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现代文教学—《宇宙的未来》教学全景再现

2018年09月27日 23:43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丁毅 点击:[]

论述类文本应该怎样“玩”

                                               点评: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龙祖胜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合信息,分析并归纳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3.分析文本中科学严谨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炼并概括论述类本文要点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于前后两节课比赛教师执教的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我在导入环节中承接了上节课中国诗的话题,用《蜀道难》的文本及相关内容导入,直接点明了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点。

1.上一节课,同学们和来自湖北的周忠进老师一起谈了中国诗,在中国诗歌里提到我们四川,我的第一反应是李白的那首诗《蜀道难》。

2.我从千里之外的天津来到四川成都真的挺难的;然后抽签抽到这篇文章,我发现不但蜀道难,到蜀地来上课也很难;外加执教这篇课文就难上加难;后来我看到你们刚才的表现,我发现你们也很难,因为你们不但要谈中国诗,还要向来自千里之外的老师和评委们展示宇宙的未来是什么。

(教学说明:导入环节没有回避本课的难点,而是直接点明;这样的“坦诚”一方面要拉近了与学生在对文本认知层面的距离,一方面也试图激发学生挑战长文、难文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作为一篇理解性阅读类型的论述类文本,在整体感知和梳理文脉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一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拥有26个自然段,超过万字,物理专业术语过百的科普性的文章,必须要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在这个环节我做了两个方面的设计:

1.在感知文本之前,要求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总结阅读长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现场的生成是这样的:

(l)借助首尾段,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2)借助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

(3)借助书下注释,理解文段主要内容。

(4)借助文章题目,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说明:在整体感知环节,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划分段落找段意的方法是有原因的。

文本的长度、学生预习的程度、文本本身内容的难度以及上课时的紧张情绪,这四个因素决定了在整体感知部分应该摈弃传统的方法,从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性方法特别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入手来把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都比较自然地提出了一系列方法,特别是“注释法”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和思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方法和文本联系起来,从一般回归到现象,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剖析文本。)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强化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归纳上有一个升华。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应该有四个维度:

(1)了解:学生在掌握基本概括方法(上一环节涉及的四种方法)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思维导图方法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段与段的内在逻辑关系。

(2)筛选: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于文本的一些相对模糊段落进行信息筛选,并找出段落的核心内容。

(3)归纳:学生在梳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是这样生成的:

生:文章讲述的是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大于临界值就会坍缩,就存在暗物质,符合暴涨原理;如果说它小于临界值就会膨胀,它就不存在暗物质,符合人择原理。

师:有问题吗?如果宇宙坍缩了,就说明它存在暗物质,如果它膨胀了就说明它不存在暗物质,是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吗?嗯,反了,我听见有人在说了。来!没关系,还有课代表呢,你不要担心(大家笑)。

生:我觉得平均密度取决于暗物质的存在、不存在,再进行坍缩或者是膨胀,最后在大于、小于。

师:非常好,能不能听懂?这样一篇长的文章,我们除了刚开始去抓这些常规性的东西之外;尤其是我们未来是要学理科的同学,今天丁老师希望大家在理清每个段落的内容之后,能够用这样的一种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理清整个脉络。这样的话,即使我们遇到的文章再长,遇到的内容再艰难,它对我们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板书:导图)

(4)拓展: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去分析其他的论述类文本。(这也是本课的课后作业。)

(教学说明: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已经做到了对于传统方法的生成,这时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强化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思维导图方法的提出和运用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解——筛选——概括——拓展”四个维度把握,既梳理了文脉,又解决了文本过长不易整合的难点。)

附:《宇宙的未来》结构导图

三、细读文字,体会魅力

1.问题探究:在刚才大家阅读的有限的文字中,你们觉得霍金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在前面整体感知和梳理文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深入到文本的文字中去,把握作家的语言风格。)

把握霍金严谨而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的设置侧重于语言的严谨与准确,当然对于幽默也有所涉及。先看一段实录:

师:严谨性、准确性找人来说,刘恩宇。

生:我找的是第八段的两个连词“即便”和“仍然”。

师:“即便”和“仍然”,能不能告诉我这两个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尤其是“即便”。

生:“即便”就是它后面的一个前提。

师:一个前提。

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一些定律,但是有了条件,在物理方程的解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这是它的确定性、准确性。

师:用了“即便”,表明即便后面的情形是已经确定的、发生的吗?没有发生,即使它发生了怎么样?后面的结果也……

生:不能确定。

师:不能确定,那么“即便”这种词在我们语文中叫什么词?关联词,所以这个段落中,霍金还用了哪些关联词?

生:如果……就……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可以通过“找”关联词来把握语言的严谨性的,而要使得这个问题更为深刻地体现出来,还需要借助“换”与“删”的手段。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较好地把握了“虽然”与“即便”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教学说明:教师在此次问题探究的对话交流中,侧重从学生的已知领域进行扩展,无论是关联词替换还是朗读,都希望借助语言的魅力来体现严谨性。)

2.问题探究:从文章的某一个段落找到一些话,体现霍金语言的幽默。

文章中有多处体现作者幽默的句子,通过自主查找,学生可以更好地熟悉文本,更好地体会文本文字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适当的引导即可。

根据必修五《教师教学用书》相关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课前预设的幽默句子及其相关分析如下:

(1)近代的末日预言者为了避免尴尬,不为世界的末日设定日期。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泻。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有力地讽刺了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给人们精神上造成的恐慌;以此揭露了这个预言的荒唐。)

(2)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

(幽默中含着揶揄和讽刺,委婉地道出这些“末日预言家”的尴尬与无奈。)

(3)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世界末日预言家预言了世界的末日,作者也预言了世界的末日,但这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作者以庆幸自己会逃脱干系的自嘲式的幽默,传达出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的重要信息。)

(4)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宇宙现在是处在膨胀或坍缩的边缘。但究竟是哪种命运无法断定,所以只好如同巫师“两方下赌注”,这一方面表示了科学的无奈,也说明了作者的严谨。)

3.问题探究:针对我们学过的内容,你能不能说说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说明:这一过程要注意一个引导性的问题,那就是:霍金的形象,不是常识性的形象,不是照片中的形象,而是从本文的文字中读出来的形象。)

在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侧重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淡化霍金的生平及后人的评价,二是避免将这个讨论脱离文本,变成无序性的主题班会式的讨论。

四、小结

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幽默的、准确的、严谨的人。他在思考着宇宙的未来,在文字中,我们能看到他的幽默,他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残疾的有缺陷的人;但是他又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研究。他不是用一个个枯燥的概念和一篇篇难以理解的文章来跟我们交流,而是用到了他的严谨,与此同时还用到了他的乐观、幽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可能会坍缩,也可能会变得膨胀,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那份平均密度的追求,因为宇宙的未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师: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和周老师谈了中国诗,在中国诗歌里提到我们四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李白的那首诗,请问是什么诗歌?

生:《蜀遭难》。

师:《蜀道难》怎么说的?

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从千里之外的天津来到四川成都真的挺难的;然后拿到这个课,我发现不但蜀道难,到蜀地来上课也很难;这篇课文就难上加难;后来我看到你们刚才的表现,我发现你们也很难,因为你们不但要谈中国诗,还要向来自千里之外的老师和评委们展示宇宙的未来是什么。一篇这么长的文章,6页的跨度,这里面存在那么多的天体物理概念,我第一次读到它,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一个物理教师,我不远千里从天津到这儿来是要教物理的吗?一觉醒来发现这是“语文报杯”,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现在问题来了,这么长的文章要阅读,可是我们拥有的时间只有45分钟,我们该怎么办?

生:玩。(学生笑)

师:好,我非常欣赏你的说法,所以现在大家想一想,当你遇到一篇非常长的文章,这里面的内容是你不熟悉的、不喜欢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玩法”能够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然后能够“玩好”,能够“玩精”?大家随便说有什么样的玩法。王欣,说一说有什么样的玩法,一篇长的文章我们怎么去概括它?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它讲的是宇宙,我们就可以讲一些非常感兴趣的行星、恒星等等来引入,我觉得。

师:嗯,你是从这篇文章出发的,如果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我们怎么归纳中心呢?怎么能够知道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呢?

生:我通常是先看第一段,再看最后一段的。

师:她提供给我们第一个方法,先看第一段,再看最后一段。好的,现在给你2分钟的时间,你来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告诉我你都能看到什么?第一个“玩家”出现了,她告诉我们,这么长的文章归纳中心的方法是先看第一段,再看最后一段。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还可以。

师:还可以,我听出来了,你可能不太满意。除了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间的段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看呢?

生:我觉得就看每段的中心句。

师:太好了,第二种方法又出来了。现在你从文章中随便找一个段落,告诉我,它的中心句在哪里?给你的时间是1分30秒。两种玩法,还有没有其他的玩法?其他人?

(生沉思)

师:一篇文章除了有开头段、结尾段、中心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百度。(学生笑)

师:百度?下课我们一起百度。还有吗?

生:大概通览一下课文的注释。

师:一些注释也可以告诉我们内容,那么你来找一些注释给我们。大家心里说这个老师太坏了,每次都要给我们留点陷阱。还有没有其他的玩法?

生:标题。

师:好的,那你现在用1分钟的时间,告诉我们这个标题的背后能揭示什么内容。好了,我们现在给了四种方法,大家可能一时还没有想到更好的,不要紧,我也没想到,我们一起来玩,没关系。1分钟的时间,大家再思考思考,刚才大家说的方法,你能不能认可他,能不能也找一些例子?

(板书:宇宙的未来方法——玩法)

师:好了,到这里。在刚刚过去的两分钟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寻找了一些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同学们提供了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是不是都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不要急,咱们慢慢“玩”,你先说,等一会儿,还记得她的方法是什么吗?

生(齐说):首尾段。

师:(指后排一位学生)你记得很清楚,你一会儿补充。(学生笑)

生:第一段当中,它从首句就说:“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这句话就揭示了他将预言宇宙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师:在首段中他将预言宇宙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你读到的意思。

生:对!

师:好的,继续,在尾段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尾段中,我觉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这句话他就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然后……(陷入沉思)

师:两个方面来讲的,哪两个方面?

生:嗯,“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去预言将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就是说他的预言只能是在短时间之内的。

师:嗯,最后一段是告诉我们这个预言是有限制的、有限度的,对不对?

生:嗯,对。

师:我不要这个,我要问的是这个,预言是什么?他认为的宇宙未来是什么?来,你先考虑一下。来,这位言辞凿凿的男同学,你来替他补充。首段中他提出要预测宇宙的未来,接着他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生:他给的结论就是宇宙现在是处于刀锋上。

师:处于刀锋上,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

生:嗯,因为他并不知道宇宙是最终膨胀下去还是坍塌。

师:非常好,请坐。大家看,我们利用这样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很快地找到主体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找首尾两段来完成这项工作。(板书)第二个同学,告诉大家你找的哪个段落?

生:我找的第一段。(部分学生笑)

师:第一段。

生:我认为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他概括说宇宙的未来是由科学家认定的。

师:科学家来认定的,你找的是第一段第一句话,好,其他人还有没有能找到别的段落的中心句,其他人?(指其中一个学生)有吗?先告诉我们在第几段。

生:应该是最后一段吧。

师:最后一段。(大家笑)咱们还能不能一起玩了?

生:最后一段大概讲的是宇宙的发展趋势,一种是膨胀,另一种是坍缩下去。这大概就是文中所讲的宇宙的未来,它发展下去的结果。

师:在最后一段给出了两种形式明确的结论,好了,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在中间的段落中,不是首段也不是尾段,我们能不能随机拿出一个段落找出它的中心句呢?有没有这样的段落呢?

生:我找到的是第八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翻到第八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的第一句“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一句话可以笼统地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知道了一些物理定律或者宇宙规律,但是长时间的预言是有一些偏差的。

师:为什么?那么你能不能从文中再找一些信息?我们再看一下第八段,我们所有的视角都聚焦在第八段,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位同学说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那么什么原因?这个段落里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就是它后面的一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说明霍金他的想法是即使掌握了很多的物理性质,可是对于宇宙未来的预测都是会有不确定性的。

师:有不确定性的,非常好,请坐。大家想,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段落中心的句子,这个段落是要说我不能预测这样的话吗?这样的话能让我们信服吗?下面霍金说什么?因为这个方程的解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那么下面的文字是在做什么?

生:下面的文字是在举例。

师:下面的是在举例,那是不是这个段落核心的句子?

生:应该不是,它是在为后面的结论做一个铺垫。

师:做一个铺垫,做一个支撑,非常好。好的,通过我们对第八段的分析,其实我们在概括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找到这个段落的中心句。但是我们刚才和周老师学中国诗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谈比较才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光有中心句很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知道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中心句,那就意味着还要有其他的句子,还有一些支撑性的句子、铺垫性的句子,下面我们来问一下通过找到文章中的注释能不能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你觉得能吗?

生:应该可以。

师:应该可以,你不要讲,大家告诉我,什么叫应该可以?

生(大家说):有不确定性。

师:你的结论也是有不确定性的(学生笑),那你先告诉我“可以”在哪儿?

生:在第四页最后下面一个注释,有一个“奇性”后面就是一大串解释,这解释大概说了就是宇宙它从初始大爆炸、演变就可以推断出文章可能讲的是宇宙的发展,后面第五页下面一段注释,从红巨星、白矮星到中子星,然后黑洞,这些恒星的发展就可以推断出上课可能注释地方讲的是恒星的发展。

师:非常好,请坐。有的时候注释本身不能直接给我们一个结论,但是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这个结论。在我们去概括这篇文章的时候,它的注释我们也不要忽略掉。(板书:注释)那么好了,刚才我们同学说这么长的文章,我们首先要抓它的首尾两段,然后再抓一下每段的中心句,在抓中心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下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此外,当我们读不懂这块的时候,我们要靠注释(学生齐答:注释)来推断。非常好,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我们能不能再进一步呢,这些东西是我们知道的,台下的评委、老师和观众朋友们都知道的,所以我想留点东西给你们,我们可以再用一种方法,可是这种方法是在同学们掌握了大家提出的“首尾段”“中心句”“注释”的方法之上的,那就是对一部分内容思维性的导图来分析这个段落中的主要内容,来分析和概括这个文章的主要内容。(课件演示思维导图1)这是整个文章前15段的一个大概性的思维导图,我给大家1分钟时间,我的要求是你能不能1分钟看完就告诉我这个图它讲了一个什么事,或者如果说这个图能够概括前15段的内容,它要概括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你能不能看懂?有的还要结合文章梳理一下。

1分钟)

师:好了,谁来跟我们说说?于浩。

生:这张图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预测分为不可预测、可以预测。

师:对于宇宙的未来,预测分为不可预测和可以预测,那么不可预测的原因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生:不可预测的例子是古代艺术和近代宗教做出的预测都是不准确的。

师:都是不准确的,那可以预测的呢?

生:可以预测又分为不可靠和可靠。

师:为什么会有那不可靠的预测?

生:定理的解释不确定。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分析中心句的时候,特地提到了这个原因。那么还有一个原因,不确定性体现在哪儿?

生:体现在“混沌”。(学生读音:hun dun)

师:这个词念什么?

生:“混沌”。(学生读音:hun dun)

师:我已经听见三次了,是hun还是hun?

生:hun。

师:记住啊,是四声,这个该怎么读?

生:“混沌”。(学生读音:hun dun)

师:非常好,你很可靠,继续。

生:可靠的原因又是因为平均密度。

师:平均密度,好的,请坐。刚才我们读最后一段,我们说宇宙的未来无论是坍缩还是膨胀是不是都取决于平均密度?所以当我们把每一个部分的核心概念用这样的方法抽出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列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呢,为什么呀?我们仅仅是把每一段的东西抽出来就行了吗?

生:不行。

师:不行。我今天上完课特别想吃我们四川的鱼香肉丝,那么我去吃能不能这样,上来一盘肉还有里面的那些菜,也不用炒,这个丝、那个丝,好了这就是鱼香肉丝,这样行吗?如果是你,你是不是就扔他脸上了?所以,当我们把握了每段的段意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要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刚才,课前你们说是要学理科的,就更应该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他讲得清不清楚?

生:清楚。

师:非常清楚。可以了,这不是物理课,但是我们也要看文章内容,“平均密度”是核心概念,那么问题来了,平均密度要怎么去分析它呢?这就是16段之后的内容,在这里面我给大家列出了一个思维导图,但是我留下了四个空,下面我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16段之后的内容,把A、B、C、D四个空的内容填进去,只有2分钟,大家抓紧。

2分钟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

师:我提示你们一下,在B、D这两个位置是霍金为我们讲述的两个科学的原理,甚至可以说是预测的原理。

师:好了,我们先到这儿,谁先来说,或者说A、B、C、D你可以挑,有那么困难吗?你来挑一个,哪一个空是你选的?

生:我会挑A。

师:A,A是什么?

生:大于的话,宇宙就会“坍塌”。

师:“坍塌”,原文用的是“坍塌”吗?

生:“坍缩”。

师:坍缩,我想问一下“坍塌”和“坍缩”有什么区别吗?谁来解决这个问题,课代表在哪里?课代表用你的时候到了,你帮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到了,“坍塌”和“坍缩”的区别在哪里?

生:“坍塌”就直接坍塌了(大家笑),坍缩呢,坍塌之后还要缩小。

师:有没有区别,其他人呢?

生:坍缩包括了坍塌,坍缩是先坍塌然后再缩小。

师:它有一个缩小的过程,是不是?在坍塌的过程中不断缩小,从大到小,第一个空填了,坍缩。其他人?

生:C吧

师:什么?

生:暗物质。

师:到底这个平均密度是大还是小,取决于暗物质(学生齐答:暗物质),那么我们接着来看,如果暗物质存在符合了人类的什么原则?

生:应该是“暴涨原理”。

师:那么下一个呢,如果暗物质不存在呢?是什么原理?

生:还没有找到。

师:嗯,没关系慢慢找,其他人有没有找到?与暴涨原理相对应的是什么原理?有吗?我们不承认暗物质的存在,我们认为我们人类的存在是应当的、当然的,这是什么原理?

生:就是24段提到的“人择原理”。

师:很好,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现在谁来给我描述一下这幅画?(指一个学生)你来,因为你刚才说和马云一样有奋斗精神。

生:讲述的是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大于临界值就会坍缩,就存在暗物质,符合暴涨原理;如果说它小于临界值就会膨胀,它就不存在暗物质,符合人择原理。

师:有问题吗?如果宇宙坍缩了,就说明它存在暗物质,如果它膨胀了就说明它不存在暗物质,是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吗?嗯,反了,我听见有人在说了。来!没关系,还有课代表呢,你不要担心。(大家笑)

生:我觉得平均密度取决于暗物质的存在、不存在,再进行坍缩或者是膨胀,最后再大于、小于。

师:非常好,能不能听懂?这样一篇长的文章,我们除了刚开始去抓这些常规性的东西之外,尤其是我们未来要学理科的同学,今天丁老师希望大家在理清每个段落的内容之后,能够用这样的一种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理清整个脉络。这样的话,即使我们遇到的文章再长,遇到的内容再艰难,它对我们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板书:导图)。但是,这毕竟不是一节物理课,我们要上的是一节语文课,我们除了把握这样的内容之外,我们还要看看霍金的语言中、文字中有什么样的魅力?在刚才大家阅读的有限文字中,你们觉得霍金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幽默、诙谐。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准确。

师:在他的语言层面有幽默的,还有准确的。(板书:幽默、准确)同学们给了我们两个词,但是这是在我们没有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得出的,到底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个段落,哪段?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1分钟的时间阅读它,因为刚才这个段落我们已经分析了,对不对?哪个地方是准确的,哪个地方是幽默的?先说准确,哪个地方是准确的,或者说哪些词汇会让你认为这个地方是准确的?

1分钟)

师:严谨性、准确性找人来说,刘恩宇。

生:我找的是第八段的两个连词“即便”和“仍然”。

师:“即便”和“仍然”,能不能告诉我这两个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尤其是“即便”。

生:“即便”就是它后面的一个前提。

师:一个前提。

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一些定律,但是有了条件,在物理方程的解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这是它的确定性、准确性。

师:用了“即便”,表明即便后面的情形是已经确定的、发生的吗?没有发生,即使它发生了怎么样?后面的结果也……

生:不能确定。

师:不能确定,那么“即便”这种词在我们语文中叫什么词?关联词,所以这个段落中,霍金还用了哪些关联词?

生:如果……就……

师:还有一些关联性的词,当然我们还看到霍金的语言中是有这样一些词的,这些词使整篇文章的内容更接近预测的内容,它是很准确的,那么我们刚才说了“即便”是一个表示前提性的、假设性的词,我们把它拿掉行不行?我们拿掉其中一个行不行?比如我们把第三个“可能”拿掉行不行?这表明方程是不稳定的,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去掉了就不能体现它的准确性了,

师:为什么?这表明方程是不稳定的,是不是一种非常肯定的说法?那其他人来说呢,那么我们把这些词换一换行不行?比如“即便”这个词我们换一换,大家来看(课件“即便”一词换成了“虽然”),我们换一个,行吗?

生:不行,意思改变了。

师:有哪些变化?

生:“即便”不表示他已经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理和定律。

师:“即便”是表示知道还是不知道?

生:不一定知道。

师:现在知道吗?

生:不确定。

师:那么虽然呢?

生:表示已经知道了。

师:非常好,不要着急,你非常清楚了,但我还不能放过你,你能不能用“即便”和“虽然”造两个句子来告诉我它们的区别呢?谁来帮助他一下,语文课代表吧。(大家笑)

生:即便我不举手,你也会叫我。(全场大笑)

师:虽然怎么样?

生:虽然我举了手,你也不会叫我。(大家笑)

师:非常好,但是我一直在叫你。大家能不能找到幽默的句子,有吗?大家一起来说。

生: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师:那么“例如”是什么意思?举例,我们说这些都不是一篇科普文所要求的、所必备的东西,我们没有了这些好不好?不确定,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读这段话。

生(齐读):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不能利用它去预言遥远的未来。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

师:读完了,问题也来了:跟我们课本上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说得挺好的,多清楚,不讲那么多的废话。非常好,为什么霍金不这样写?

生:不严谨。

师:还有吗?

生:晦涩难懂。

师:本来这篇科普文就很难了,而且大家还要想想这篇是霍金在家门口写出的一篇

吗?我们看注释。

生:不是。

师:是一个什么?除了科普文之外,它还是一个演讲,所以他要给这些听众讲,所以我们看到霍金的语言是那样的准确、幽默。那么,我们现在还有一点有限的时间,大家能不能从文章的某一个段落找到一些话?我们找一个吧,大家觉得是准确好还是幽默好?

生:幽默。

师:幽默,大家都喜欢幽默,我也喜欢幽默。我从天津来,你们叫成都,我们叫哏都,那我们就找幽默的。互相借鉴一下,不要靠语文课代表了,即便你举手我也不会再叫你了。

2分钟准备)

师:好了,我们先到这儿,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幽默的地方。

生: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师:这是不是一段幽默的话?我现在想问一个问题,这样一段幽默的话,他为什么要说,除了他要取悦观众,他要调剂会场的气氛之外,这样幽默的话他还要说什么?我们能不能找到?第16段中为什么他说:“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谁是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谁的预言被证明是错的?

生:那些巫师和预言家。

师:他们一拖再拖,明天就要末日了.对不起昨天下雨了,明天末日不来了,后天,后天要刮风,还得往后。但是霍金说我的语言不会这样,这恰恰说明了什么?

生:严谨性。

师:严谨性,也就是说幽默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的,幽默也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幽默的,这就是霍金带给我们的语言的美。那么,我们这节课时间很短,我很想问大家在来之前,你不熟悉霍金,就像他说的我不认识霍金,但是这么一篇长的文章,我拿到它的时候是埋怨霍金,你为什么要说这么长、讲得那么难。但是,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来分析他。他的幽默,他的严谨,我很想问大家,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图片,但是我不想展示给你们看,你们提到霍金头脑中都会有形象,我不要这个,我不要“一个瘫坐在轮椅上的人”这样的话,针对我们学过的内容,你能不能告诉我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幽默的、准确的、严谨的人在思考着宇宙的未来,我来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这有什么意义吗?什么样的人在思考着宇宙的未来,我们提到霍金可能是一幅标志性的图片,你可能会笑,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奇迹。现在有没有谁能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说说。

生:在文字中,我们能看到他的幽默,他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师:很有思想的人,他和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一样吗?

生:残疾。

师:残疾,有他的缺陷;但是他有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研究?

生:没有。

师:而且他不是用一个个枯燥的概念和一篇篇难以理解的文章来跟我们交流,而是用到了他的严谨,与此同时还用到了他的乐观、幽默。今天的作业,我希望大家回去找到这篇文章,是霍金在浙江大学的另外一篇演讲,叫《膜的新奇世界》。我希望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们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因为你们已经学过了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你们比别人更了解霍金,更理解霍金。我希望你们能够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去品味语言的特色、去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45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我们一起用这么短的时间学习了宇宙的未来。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可能会坍缩,也可能会变得膨胀,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那份平均密度的衡量,因为宇宙的未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下课,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论述类文本应该怎样“玩”

2015年7月26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四川成都双流举行的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经过赛前抽签,我要讲述的课文是《宇宙的未来》,这是公认的18篇课文里最难讲的一篇,从教材体系上说它选自人教版必修5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这一单元要求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而这篇《宇宙的未来》恰恰又是这个单元里面比较难处理的,结合本次大赛,我觉得它的难点有三:

一是内容难,语言难。《宇宙的未来》不同于《谈中国诗》那样的文学小品文,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有关物理学方面的,虽然选文是霍金的一次演讲,有一定的科普性,可是对象却是顶尖大学里面的学生,而文本本身又是英译文,东西方语言表述存在差异。在准备阶段,几乎同行的每一位老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最困难的。

二是学生难,理解难。听课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年的系统的高中语文学习,但在短暂的课前预习阶段,对于这样的长文,也是很难理解的。在准备期,我有一个学情准备,那就是假如学生从来没有看过这篇文章,该怎么办?而在开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虽然学生们很努力地预习了,但预习效果却不明显。

三是老师难,创新难。这篇课文,很少在大赛中出现,可借鉴的材料并不多。如果按照一般意义的文本阅读课来上,收效可能就会很差。除了背负着代表天津来参赛的压力,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在激励着我,那就是尽管这么难,但是教材的编写者把这样一篇文章选进教材而且要求45分钟内解决,就一定有道理,就一定有办法。

在团队的“唏嘘”和同行的“祝贺”声中,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紧张的48小时准备,要突破这样的一篇“难讲”的课文,常规的思路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破釜沉舟,放开手脚地“玩”一次,才可能在优秀的同仁面前突出重围。于是,结合我自身的特点,在团队的帮助下,我定下了三个“玩法”。

一是借助思维导图,突破长文的阅读问题,打通整体脉络这一关。对于这样一篇长文,26个段落,专业术语一大堆,我自己彻底把文章看懂也不止45分钟,要突破这个难题,惯用的划分段落找大意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做法。我个人常年教高三,坦率地讲这课没怎么教过,我的阅读教学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我想把自己通过结构思维导图来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拿到这篇课文的讲解上,这一想法得到了同行的团队成员南开区语文名师林峥老师的支持,林老师曾用类似的方法来讲述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这一信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既然以情节和情感见长的文学类文本可以,那以逻辑见长的论述类文本就更没问题了。

二是选点突破,有层次地品味霍金的语言,进而体会其人格的魅力。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上,我在精读上下功夫,不要面面俱到。对于我选择的核心段落,用语文的手法体会语言、变换词语、删改比较等等。课堂上,学生们很积极地配合,也在潜移默化地体会着语言的魅力。当然,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这一部分还显得不那么充分。通过这一环节的教授,我更能体会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宇宙的未来》是一篇物理学家针对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的演讲,但是我要和学生一起生成的应该是一节活生生的语文课。所以,这一切的结论应该是由语言来说话的。学生学习《宇宙的未来》不仅仅要弄懂知识,更应该掌握的是读懂这一类文本的方式方法。

三是借助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拓展兴趣。很多时候,我的课堂并不借助多媒体手段,我甚至认为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可以了。可是,这一课内容枯燥,可是话题却是有趣的,所以在团队信息技术老师的帮助下,我借助更为新颖的课件较好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篇科普性质很强的文章中,使用这个课件显得更加合理。

在正式上课前,我有“一优一劣”。“一劣”是承担这节课的学生前面一节还有周老师的《谈中国诗》,我和学生实际的课前沟通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这是以往参加比赛不曾遇到的难题。而“一优”是我在正式开始自己的课之前,可以先看同学们上一节课,来近距离地感受大家的思维活跃程度和班级的整体风格。

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棠湖外中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大家很投入,特别是很多课堂内容的生成是超出预设的。例如:在第一个授课环节,之前预设的方法中并没有“依靠关键注释”这一方法,但学生能够提出,是一种思维开阔的表现,依照我自身的教学习惯,我会让学生继续发挥,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实际的课堂是,学生的阐释非常精彩,而我只需要因势利导地总结就可以,坦率地讲在第一环节前三种方法的分析中,这个“不期而遇”的方法分析得最畅快、最令我欣慰。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醒了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充分认可学生提供的方法。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虽然”与“即便”分析比较的造句环节、“坍塌”与“坍缩”的区别、对结构思维导图的分析鉴别甚至是“混沌”字音的订正等等,这些围绕语文课程特质的环节的展示都不在预设的范围之内,是同学们全情的投入和积极的配合使这节游走在物理和语文交界的课变成了一节地道的、实在的语文课。对于这一点听课的老师还有专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顾之川先生说:“天津大学附中丁毅老师《宇宙的未来》,通过带学生‘玩儿语文’,用两张思维导图,以简驭繁,为长文短教做了新的探索。”程一凡先生说:“丁毅老师的课注重学生提出方式的运用,品读过程效果;注意师生智慧的共生。”我很清楚这样高的评价对于我个人更多的是鼓励,而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回顾整个参赛过程,没有领导们的指点、同行的帮助以及团队的合作是不会取得一等奖第一名和最佳创意奖的。

当然受制于自身的水平,课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课堂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环节时间的分配不合理等等。这些不足就是我下一阶段要努力提高的动力,正如我自己在回津路上的微信写的那样:这次大赛结束了,长了见识,学了本事,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工作十年,一个好的总结,一个新的开始。

【名师点评】

简评《宇宙的未来》教学

龙祖胜

一、关注学情

语文课堂中的“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而开展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作用是为教师的有效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证据,便于“改进学习”。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想有效推进,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学情,寻找合理的“学习起点”。虽然这次大赛是借班上课,教师事先不了解学生,但丁毅老师在认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凭借自身作为“读者”获得的阅读经验很好地预测了学生可能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宇宙的未来》作为一篇长文,还是一篇包含很多物理学概念的难以理解的科普文,面对这样的课文,从学生的角度讲,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学情: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这样的文章,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二是因为是长文,学生读不懂,或者说是难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结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三是学生读不好,尤其是进入科普文的语言层面去精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好,如何通过局部精读去感知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幽默性等。这就启示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把握好学情,要努力寻找学生学习合理的“学习起点”。

再者,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为学生学习而教”是教学的核心理念。关注学情最关键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新生成的问题,为此,学情的把握应贯彻在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中,也即是说,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加以分析与预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在与丁毅老师备课时,在“一篇长的文章我们应怎么去概括它”这一问题上,我们起初的预设没有想到学生会想那么多方法,尤其是没有想到“还要看重要注释”等。但教学过程中,丁老师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按部就班地只讲自己想到的方法,而是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及方法,使之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就启示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切实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及发表的观点,洞察教学内容机变的时机;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精选“学点”

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解决好教学内容(即“学点”)的选取问题。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一篇篇课文,并非课堂教和学的内容,相反,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需要教师在深入把握课文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文本的特点以及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等因素有效地进行挖掘、选取和整合,以确定好科学、合宜的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语文教学教的是语文,才有可能教出“语文味”。丁老师所教的《宇宙的未来》是一篇典型的带有论说性的科普文,面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教学的内容有很多,但一节课中哪些内容值得学生去学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确定本课学生的“学点”。从丁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主要精选了两大方面的“学点”:一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并掌握提取长文关键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这一部分重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二是在品析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把握全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幽默性,这一部分重点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精读文章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合理提炼组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学点的过程,丁老师的课便很好地简化了教学头绪,优化了教学内容。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文解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分关注教学方式(“怎么教”的问题)改革,而没有用心去思考“教什么”的问题。二是片面追求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过多地关注文章写的是什么,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品析、品评去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三是面面俱到,没有很好地分析哪些可以“不教”。

三、注重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向、点拨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语文阅读教学“教懂”课文不是核心目的,通过学法指导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鉴赏的能力才是核心目的。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注重习惯养成和“学法”指导的课堂。所谓注重“学法”指导,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在“读得懂”这一篇的同时,通过学法指导努力引导学生“懂得读”这一类。关于方法的指点,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叶老的论述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示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基于此,丁老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比如,在如何快速阅读长文、如何提取长文的关键信息方面,丁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并运用了几种有效的方法:把握文章开头、结尾中的关键信息;把握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握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会用思维导图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会借助关键的注释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与策略指导,学生很快地把握了《宇宙的未来》这一长文的主要信息。可是,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大多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只注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一篇,而没有关注更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懂得读”这一类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语文课没有这种“方法的历练”,那么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会落空。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法不是教师讲一两次学生就都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学法的习得需要一个“反复历练”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更多实例反复地实践,直至最终熟练掌握并运用。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进行了局部精读、评析语言,但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幽默性进行到位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在整体感知后,应该让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课文,这些都值得反思。

上一条:现代文教学—《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教学全景再现 下一条:现代文教学—《我的母亲》教学全景再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