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大田湾校区预科楼6楼阶梯教室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 托尔斯泰的堂姑母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芙娜•托尔斯泰娅曾写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个篇章都轰动了整个社会,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似乎议论的是他们的切身问题一样。”
带着对安娜的问题的思索,我们有幸得到杨老师为我们解答疑惑。
笔者:假如安娜抑制住对渥沦斯基的爱,我们会称之为贞守妇道,还是惋惜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呢?
杨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思考:一是现实生活的层面,比如就是生活中人的话,首先我会说,这是个人的选择权,看各人的取舍了。因为任其发展,追求爱情的幸福,必然会遇到很多压力阻力,必须要拿出勇气冲破许多藩篱,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而如果为了既有的某些东西,比如社会的礼法、宗教规定,自己的家庭孩子、社会地位和名声或名分,退缩回守,虽然会失去想象中的那份激情浪漫,平淡、倒也可安然。历史上人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至于“惋惜”与否,那是一种“旁观”“俯视”的立场,在现实的角度除了上帝,凡夫俗子都没有这种权力。二是从艺术审美的层面,如果如此的话,没有人性展开的空间,构不成艺术的张力,没有艺术探索的价值,不仅托尔斯泰不会这样写,凡是艺术家都不会如此写。
笔者:如果说安娜的悲剧命运是虚伪的道德伦理观念中的社会所导致的,那么当今时代,如何看待一个有夫有子之妇的爱情追求?
杨老师:这个一个伪命题,因为它的那个假设前提是对作品的一种不全面理解和把握。至于后半部分,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话,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对夫妇感情的发展变化可能不一定同步,或者爱情不再存有,理论上、法律上给予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现在人们一般也能接受。不过现实中很多人可能会将亲情、责任、理性放在更重要的地方。亲情也是爱的一种啊。
笔者:、杨老师您是如何理解: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样一句话?
杨老师:在小说中这是一句开宗明义的话,用于揭示题旨。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提请大家留意,是因为这个表达中所包含的俄罗斯人或者作家、托尔斯泰独特的性格文化心理与人性关怀。从心理感受的层面,幸福时时光易逝,受罪时时光难熬;人们在幸福时耽于享受,会忽略感受,更不会去思考;而不幸更能锻炼人,更能展示人生命的韧性与意志力,见出人性的复杂度,增加了感受的时长。这个命题就一般现象而言完全可以互换,而托翁此处对后者的侧重表达,显示俄罗斯作家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人性关怀。
笔者:有人说,渥沦斯基的爱情观是虚伪的,他对安娜的爱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情感,而是出于他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发的要求,这能算是爱情吗?
杨老师:旺盛的生命力和官能的需要,如果是二者的情愿,也是爱情的部分。爱情中当然有精神的需求,如果能情投意合,情与爱并行,那是佳偶良配。但说渥伦斯基的爱情是虚伪的,有失公允。只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对于爱情的理解有差异,立场和处境也有不同,对安娜而言,为了这场爱情,她可以抛弃一切,爱是至高无上的;对渥伦斯基而言,他是爱安娜的,但他更爱他男性的自由,不能接受别人说他为了一个女人丢弃自己的自由。而且他还很实际,渴望有合法的婚姻、有能冠自己姓氏的孩子。
杨老师:这个问题是我留给大家的,应该大家自己阅读作品、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我包办了,就取消了大家思考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