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现代文教学—《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教学全景再现

2018年09月27日 23:44 湖北省监利县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 点击:[]

教学方案一

教学创意:站在作品的创作基点或者是演说者的情感基点的角度把握文意,以一种独特的视点品读文本,也许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单纯的文字体验,而是一种难得的情感熏染。

教学过程:

一、文学的声音

导言:1893年7月间,那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有着“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年仅43岁的文学大师莫泊桑,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作为其挚友,法国作家左拉以无比痛惜的心情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深情的演说。让我们闭上双眼,回到一百多年前,站在前来告别的人群之中,聆听一位文学大师对另一位文学大师的情思……

课堂活动:

1.教师深情演读,学生静心感知文本。

2.学读第一段。

3.出示课堂活动主题:以文学的名义致敬。

一、文学的历程

主问题:致悼词往往会追忆逝者主要的人生历程,那么文学家左拉眼中的一代巨匠莫泊桑的文学历程是怎样的呢?

课堂活动:

1.学生在老师的示例引导下,整理讲稿中实际蕴含着的莫泊桑的文学历程。

示例:文学的储蓄——文学的____——文学的____

预设:文学的储蓄——文学的爆响——文学的不朽(永生)

2.莫泊桑的文学轨迹,从左拉对莫泊桑的不同称呼也可得以印证。

“儿子”——“兄弟”——“伟人”

三、文学的情谊

主问题:同是文学家,同时又是亲密的战友、兄长、朋友的左拉,是在用怎样的情感追思呢?

课堂活动:

1.试品味左拉对莫泊桑的不同情感,并结合相关文句,读出这种情感。

“儿子”莫泊桑——喜欢

“兄弟”莫泊桑——惊叹

“伟人”莫泊桑——敬重

2.试读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A.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

B.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

C.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

小结:情感的表现不同,实质一致,可用第四段中的一个词概括——爱。

四、文学的表达

主问题:以文学的名义致敬也就是以文学的名义表情达意,除了刚才品读的语句外,还有哪些语句更具文学的味道呢?

课堂活动:

以末段为例,品味讲稿的语言特色。

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预设:

1.气势——叠加的句式,光荣、香甜、永生,是谓“三叠”,以掀起讲稿篇末之情感高潮

2.诗意——香甜的安息,由“永生”联想——睡——香甜;由“作品”联想——文学的流芳千古;由“天国”联想——静谧(青草葱郁,芳香四溢的旷野);安详(一个安睡了的伟大的文学灵魂)。

3.深情——篇末将“喜欢”、“惊叹”、“敬重”汇聚,升华为深情的祈愿。愿伟大的灵魂香甜地安息,愿作家与作品一同永生!

4.齐读末段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方案二

教学创意:以讲演者情感变化为线索,以创造性地朗读活动为依托,完成对陌生语体系统的译作文本的解读,进而初步感知左拉的独特视角与情怀。

教学流程:

一、教学铺垫

1.读课题。

2.读莫泊桑——莫泊桑,法国小说家,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师从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首发作品《羊脂球》即奠定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43岁因病离世。

3.读左拉——左拉,法国作家,19世纪末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与福楼拜相交甚好,一直提携、关心比其小10岁的莫泊桑。

过渡:通过背景资料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不仅是一篇友人对友人悼念的文字,更是一篇文学大师对文学大师追思的文字。所以,文章第一段说……

4.品读第一段。朗读提示:读出文学的庄重,读出挚友兄长的深情。

过渡:崇高的敬意里究竟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

5.默读课文2-5段,静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勾画出与之相关的词句。

预设: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2-4段各有一个词直接点明作者对莫泊桑的情感。

第二段“喜欢”、第三段“惊叹”、第四段“爱”。

过渡:本节课就让我们尽情地读出左拉心中洋溢的深情。

二、读出喜欢

课堂活动:选点朗读——在所给出的语句里添加文中的相关词句,进行朗读。

1.自由选读第二段中的文句。

2.这些文句主要是在回忆,建议朗读时力求在脑海里重现画面(相貌、体态、气息、风采),不妨以屏显句式,在文段中选点朗读(提示朗读回忆时还可以辅以相应的动作、表情)。

屏显: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

示例:

A.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

B.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表情开朗、坦率,焕发出欢快的朝气……

3.以接力的形式选点朗读。

4.追问:

这是左拉对心中莫泊桑何种形象的“喜欢”?

明确:这是一个长者对后辈(儿子)的喜欢与赏识。

三、读出惊叹

过渡:随着莫泊桑文学道路上的成长,情感也由喜欢长成了惊叹。

1.出示第三段中表示惊叹的一组四字短语,齐读一遍。

屏显:

完美无缺炉火纯青

丰富多彩精湛绝妙

叹为观止顿觉醒豁

发人深思

2.结合课下注释,重点研讨几点对学生而言相对生僻的词。

炉火纯青精湛叹为观止醒豁

明确:可见称道,不吝溢美之词。

3.回到文段之中,自由朗读含有溢美之词的语句。

4.师生互动朗读,检验新学词语掌握情况,并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屏显:

内容形式是如此的____

写作技法是如此的____

思想内涵是如此的____

总体印象是如此的____

预设:

内容形式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完美无缺

写作技法是如此的炉火纯青、精湛绝妙

思想内涵是如此的发人深思、令人顿觉醒豁

总体印象是如此的令人叹为观止

(活动形式:老师读前半句,学生填空式地跟读后半句)

5.追问:这又是左拉对心中莫泊桑何种形象的惊叹呢?

明确:这是一个兄长对“兄弟”的惊叹和自豪!

四、读出爱

过渡:可是,天妒英才,病魔让这位天才的兄弟过早地离世。不过,这恰恰让我们更加关注其作品的价值。

课堂活动:课文第四五段各有一处语气格外强烈的句子,让我们一起品读,感受文学大师眼中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

1.研读第一句。

屏显: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

明确:

何种语气?感叹(爱)。感叹何种事物?爱其何种特点?爱清泉、爱其明晰、爱其清澈、爱其美。朗读时,力求读出陶醉,读出心泉的叮咚,读出心泉的清洌与甘甜。

加重语气,加进叹号再读。

屏显: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1

2.研读第二句。

屏显:

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探究:

何种语气?反问?设问?(可能太长,不易区分,变形再读)

屏显:(变形1)

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呢?

那可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呢!

那可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屏显:(变形2)

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呢?

人们都说获得不朽的有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

明确:句式特点:反问语气,表强烈肯定,同时暗含两个赞扬的感叹。肯定其作品终将不朽,终将成为典范,终将成为人们交口相传让人深受教益的寓言或故事。如此强烈的表达就是爱,就是大师左拉对文学伟人莫泊桑最大的敬重与推崇(再次朗读原句,注意语调,加以体会)。

过渡:爱何止敬重与推崇,前面的喜欢、惊叹不都是爱吗?(板书:爱)这丰富饱满的情谊,在文章结尾又将汇聚成一股怎样的情感洪流呢?

五、教学收束

课堂活动:

1.品读末段,感受情感洪流。

2.教师朗诵末段,体验情感。

3.探究:末段表达的是何种情感?情感汇聚在哪一个关键词上?

预设:

安息(或永生)——怎样的安息?香甜的安息是何种状态?由“永生”联想,不是逝去,而是睡着,香甜的睡着;由“作品”联想,带着作品的不朽,带着文学的流芳,而香甜的安息;由“天国”联想,天堂的静谧和青草的葱郁里,安睡着一个伟大的文学灵魂。

屏显(归结):

有时候逝去并不一定意味着结束,而是永恒的发端

4.叠加式朗读训练。让我们用读书声,像左拉那样,以文学的名义向伟大的文学灵魂致敬!

课堂寄语:

以文学的名义致敬!

【课堂实录】(本课例采用了教学方案二)

执教:李良永点评:王佑军李方模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深情的美文。请同学们读课题。(屏幕显示)

生(齐读):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师:继续读:莫泊桑——(屏幕显示)

生(齐读):莫泊桑,法国小说家,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师从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首发作品《羊脂球》即奠定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被誉为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43岁因病离世。

师:请做笔记:莫泊桑,法国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首发作品及代表作《羊脂球》。接着读:左拉——

生(齐读):左拉,法国作家,19世纪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与福楼拜相交甚好,并一直提携小自己10岁的莫泊桑。

【点评】

直接进入课题,如同写作中的开门见山。屏幕显示了莫泊桑与左拉的相关资料,既是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也是课文的背景资料。采用知识链接式的资料助读,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看似简单的入课,实则蕴含教者精心的准备。

师:通过几则背景资料,我们了解到,本文不仅是友人对友人悼念的文字,更是文学大师对文学大师追思的文字。请读文章第一段。

(学生读第一段)

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在读这一段文字时,第一个小句子读出文学的庄重。

(学生读第一小句)

师:后半句还要读出挚友兄长的一片深情。

(学生读后半句)

师:文章开篇用文学的名义,以特殊的身份,向已经逝去的文学天才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份崇高的敬意里蕴含了对莫泊桑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同学们静下心品读文章的第二段到第五段,并画出与作者情感相关的关键词句。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画记号,老师做巡视指导)

师: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文章的2至4段各有一个词直接点明了作者对莫泊桑的情感。第二段就有一个词语——

生:喜欢。

师:找到含有“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自主品读句子)

师:不错,同学们请将喜欢这个词圈起来。(板书:喜欢)谁来说说第三段?

生:我认为是“惊叹”。

师:老师很欣赏你发言时用的词语”我认为”。(板书:惊叹)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将这个词说一遍。

生(大声地诵读):惊叹。

师:第四段中表达感情的词语——

生:我认为是“爱”。(板书:爱)

【点评】

奠定感情基调,梳理文章内容,找出关键词语,这是对全文的提纲挈领。“庄重”“深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喜欢”“惊叹”“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词语。

师:本节课老师就想与同学们尽情地读出左拉心中洋溢的深情。第一个关键词读出我们的“喜欢”,像刚才发言的同学到第二段去搜寻表达作者对莫泊桑“喜欢”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读“血气方刚”到“片言之语”句)

师:你将喜爱的情感读出来了吗?

生:好像没有。

师:那么请另一位同学将此句再读一读。

(学生读“血气方刚”到“片言之语”句)

师:你认为自己将喜爱之情读出来了吗?

生:有一点点吧?

师:你在读的过程中脑子里出现什么画面了吗?

生:我认为,莫泊桑淡淡地静静地坐在一旁认真地听取别人所说的话,他有了成熟的思考之后才会发言。

师:我建议送点掌声给这位同学!

师:掌声还可以再热烈点。(掌声再次响起)这位同学朗读得很棒。他之所以如此说,就是因为他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细腻的画面。这正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些画面实际上是作者在回忆自己脑海中的莫泊桑求学时的场景。脑子里有着鲜活的画面,笔下才有了这深情的文字。所以老师建议大家读的时候在脑中重现这个画面,重现莫泊桑当年的相貌、体态,以及他的气息、他的风采。我们不妨用屏幕上的这个句式再到文章中选一两个关键的词来读一读。老师给一个提示(屏幕显示例句),这位同学,刚才你未读出“喜欢”,这个例句你再来读一读。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的眼睛明亮而含笑。

师:你在读的时候看见了一双明亮而又含笑的眼睛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他的眼睛像我们班哪位同学的眼睛啊?

生:同桌的。

师:像你同桌的眼睛,说明这位同桌情感很丰富。(学生笑)好了,同学们就用这样的句式接着从文中选句朗读。按顺序来:在第二段中找个关键词填到里面去读。(学生自由准备)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的眼睛明亮而含笑。

师:你读的是老师给出的例句。能另外找个句子来读吗?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的表情开朗坦率。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全身散发出健康的气息。

师:很好,同桌接着读。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喜爱运动,带给我们,流传给我们——

师:你看他的身形是如此地强悍!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

师:一个多么勤学、多么谦虚、多么好求上进的文学青年!

生: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的眼睛透露出阳光而充满活力。

师:眼睛透露出阳光而充满活力,这是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的,很好!同学们,整个第二段里精美的语句、精美的画面都渗透了作者左拉对心中的莫泊桑怎样的情感呢?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在左拉的心目中莫泊桑就是一个——

生:棒小伙子。

师:棒小伙子,就像是——

生:小孩子。

师:用文中的词语再说。

生:在老师面前就像是儿子对待父亲。

师:一个棒小伙子、像一个儿子,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此时左拉笔下是长者对后辈的喜爱之情。他在回忆当初的画面。这份喜爱里面不仅有喜爱,还有对他那份谦恭、那份阳光、那份朝气的——

生:羡慕。

师(微笑):长辈会羡慕晚辈吗?

生:赏识。

师:长辈欣赏我们,是一种带有赏识的“喜欢”。这一段是一位长者对儿子形象的莫泊桑的喜欢和赏识。

【点评】

品读赏析左拉对莫泊桑的“喜欢”。带着画面去读,带着想象去读,读出作者语言中的情感。用所给的句式“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去读,有效地重组了文句,既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又重现了画面,立体地呈现了莫泊桑,也再现了左拉对莫泊桑的“喜欢”。

师:我们接下来说说第三段,争取读出其中的“惊叹”,随着莫泊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左拉对他的“喜欢”长成了“惊叹”这个词。细读第三段,我们不难发现文中有大量精美的四字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惊叹”。看看哪个同学最先找到这些词语。

生:我找到的是:炉火纯青、叹为观止。

师:请把它们圈出来。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精湛绝妙、发人深思。

师:很好,继续找。

生:顿觉醒豁。

师:不错。第一句里还有一个词。

生:完美无缺。

师:对。老师把这些词展示到了屏幕上,咱们将这些词语齐读一遍。(学生朗读四字词语)

师:里面有几个词不太好理解,但是课下注释已经帮我们进行了解释,我读词语,同学们齐读课下注释。(师生共读词语及注释)

师:接下来我们将这些词还原到原文中去,把这些句子好好读一遍。声音可以大一点,用心一点。待会老师会检验同学们的体验成果。

(学生自主朗读,3分钟后)

师:现在检查体验成果。老师说前半句,大家就在这组词中选词填空。这些词都是作者高度称赞莫泊桑作品的词。他称赞莫泊桑的内容形式是如此地——

生:丰富多彩。

师:左拉称赞莫泊桑的写作技法是如此地——

生:精湛绝妙。

师:他的思想内涵是如此地——

生:炉火纯青。

师:炉火纯青的释义是用来形容——

生:写作技法。

师:写作技法是如此地——

生:炉火纯青。

师:那么思想内涵是如此地——

生:发人深思。

师:是如此地令人——

生:顿觉醒豁。

师:莫泊桑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如此地一

生:完美无缺。

师:总体印象是如此地令人——

生:叹为观止。

师:刚才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之所以有两个词用起来很别扭,是因为用它们的时候必须在前面加上两个字“令人”。其他的词是可以直接用来形容他的文学作品的,而这两个词是站在读者感觉的角度上来形容的。

第二段是长者对儿子的喜欢,那么第三段又是左拉对心中一个怎样的莫泊桑的惊叹呢?同样有个现成的词,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文学巨匠。

师:用原文中的词语,说他是跻身于——

生:跻身于文学大师的行列。

师:他已是一位——

生:文学巨匠。

师:用原文的一个词,说他是跻身于——

生:跻身于文学大师的行列。

师:文学巨匠,文学大师,他为此而感到莫大地——

生:愉快。

师:因为左拉把莫泊桑当做自己的一

生:兄弟。

师:喔,你们看,情感出来了!这实际上是左拉以一个兄长的身份表达了对“兄弟”莫泊桑取得如此显赫成就的惊叹!对左拉而言,这份惊叹是他的什么人创造的?

生:自己的兄弟。

师:所以,除了惊叹,还有为自己的兄弟感到——

生:自豪!

师:好!刚才这么多同学努力将这些句子缀连起来了。请同学们身子坐正,面带微笑,调整好情绪,跟着老师连贯起来读一遍,读出惊叹和自豪!

师:左拉称赞莫泊桑的内容形式是如此地——

生:丰富多彩。

师:左拉称赞莫泊桑的写作技法是如此地——

生:炉火纯青、精湛绝妙。

师:思想内涵是如此地——

生:发人深思、顿觉醒悟。

师:莫泊桑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如此地——

生:完美无缺。

师:是如此地令人——

生:叹为观止。

师:这是我们对“惊叹”的品读,对莫泊桑卓越才情的品读。可是,有一个词叫“天妒英才”!病魔让这位“天才的兄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不过,这恰恰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其作品的价值。

【点评】

品读赏析左拉对莫泊桑的“惊叹”。先寻找词语,再搭配词语,看似简单的教学过程.蕴含的是教者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师生间的两次词句搭配,有效地体现了左拉对莫泊桑的“惊叹”。

师:文中第四五段各有一处语气格外强烈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文学大师眼中莫泊桑文学作品的魅力。

师:请看屏幕,自由朗读第一句。(屏显: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这个句子应读何种语气?

生:感叹。

师:感叹的是何种事物的何种特点?

生:是莫泊桑文学作品给人带来有如清澈的美的源泉般的感觉。

师:很不简单,一眼就看破句中的比喻。作者把莫泊桑的作品比作——

生:源泉。

师:什么样的源泉?

生:清澈的、美的。

师: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明晰。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对这份明晰、清澈和美的源泉的爱的情感。

(学生齐读)

师:读“啊”时,感觉还不够。“啊”应该有触碰清凉泉水的陶醉,应该有喝到甘甜的泉水的享受!哪位同学再来试试?

(学生读)

师:加点陶醉的表情进去,再读好吗?

(学生再读,赢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读的时候,感觉怎样?

生:感觉一汪清泉在我心头缓缓流淌!

师:再来看看另外一种语气。第五段最后一句,先自由读一读。应该读出何种语气?注意根据关键语气词或标点加以判断。

(学生停顿,表示茫然)

师:同学们之所以一时半会找不到感觉,是因为这个句子太长了,对吧?老师特意将句子变形之后,也许就能明白了。请看屏幕齐读。(屏幕显示)

变形l

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呢?

那可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呢!

那可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学生齐读)

师:读后发现本句要表达什么意思?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说出了莫泊桑作品的脍炙人口以及对后世学生的影响,并且将句子分为三层,意思有层层递进的味道。

师:哦!左拉是用一种非常复杂、非常特殊的句式,带着反问的语气高度肯定了莫泊桑的作品终将成为不朽之作,终将成为被小学生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终将被未来的小学生交口相传、成为给他们精神滋养的寓言或故事。那么,他为什么要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请再看屏幕,思考将句子作如此改动,可否?(屏幕显示)

变形2

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呢?

人们都说获得不朽的有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

生:我认为,前者的感情要更加强烈,后者只是一种平铺直叙的表达,不是一种带有感情的演说。

师:嗯,感受到了左拉是在饱含深情地演说,饱含深情地对莫泊桑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左拉表现的情感是在逐步加深。行文至此,左拉心中莫泊桑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升华?

生:由“天才的兄弟”变成了“文学的伟人”。(板书:伟人)

师:左拉爱他作品里的“清澈”,爱他作品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所以,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生:一种带有赞扬和肯定的爱。

师:老师还教大家两个词,那叫“推崇”,那叫“敬重”。(板书:推崇、敬重)请动笔写下这两个词。

师:左拉在这个时候,已经点出了他对莫泊桑的一片深情。其间,包含推崇与敬重。事实上那何止推崇与敬重,这些词语,都是一种“爱”。文章的结尾把这种厚重的浓浓的爱的情谊汇聚成一股怎样的洪流呢?老师想亲自朗读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欢迎吗?

(学生鼓掌,老师读,读完后学生又鼓掌)

【点评】

品读赏析左拉对莫泊桑的“爱”。抓住两个重点句子,一是比喻句.一是长句。尤其是长句,通过两次“变形”后的比较,左拉对莫泊桑的情感已是喷薄欲出。“推崇”与“敬重”的解读,更是对“爱”的升华。教师的亲自朗读,更是将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师: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里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情谊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什么地步?或者说,落脚到了哪个关键词?

生:永生。

师:你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

师:她比老师读得好多了,很了不起,掌声送给她!“永生”这个词就是一位文学大师对他的兄弟般的另一位文学大师的无比深情啊!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情感?前面先是推崇,很了不起啊!可这个人现在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这是一份什么情感?将这份情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高度地称赞他,其实正因为他的作品可以永生,前面才有一个关键词,他在天国里将会——

生:光荣,香甜的安息。

师:他希望自己的好兄弟好朋友好战友,即使离开了人世也能在天国里安息,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他一起永生。

师:他永生,所以他能安息。所以在人们心中他好像没离开人世一样,他只不过是香甜地——

生:睡着了。

师:因为他用自己的才华给全人类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精神养料,所以他了无遗憾,无怨无悔地获得了永生,所以他在天国里终将像睡着了一样香甜地安息,这是何等深情地祈愿。(板书:祈愿)所以我要说,有时候逝去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种永恒的——

生:存在。

师:一种永恒的存在。莫泊桑虽然逝去,但他永恒地活在人们的心中!最后,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向一百多年前离开了我们的那位伟大的文学灵魂致敬,向他表达我们衷心的祝愿,祝他在遥远的天国香甜地安息!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学生深情朗读)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点评】

品读“永生”,在激昂的气氛中结束全课,有余音绕梁之效。

【教学反思】

将朗读精致到底

湖北省监利县教研室教研员李爱梅

湖北省监利县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

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型是否清晰,是否围绕文本特质选择了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话题,是否舍得花费时间,把选定的话题挖深挖透。如果设计了朗读教学环节,怎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效的指导?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困惑,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对《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的研讨。

一、课型定位——激情导读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是一篇悼词。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和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初读文本,感情基调很明朗。虽然是葬礼演说词,但作者没有流露丝毫的哀伤和悲痛,喷薄而出的是一种喜欢、敬意和祝福。文本最核心的特色是感情饱满,以情动人。因此,我们认为,执教本文的重心应该放在领会作者澎湃的感情上。

再读文本,不难发现文本内容的关键词是“文学”二字,开头定位——以文学的名义讲话,全文从文学的角度回忆、评价、赞扬、祝福莫泊桑。因此,最初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们确定的课型是阅读赏析课;教学的主题为“以文学的名义致敬”;三个教学话题:文学的历程、文学的情感、文学的表达;教学方法是品析和朗读相结合。文学的历程主要完成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梳理,文学的情感引领学生感悟并读出2-5段中3种不同的情感:“儿子”莫泊桑、“兄弟”莫泊桑、“伟人”莫泊桑。文学的表达则通过品味最后一段的“香甜”来领悟文章诗意的表达。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很新颖,很具可观性,也很好操作。

我们继续研读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对于刚结业的初一学生来讲,能否理解作者别样而深沉的情感?能否理解作者从文学角度来写悼词?能否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在某方面有所收益呢?

单元提示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假如你是演讲者,揣摩应当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表情和手势来读,如何才能使演讲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段话提醒了我们。初一的孩子学习本文,应降低教学难度,应选择符合他们年龄和心智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终,我们决定返璞归真,选择最朴实的教学方法:朗读。课型定位:朗读指导课。整堂课通过教者有步骤有方法的激情的朗读指导,引领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读出演说词的特点,悟透文本的意蕴。

二、环节设置——简约明朗

课型一旦定位,设计思路也便清晰了起来。所有的话题围绕“朗读”展开,可有可无的内容,则毫不吝惜地删除。

首先,必要的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两位大师的身份,特别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成就,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后期阅读。因此,教学开始就出示背景资料,并强调两位的深情厚谊,为教学做一个必要的铺垫。

背景呈现后,朗读第一段切人文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本段文字要读出文学的庄重、对挚友兄长的深情。顺势提醒学生,全篇文章是用文学的名义和特殊的身份向文学天才致以崇高的敬意,本节课我们就来试着读出这份敬意。

随后,直人文章2-5段,引导学生从这4个段落中分别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喜欢、惊叹、爱。然后,逐段深入指导朗读。示范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多种方式穿插.4个段落依次进行。最后,重点品味“香甜”的意蕴。读出作者的祈愿,用“以文学的名义致敬”结束全文。

这样的教学思路简约明朗,导课快捷,主问题串联整堂课,话题集中。

三、朗读指导——各得其法

有效的朗读如何进行?应给学生一个有力的抓手,设计丰富而实在的实践活动。我们在设计本堂课的重点段落朗读教学时,探讨了三种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

带着想像读出“喜欢”。作者对莫泊桑的“喜欢”集中体现在文章第二段,采用想象画面的方式进行。首先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头脑中再现莫泊桑求学时的鲜活场景,重现莫泊桑当年的相貌、体态,以及他的气息和风采。然后,结合例句句式:“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你看,他的眼睛明亮而含笑。”从文中找关键词填人句中再读。句式的呈现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学生迅速从段中找出精美的句子进行改读,理解并读出了长辈对儿子般的莫泊桑的喜欢和赏识。

抓关键词语读出“惊叹”。第三段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来表达作者对莫泊桑的“惊叹之情”。首先请学生找出段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其含义,接着要求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原文朗读,然后,从文段的核心内容——莫泊桑文学艺术成就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朗读,逐层深入理解此时左拉把莫泊桑当作兄弟一般的文学巨匠,并深情表达了这份“惊叹”。

抓关键句式读出“爱”。文章第四五段情感充沛,有几个句式特别经典。因此,本教学环节采用抓特殊句式的方法来指导朗读。首先,抓第四段的第一句话,读出感叹的语气,特别是读好“啊”。然后,抓第五段最后的长句,将反问句改成叙述句,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明晰左拉对莫泊桑的深情。

四个重点段落的朗读,三种方法的指导,激情的有层次的引领,引导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情感,并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读出情感。师生共同体验了一堂真实的纯粹的朗读指导课。

回首此次竞赛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站在学生角度,力求所有的话题具有教学价值;要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教学还原语文的本质属性;有效的朗读是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将语句的内涵意义植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和作者形成情感的共振,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特思考。最大的遗憾是,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过于传统和保守,文本特色体现不够鲜明。还有,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教学形式单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启示和遗憾,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踏歌而行!

【名师点评】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课例点评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副院长王佑军

湖北省监利县新教育实验学校语文教研中心主任李方模

这是一堂饱含激情的课。文章虽然是一篇悼词,却哀而不伤,更多的是演说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崇高评价。教者很好地把握了这一感情基调,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对逝者深情地怀念,热烈地讴歌,大声地祈祷。整堂课都洋溢着教者饱满的热忱,最终形成了作者、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

这是一堂充分体现“读”的课。“读”的形式多样:朗读、默读,齐读、单读,生读、师读,整体读、局部读……教者先是带领学生整体浏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找出关键词语,然后逐一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最后在师生共同的朗读中有力地结束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内容、情感、主题、语言等阅读教学的要素都得到了完成,也促进了听、说、写的多维训练。

这是一堂充满创意的课。直接人课,资料助读式的人物及背景介绍,节省的不仅是课堂时间,还有学生课前的繁重准备。以赏析和品读作为整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在“演说”类文本教学中可谓少见。带着想象去读,用画面丰富语言;用给定的句子形式说话;变形句子,化繁为简,在比较中体会原文饱含的深情……这些,都是教者课堂创意的体现。

这是一堂尊重学生的课。背景介绍,想象助读,变形比较……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内容与情感,让学生学有所获。特别是课堂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适当评价与对问题的及时引领,不厌其烦地指导朗读乃至教师范读……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这也是一堂留有遗憾的课。整体看来,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均是师问生答,一问到底,且提问过多过碎,给人以零乱之感。特别是大量的师生“接力”(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更是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对文本的解读还可以深入,“文学的名义”体现不够。整堂课逐段分析,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当然,瑕不掩瑜,能在对教材和学生完全不熟悉且准备时间有限的全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教者们教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自然也是一流的。

上一条:现代文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全景再现 下一条:现代文教学—《宇宙的未来》教学全景再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