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妮娜》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明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人说这部小说的不朽之处在于写出了真实的人性。托尔斯泰以"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来开头,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对幸福的追求,对悲剧的惋惜,对人性的思考,都让我们徜徉在安娜的世界里,感受幸与不幸,找寻自己的感悟。
带着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疑问与好奇,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安娜·卡列妮娜》导读讲座的主持人刘泰然博士。
笔者:外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著作都堪称经典,那么您认为为什么我院的博雅人文论坛讲座要选择《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来做导读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刘泰然: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书籍的数量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无法阅读所有的书,但我们可以选择,选择那些具有恒久影响的书。很多书都是速朽的,甚至在你还没有打开它之前,它已经过时了。但经典却永远属于当下,永远向未来敞开。阅读经典,是体验永恒的一种方式。在这些数量庞大的经典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意义尤其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在于它不仅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难以超越的高度,而且,它以一种严肃的方式将我们的思维转向那些重大的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一种醇正的趣味,它通过那些充满困境的婚姻与爱情问题来表达对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一过的。它将我们的目光朝向一种更高远的也更深刻的对人自身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而且,这本书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本容易进去的书,在你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爱情和婚姻之前,这本书会塑造你们理解爱情和婚姻的眼界,使你们对流行剧中庸俗的爱情模式产生免疫力。当然,这本书没有给我们一个关于生命、爱情、婚姻问题的确定的答案。
从你们向杨老师的大量的提问中看的出来你们更关心安娜爱情追求到底是对还是错的明确的解答。可见你们受流行的阅读模式的毒害之深。当下流行的阅读方式往往太廉价,总是试图从一些不入流的通俗哲学贩子那里得到一些有关生活的大道理,总是将教条当做真理,总是将地摊上的励志读物、心灵鸡汤当做人生的指引,从而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这些人还没有开始认真生活,脑袋里就塞满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答案,再也无法去探寻生命的可能性。这样的人心灵是封闭的,还没有到20岁可能就老了。而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探索,在追问,在我看来,《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认真与热情。它值得热爱生活的、心灵还没有老去的人去阅读,去一读再读。
笔者:我看到博雅人文论坛的海报上对于《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的引语是文学与救赎。那么这个引语就您理解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谈到救赎呢?
刘泰然:我想杨老师用这个题目有她的深意。在我看来,这个题目至少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它指的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中的救赎主题。作家以悲悯和同情来写安娜的不幸,来观照人世的苦难,来对社会正义展开思考,它有着一种宗教伦理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而是一个有关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生活的终极性追问。其次,“文学与救赎”的涵义是指“救赎”是一种文学的救赎。文学,特别是伟大的文学能够提升我们对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只有通过这种对伟大文学的阅读,我们才能从庸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只有美能够拯救世界。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布罗茨基在其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领导人,是根据他们的阅读经历,而非政治计划,地球上的悲哀就会少得多。在我看来,我们命运的潜在主人应该被问到的问题,首先不是关于他如何设想其外交政策的过程,而是关于他对司汤达、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态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价值错位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这种醇正的文学作品来深入阅读来拯救自己。如果文学不能使我们发财致富,那么文学至少可以使我们超凡脱俗。
笔者:有同学认为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多显示了以前外国社会的灰暗面,且写作手法与国内作品有所不同,有部分同学认为读之无用。那么老师您对于此的看法是什么?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同学们吗?
刘泰然:首先,未必外国文学作品都以体现黑暗面为特色,未必中国文学就不体现社会灰暗面。其次,未必体现社会灰暗面的作品就不好。再次,当我们不愿阅读经典的时候,不是阅读无用,而是我们自身出现了严重的欠缺,我们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最后,我建议阅读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但尽量以经典为中心。
笔者:您觉得《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对如今的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吗?能从不同角度和我们谈谈吗?
刘泰然:这种意义不仅是当下的,而且向未来敞开。这本书当然无法直接指导我们就业,但我们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生活的意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得到回应(当然不是答案)。而且,对经典的阅读可以塑造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而从世俗意义上说,想象力可以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走多远。况且,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基本素养的体现,不仅文学院的学生,恐怕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应该读,而我们却没有读,我们应该感到羞愧。
笔者:非常感谢刘老师接受采访,也预祝博雅人文论坛系列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