山区教育事业的人,成就了今天的文学院。
他们,成长于吉大,锤炼于吉大,成才于吉大,更回报于吉大。而林老师只是无数他们之中的一个缩影,笔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一定会涌现出无数这样的学子。正如林老师所说,“十年务学,知书识礼;万里征程,问道修心!文学院未来一定更精彩”!(记者李明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