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我院十周年的庆典联欢会上,一位系友走上台,主持人称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握手,不仅因为他在这次联欢会上为我院捐赠了二十万,更是因为从京远赴而来,带着一份深深的情节。他就是97级中文系校友邹志刚。

图为 97级系友邹志刚
刚见到的第一面,笔者询问“可以稍后采访一下您吗?”“哎,不要,不要!”他微笑着连连摇头,“那我作为比您低很多级的师妹,和您交流一下,那总行吧!”“呵呵”。他便没再推辞。
如今已是北京顺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老总的他,并没有家有万贯财的那份傲气,为了母院十周年的这个生日,推掉手头忙不完的工作,千里迢迢来到了吉首大学,看看这里的发展变化,看看好久不见的老师同学。
在邹志刚的眼里,这里曾经的老师那是绝对不可磨灭的印象,一口一个“老田”,如此亲切,叫的就是他们曾经的老师、我们现在的田茂军书记,师生情都并没有这十几年各自忙碌的生活而消减。当然还有唐生周老师,胡炳章老师,他们的讲课是如此的精彩,令人难忘。说道印象最深的、上课最有轰动效应的还是张建永教授,在这些曾经的学生眼里,他是位特别值得尊敬的老师,非常有口才,把他的课录音就是一篇文章,说着说着邹志刚转头和旁边的老同学说道:“咱们晚上一起去拜访一下张建永老师吧!”那一份情谊令笔者动容。
聊到尽兴之时,邹志刚还从包里掏出了自己曾经的照片,与原来的年轻俊朗相比,现在明显多了份沧桑,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他的头发,曾经那样的茂密与现在的稀疏实在是感到吃惊,他说是工作压力太大了,每天早上一觉醒来就是想的工作的事,曾经一个人奔赴北京,殊不知那是需要一份怎样的坚毅与努力才让他获得今天如此骄人的成绩。
据邹志刚以前的老师和同学说,上学那会儿他家里条件很不好,也正是因为如此使他深刻体会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家乡专门设立了一个“志刚班”以此来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小孩,逢年过节,都会收到很多孩子们的祝福信息,他说那是最值得他开心的事,那句“只要我在,公司在,帮助别人的钱就在”现在还回荡在耳边。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让有些情谊变淡了,十年让有些人冷漠了,而在文院的十年这里,笔者看到的更多的是真挚的情。(记者 秦莉平)
来自96级中文系的校友曾四海于8号下午为我院新闻专业的学子作了一场主题为“舆论生态与舆情应对”的讲座,讲座还在进行时,偶尔看到一条在听的同学发的说说“听中石化系友的讲座,如沐春风啊,大学真心需要这样牛掰的老师,比学者更灵动,真心好!!!”后面的各种评论都表示赞同。

图为 96级系友曾四海
实现从中文到与新闻有关的跨越,据他来说是工作的需要,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他,当谈到这份工作时,他说“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与外界接触的媒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中国特色社会责任声音需要推行世界”。
讲座结束已临近晚饭时间,笔者跟着这位系友边走边聊,走在校园里,那些曾经的小树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物是人非,现在的学生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和邹志刚一样,远在北京,还是愿意为了文院十周岁回家,回来见见老师,见见老同学,曾四海说:“母校是我们的根,而文学院是我们的精神之所托。”
回想起当年考复旦的研究生时,为了学习自己跑到中文楼顶上,独自努力,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任何事情一定要学会坚持,对艺术和学问保持追求。(记者 秦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