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于丹
《论语》和着圣人的声音摆在了我们面前,它值得每一个虔诚向善的人去触摸、去品读、去敬仰、去领悟。它的温度并不烫手,只略高于我们的体温;它能够温暖我们的心灵,敲开我们的心门,照亮我们的心房,梳理我们的心结,燃起我们的心火。圣人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在我们的心灵礁石之上,激起层层心浪,奔向心底最纯洁的幸福彼岸。
带着对《论语》诸多疑问与好奇,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论语》讲座主持人罗惠缙教授。
笔者:您在开场介绍《论语》时提到“轴心文明”一词,那么您是否认为《论语》是中国文学的轴心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论语》作为导读?
罗惠缙:是的。我们博雅人文论坛系列的最初定位是经典、导学、凤声,经典是指古今中外的权威名著,导学是教授学生读书学习方法与理论,凤声主要针对研究生论坛,三者协调统一。我们的导学是导经典,经典是具有典范的、权威的、重大原创性的古今中外作品,《论语》是世界轴心文明的代表,是孔子言论的集中著作,2500年以来对中国人政治思想、伦理、生态、哲学、教育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导向性作用,我们说《论语》是常读常新的,他是中国传统思想渊源的代表,经典本身需传承和发扬,需要今日人类社会借鉴和启迪。
笔者:我们知道,导学分为文学作品类、新闻传播类、艺术哲学类和社会文化类,在导学中我们把《论语》分在了文学类,但我们能否把他分到哲学类?
罗惠缙:刚才唐老师也提到,《论语》是一部半哲学作品,我认为任何一部优秀作品中都带有哲学性,《论语》是我们所说的经典,经典不是一般的东西所能替代的,经典我们可以从其方方面面中去解读,如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生态学、哲学等,均讲《论语》,这就是一种发散的能量,我们的设想与意图就是引导同学们去发散思考,通过老师的导读去更加深入的阅读与思考作品,所以《论语》其实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各个方面都几乎有所涉及。
笔者:现在许多同学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论语》之类的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之无用,请问罗老师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又如何去端正同学们的态度,使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学习?
罗惠缙:首先我不同意你说的文言文晦涩难懂的观点。古代文学是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沉淀而来的,都具有极强的审美鉴赏性,包括了方方面面的经典,如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我们的反感只是因为我们不习惯这种语言形式,多读多学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大家需要多接触,读完后会发现十分有益,我们的障碍主要就是对文言文理解上的歧义和阅读心理、习惯、方式上的问题。其实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老先生摇头背诵文言文的场面。可以说,学会灵活运用文言语句,对我们的发展将会非常有益的。
笔者:读过《论语》的都知道,《论语》有学而、为政、里仁等二十篇。作为传世经典文学著作《四书》之一的《论语》,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是多方面的,您能不能从日常生活的不同角度谈谈《论语》给我们的启发?
罗惠缙:《论语》是文学经典,是做学问的。但是《论语》也是作为人的对话,广泛涉及到我们的为人以及人际关系。《论语》有关于学习、教育、为政等等但落脚点都是为人,即人的品质。人际关系关乎到学习、政治、仕途等方方面面的人的问题的解决,如果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了。人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人文经典中体现的最本质的特征,辐射到我们的日常百态。
笔者:非常感谢罗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预祝博雅人文论坛系列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