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作文教学—《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2018年09月27日 23:47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黎奕娜 点击:[]

需明确的方向可操作的方法能接近的范本

                                       点评:湖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长沙市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周玉龙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选取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辞来增强语言的文采。

2.领悟语言与思想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能欣赏文质兼美的表达,也能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文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设置情景,出示例句,请学生修改完善:

学校安排了专门的“答疑时间”,可是同学们却似乎无疑可问,我总会有“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感。此时的我往往会说:“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吗?其实,只要多问问题,成绩就一定能提高。”可是,大家似乎对我的说法不太认可。难道我这个句子有哪里不对吗?

PPT出示“只要多问问题,成绩就一定能提高”。)

请学生指出以上句子的不妥之处,并修改成表述正确且有文采的一句话。

明确:①不妥之处:表述太绝对化了,不符合逻辑。

②修改:A.一个多问问题的人,成绩往往能够提高得更快。

B.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苏联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

(说明:此句在棠外校门口警言栏被引用。)

解析:问号,一个有画面感的意象;钥匙,一个巧妙的喻体,诠释了质疑的精神对于开启一个科学领域作用的至关重要性!此句既形象又生动,这便是有文采的表达。

(教学说明: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示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思想与文采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小结:“写作练习”的第三题中朱光潜先生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话题探讨第二段)原来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跟着思想走。想得清楚,才写得清楚;想得正确,才写得正确。思想如行云流水,笔下才汩汩滔滔;认识事物深刻,文句才富于底蕴。有人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就是文字功夫不好,只要掌握了文字,问题就写迎刃而解了。这是一种误解。有人说过:写文章,总是在自己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把头脑中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使思想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写文章是“整理思想和经验,使之正确化,条理化”。(施东向《关于写文章》)(学生齐读画横线部分。)

(教学说明:回归教材,初步认知名家们关于“语言和思想两者关系”的观点,指出常见误解,强调正确理解。)

二、文采的有与无

(一)生动的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例1-1】一位潇洒的先生走上讲台,他说话时候的神态和动作真的很有趣,他独特的开场白更是立刻吸引了我们。

【例1-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眼睛向上一(),轻轻点一下头:“!”

问题:请在【例1-2】的空白处补上恰当的文字,然后比较这两段文字。

学生活动:指名诵读的同时填好空白处,说说【例1-2】好在哪里。

明确:【例1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分析:一“扫”一“翻”,用词准确贴切,生动传神;“没学问”的谦逊和“有学问”的自负,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语言极具文采。

(教学说明:①紧扣学生已学的课本素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一个用词生动的例句,再用一个同样意思却不注重文采的句子进行对照,通过比较,让学生明了“词语生动”之于“有文采”的作用。②【例1 -1】这样的句子,在一部分作文文采意识不强的学生的作品中会出现,此番稍作夸张,再比较,增强学生对于“有文采”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灵活的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例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问题: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对于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①四个“又是”构成排比,不仅连接着时间从早到晚的推移,同时强调着“母亲已经不在了”这一事实。但是,它们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不在”的表达在不断地变化。因为,当一个人失去至爱亲人,这个事实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接受,一开始总是宁愿相信他没有离自己而去,坠入一种迷离恍惚的思想状态,而最后又不得不接受。这个接受的过程本身是在变化的。无数个昨天的此地,是母亲陪“我”散步、找“我”回家;可是今天,母亲不在了,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经离“我”而去。史铁生感到了一种深刻的残缺。这种残缺是慢慢体会出来的,因而,四个“又是”并不同于一般的排比叠加,而是有意地稍作错开,用更慢、更绵长的节奏表达更彻骨的痛。

②“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这一组参差的看似琐碎无序的散句,恰恰表现了作者失去母亲后无所适从的情感状态。

③句式上的间隔反复,有整有散、有长有短的灵活句式,才把这种失去母亲后,“我”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之情细腻而又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

小结:要让文字有文采,在句式的处理上,不在于长、短、整、散本身,而在于能够用灵活的句式恰切地表达当下的情感、思想。

(教学说明:【例2】这一段落,丰富变化的句式与内容的配合很有代表性。经典素材《我与地坛》虽然不属于学生已学句子,但能通过短时间的阅读初步把握情感;同时,对于课外阅读面广的学生,这个内容应该不算陌生。关键是,这个例段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因为句式的整散长短属于学生不够重视的一个内容,是此阶段学生的一个难点;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要让文字有文采,句子越整越好,而忽略了各种不同的句式和所要表达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一段的阅读和解读,试图让学生领会,句式与所承载的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以指导写作。)

(三)巧妙的修辞

阅读下面的歌词,回答问题。

【例3】       青花瓷  方文山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问题:方文山的这首歌词很有文采,你认为它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文采的?

明确:通过巧妙的修辞来表现。《青花瓷》歌词中通篇比兴,表面上是在吟咏青花瓷,实际上则是处处在吟咏像青花瓷一样美丽的心上人。在修辞格的运用上,可谓“比比”皆是,“兴”味盎然。“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用国色天香的牡丹比喻初定妆容的心上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又用含苞待放的牡丹来比喻她的娇羞的笑容。更有“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此处更是“惹”得别有意蕴,将那自江南烟雨中美丽邂逅后的无尽相思抒发得淋漓尽致。而人们印象最深的那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更是表达一种执着而又被动与无奈的等待。因为,要烧制出绝世珍品的青花瓷一定需要等到蒙蒙烟雨的天气,而你会不会再来,又何时会来,就和这烟雨天一样,我无从知晓,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

(教学说明:【例3】大胆选用耳熟能详、修辞别致、极有文采的流行歌曲歌词,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接近,便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试图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

【拓展】方文山曾说:“发如雪”的灵感来源于《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伊人憔悴”可上溯至《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邀明月让回忆皎洁”,是借用李白的《月下独酌》。他最喜欢看人文历史、美学概念的书籍,喜欢柳永、李清照、李煜。他所有创作的灵感、源泉、动力都来自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说明:此处拓展,属于“课外”范畴。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功夫其实基本上在课外,引导学生放下教材之后,乐于阅读,思考生活,积累素材,表达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长远目标,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内利用契机做恰当的引导。)

小结:如果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关注到了词语的生动、句式的灵活、修辞的妙用,往往就能使文句更有意蕴。

三、文采的优与劣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的“文”字,原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此字像纹理纵横交错形。“文”的本义:花纹,纹理。作为形容词,它本身就是“有文采”的意思。

那么,作文只要做出“文”来就叫作有文采了吗?

结合作文题,从“思想”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下面两段文字的看法。

2015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例4 -1】①我从爱国词人辛弃疾那里懂得了什么是真正和谐的自我。②曾感受过他“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曾因他替百姓立命的“横渠精神”而呐喊鼓舞,但也曾为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温婉而泪流满面。③人心如同夜色,虽是一层层不可捉摸的防护坚硬,但夜空中的点点滴滴繁星闪烁,正是那温情美好的时光的经历。

【例4 -2】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做出灵敏感知的能力。

明确:从“思想”与“语言”的关系来看,【例4 -2】明显优于【例4-1】。因为,【例4 -1】单独看每个句子,文笔确实不错——整齐的句式,丰富的修辞。但是,将②③两个句子放在一个段落里,我们就糊涂了,作者到底想讲什么?②句说的是辛弃疾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分别是什么,大概要表达的是和谐的自我可以呈现出怎样的“坚硬”与怎样的“柔软”;而③句说的是人心,是指辛弃疾的内心吗?如果是“夜空中的点点滴滴繁星闪烁,正是那温情美好的时光的经历”尚可以理解为是在分析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要说“他为百姓立命的‘横渠精神”’便是“一层层不可捉摸的防护坚硬”,就让人无法理解了,是在说辛弃疾很假吗?

小结:教材告诉我们:“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失去了内核,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种文字看似有文采,每个句子都很漂亮,但是放在一起组成段落却不知所云,毫无思想可言。所以说,言只有文,行而难远。

(教学说明:此处选用最新的高考作文示例,用同题作文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何为真材实料的“真文采”,何为徒有其表的“伪文采”。其实,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伪文采”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令人揪心的是,有的“伪文采”还投机取巧得了高分,对这种现象很有必要重视起来并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

四、课堂演练

浏览全文,根据表达的需要,对第④段文字进行修改,使之更有文采。

(长沙市一中月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原作:我的路,我想自己决定怎么走

2012级5班   欧阳心怡

①走进高三的教室,下意识地来到自己的座位,今天的我并不像往常那样,翻开一页页的练习册,而是撑着脑袋,凝视一处,浸入自我,慢慢回想……

②那些匆匆走过的细碎的时光中现在早已不存在的建筑:童年的夏天外婆常抱着我去纳凉的“北斗星”商城,无名的大桥下的小小的“紫风公园”,幼幼小学旧时的上坡路,转学后仰天湖小学的标志——“大蘑菇花坛”,初中时破旧的操场和人山人海的小卖部……

③唉,记不得了,能记清的,也不过这些零星的碎片。我想,到底还是一路都被人领着走的缘故吧,

小的时候,为了成为一个好孩子,一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开始匆匆地辗转于各种课外班,我去过“创新学校”学写作文,也跟Miss闻学英语。后来,李老师又教我学过钢琴,我还跟彭老师学过奥数。在刘老师身边学曼妙的舞蹈,廖老师又教我画画……儿时的我,不知疲倦地学这学那,为了做一个好孩子,也为了打败我唯一的对手“别人家的孩子”。每当期末,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桌上会堆很多新奇的东西,比如一堆“红本子”——那是奖状,奖励用功的好孩子的。老师还给我配上一个奇怪的“等于号”,那是班长才能戴的。我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同学羡慕的眼神,但是,我总觉得心里边空落落的。

⑤还记得高三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放下课本后无意中说起这么一句话:不要每天都只顾急匆匆地赶路,也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可是,我的脚步似乎早已踏上了一个永远停不下的节奏,我跟我的灵魂也似乎从未谋面。

⑥现在的我提心吊胆地生活着,因为一旦成绩不好就会有很多人在我身后指指点点:“看,一个不走正道的女孩子。”于是,我不敢怠慢可以抓住的每一秒,只怕前一秒放松了,后一秒就会有大群大群的精兵强将把我狠狠地甩到后边的后边去,红底金字的榜单上,我的名字是那么危险.随时可能被他人挤开,甚而被抹去,那样我会无颜见家中为了我而鬓发先斑的“二老”。

⑦每一天的每分钟,我都在忧虑。忧虑着刚刚那一个小盹是否错过了一个考试重点,来不及好好填饱的肚子是否消化好了当天的知识,从未锻炼的身体是否还有充足的体能放肆地“刷题”,刚刚那杯黑咖啡是否够支撑我“吃书”到夜半……

⑧是的!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如水般滑溜的时间是不会为任何人驻足的,为了父母描绘的目的地上那一片绚烂的风景,我又怎么能放任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纵情流浪?

⑨走?不够!跑吧!

⑩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式的竞技中,我睁大眼睛、咬紧牙关、喘着粗气,走过“好孩子”的路,跨过铺满红榜的路,穿过一个个叫作《名师导学》的路牌,闯过一个个亮着《重难点手册》的路灯,我还在跑着,大人们说的未知的充满鲜花和掌声的终点却离我越来越远……

⑩我猛地从回想中惊醒,抬起头看着黑板上方那面挂钟,秒针依旧无情地机械地转动,不知不觉又转过去了好多圈。莫名的,我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我的路,我想自己决定怎么走。“行吗?”低下头,还有一套空白的高考模拟卷摊在我的桌上,没有答案。

学生活动:展示修改作品,解说修改原因,互评修改作品。

教师围绕“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辞”三个角度进行点评,尤其注意强

“语言”和“主旨(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说明:此处选用最接地气的学生日常作品,教师有意让第④段的文采和主旨的凸显方面都不如本文其他部分,于是学生在学习了“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辞”等内容,尤其是意识到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之后,应该能够做出一定修改提升。同时,在展示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强化本节的教学目标,以期落实教学内容。)

五、文采的巧与拙

同学们刚才的展示各有千秋,异彩纷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文采的魅力与青春的气息。是啊,我一直认为青春应当是绚烂的,然而,我们固然要追求绚烂,但是不能刻意与过度,忽视思想,那样会华而不实,弄巧成拙。当然,当我们褪去青涩,也许会不断地认同另一种境界,它叫大巧若拙。

(教学说明:巧妙地引出“有文采”的更高境界:大巧若拙。这一点,在此阶段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作为一种追求目标提出,虽一时不能至,心可向往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文采是值得去追求的,但是,一定不能脱离思想,“弄巧成拙”。)

结束语:老子是很痛恨虚伪的,所以他说“美言不信”,意思是漂亮的话不可靠;但他的《道德经》文辞却那么精巧,可见他也并不是要抛弃文采。庄子说“辩雕万物”,意思是用巧妙的话来细致地表现万事万物。韩非子说“艳乎辩说”,意思是辩说在于艳丽。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感谢各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相信:你们的文采,一定会带来你们人生的精彩。

附录: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师:大家好,我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在我们学校,每天的晚自习,会有一个特定的“答疑时间”。可是,我总是会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觉。每每此时,我就会说:“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吗?其实,只要多问问题,成绩就一定能提高。”可是,大家似乎对我的说法不太认可。难道我这个句子有哪里说得不对吗?

(投影1:只要多问问题,成绩就一定能提高。)

生(小声讨论):太过绝对了,“一定”太过绝对了。因为如果问题问得是比较契合自身的,那成绩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问题问得比较偏,或者是问了以后也不能理解,成绩不一定能提高。所以这个“一定”太过绝对。

师:你肯定是一个善于问问题的同学。你能帮我修改一下吗?

生:只要多问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问题,成绩就会有一定的提高。

师:这个“一定”放到另外一个位置,表达出来就符合生活的逻辑了,真是一个表达

严谨、有思想的女生。

师:大家觉得,作为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表达得更有文采一点?谁能帮忙将这个意

思表达得更有文采一点?

(学生有些犹豫)

生:我觉得如果将这句话表达得更有文采一点,可以是“同学们,只要你们多问问你自己不懂的问题,成绩就会有相应的、一定的提高”。

师:看来你是个很朴实的孩子。还有没有同学能让这个表达更有文采?老师一般跟你们说,怎么能让语言更有文采?

生:修辞。

师:你打算用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你能不能比喻一下?

生:如果能够多问一些问题,成绩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提高。

师:你关注的是成绩提高的速度。

师:其实,你们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你们没有发现吗?我在校门口发现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昨天下午在校门口告诉我,这句话怎么说会更有文采。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哪儿?

(投影2:棠外校门口名言警句栏照片,放大其中一句:“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苏联·巴甫洛夫”)

师:“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号,一个如此有画面感的意象;钥匙,一个巧妙的喻体,它诠释了质疑的精神对于开启一个科学领域作用的至关重要性!

(教师徒手画出“问号”和由“问号”渐变成的“钥匙”。)

师:昨天,棠外的校门口已经赐予了我一个理想的答案;今天,大家的更动也带给我惊喜。

师:同学们对文字的更动还让我更明白这么一段话,请大家打开教材,“写作练习”的第三题。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师:再看话题探讨第二段:原来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跟着思想走。想得清楚,才写得清楚;想得正确,才写得正确。思想如行云流水,笔下才汩汩滔滔;认识事物深刻,文句才富于底蕴。有人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就是文字功夫不好,只要掌握了文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种误解。请大家齐读后面的文字。

(教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投影3:原来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跟着思想走。想得清楚,才写得清楚;想得正确,才写得正确。思想如行云流水,笔下才汩汩滔滔;认识事物深刻,文句才富于底蕴。有人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就是文字功夫不好,只要掌握了文字,问题就写迎刃而解了。这是一种误解。有人说过:“写文章,总是在自己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把头脑中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使思想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写文章是“整理思想和经验,使之正确化,条理化”。

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有文采与没文采。(板书:有与无)读完之后,明白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了吗?

(个别学生表露出似懂非懂的神情。)

师:是有点虚。那我们先来琢磨点实的。有文采与没文采的。

(投影4:【例1-1】,详细内容见“教学设计”。)

师:有一位听众曾这样记下了一次演讲。“一位潇洒的先生走上讲台,他说话时候的神态和动作真的很有趣,他独特的开场白更是立刻吸引了我们。”这位先生当时讲得有趣吗?

生:应该有。

师:但是,这位听众写得有趣吗?

生:一般。唯一有趣的在“真的很有趣”这个词上。

师:是的,除了这个词,我们看不到它真的有趣在哪里。幸亏当时清华大学有一个叫作粱实秋的听众也写下了这一次有趣的演讲,让我们来填一填、读一读,还记得怎么填吗?

(投影5:【例1-2】,详细内容见“教学设计”。)(生填空并读出)

师:这个我们读着就觉得有趣了。它怎么让我们觉得有趣的呢?

生:这个描写里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像看到了一样。

师:是的,它的描写,特别关注到了动词“扫”“翻”,一“扫”,“扫”出了统览全局的自信,一“翻”,“翻”出即将开场的自若。大师毕竟是大师啊!学生梁实秋用词准确贴切,生动传神;老师梁启超更是用“没学问”的谦逊和“有学问”的自负,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真有才,真出彩。我想,这样的开场白,不仅听着有趣,我们读着觉得有趣,他们俩这样表达着的时候也一定觉得是有趣的。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大师所写的纪念性文字。

(师范读投影中《我与地坛》相关片段。)

(投影6:【例2】,详细内容见“教学设计”。)

师:你们从这一段文字当中,读到了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

生:思念母亲,而且这份思念随着他回忆起母亲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在一步一步加深。

师:你讲得非常好!加深,能解释一下它为什么会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吗?

生:我觉得“母亲不在”这一事实,不断在重复。好像需要重复,才能明白,才能接受。这其实体现出他的一种不接受。也就是,他一度觉得母亲好像还在,但是事实是母亲不能再来园中找他了,他实在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师:你读过这篇文章前后其他的内容吗?

生:好像没有。

师:我告诉你,他后面就在回忆,就是曾经同样的清晨、同样的白昼、同样的午后、同样的傍晚,一直到同样的夜晚,“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会来找我。我已经很熟悉了母亲到一定的时间点来找我回家”。于是他用了一个词,一个连接各种同样的词——“又是”。什么叫“又是”?原来是,现在再一次呈现。一切都是原来这个样子吗?什么变了?

生:人不在了。

师:物是人非了。所以这种同样的情景当中,就如刚才说的,没有一下子接受。他接受不了,因为这种感觉太陌生了。一个人失去至爱亲人的时候,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接受,他往往宁愿相信……

生:这是不真实的。只是她暂时没有来找“我”而已。

师:她一定会来,所以“我”就在园子里面……

生:徘徊,希望能看见她。

师:对。徘徊、等待,精神就进入了一种恍惚的境界。你觉得哪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恍惚?

生:就是“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

师:除了“心神恍惚”这个词以外,你觉得在形式上面是不是也在表示他的恍惚?

生:就是他一直默念的,一直想着的。

师:默念的、想的内容,好,谢谢你。

生:其实我觉得就是通过“又是”这样的字眼来表达。不断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他心生惆怅又悲伤的感情?所以他在不断重复这样的字眼,其实也是在表达他心神恍惚,内心的惆怅和悲伤,有种找不到北的感觉。

生:不断地强调,不断地重复。

师:所以他把这些内容从句式上排列得很整齐,用来强调这个事实。但是,如果把四个“又是”放到一起,然后接一句“母亲已经不在了”不是排比得更整齐,更有冲击力吗?

生:可是你不觉得那样的话,就显得太直白?

师:你是个直白的孩子。对,那样就太直白,节奏太快了,这样间隔一下,节奏就慢下来了,因为史铁生对于失去母亲的这种陌生是慢慢体会到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慢一点的节奏,这种感觉才更绵长、更彻骨。而后面的句子,“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一个长句,前面是短的,又一点都不整齐,显得有一些语无伦次。语无伦次的形式正好表现了什么?

生:混乱的情感。

师:对,当时混乱的情感。所以我们会发现,句式长有长得好,短有短得妙,整有整的追求,散有散的韵味。不在乎它的本身,而在于用它来表达怎么样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在句式的处理上,在乎灵活,用最恰切的形式来表达当下的情感和思想。

师:我们来点轻松的文字,这个很沉重。

(投影7:【例3】,详细内容见“教学设计”。)

师:方文山的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周杰伦,有会唱的吗?这首歌词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师:你们说的这一句,我会唱。

师(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生鼓掌)

师:那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记得这一句?

生: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它很有意境。就是天是青色的,你就等待着下雨,我在这样的天幕中等待你,很有那种意境的美。

师:你肯定是通过文字本身感受到意境的美。但是我想告诉你一个常识,这个天青色是青花瓷的花纹的色彩,它是一种非常难烧制的颜色,最难在哪里呢?因为一定要在蒙蒙烟雨的天气,才能烧出绝世珍品的青花瓷的色彩。再来感受一下这句词的妙处。

生:那这样就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要烧出这样的颜色很难,我等你也很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周杰伦的唱腔我们听不懂,就这一句能听得懂。

(生笑)

师:所以我们表达语言,特别是口语表达的时候,越清晰越好。我也觉得别的句子听得不是很真切。“等得很难”表现出来了。他是用的什么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呢?

生:拟人的手法。字面意思是等青花瓷的完成,实际上是在等伊人。

师:这是拟人吗?

生:应该是……

(生有些迟疑)

师:我们一起来理清楚。我们邂逅在江南的小镇,我在等她。之前的故事是,“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其实应该是你惹着我了。我在江南小镇等着你来,这种等待像什么?像要烧制绝世珍品青花瓷而需要等待蒙蒙烟雨天气那么被动,那么无奈。你到底会不会来?又何时会来?就如同蒙蒙烟雨天气那样,我无从知晓,我使不上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什么?等。这是常见的比喻的修辞格。

师:他让我想起小说《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但感谢你们今天都来了,我几乎无须等待。

师:我知道你叫裴亚卿,送你一个礼物,方文山之所以这么有文采的秘诀。方文山曾经告诉我,《发如雪》的灵感来自于《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伊人憔悴”可上溯至《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邀明月让回忆皎洁”,是借用李白的《月下独酌》。其实,文山同学最喜欢看人文历史、美学概念的书籍,喜欢柳永、李清照、李煜。他所有创作的灵感、源泉、动力都来自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方文山的词不仅是比喻很精彩,借物起兴的手法也比比皆是,兴致盎然,这些都源自我们熟知的《诗经》。

师:其实,如果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关注到了词语的生动、句式的灵活,修辞的妙用,往往就能使文句更有意蕴。

师:正如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板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师:如果对甲骨文小有研究的话,你们就会发现,“作文”的“文”字,原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此字像纹理纵横交错形。“文”的本义:花纹,纹理。作为形容词,它本身就是“有文采”的意思。

师:作文只要做出“文”来就叫作有文采了吗?我们来看下面的两段文字。让我们一直深爱着的高考作文题。

(投影8:【例4 -1】【例4-2】,详细内容见“教学设计”。)

师:这是两个学生写的对于作文题目的理解,请你们当一回高考阅卷老师,你们会给哪个学生更高的分数?

生:我觉得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给第二篇更高的分数。因为,第二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他既写了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但是在第一篇中,我只读到了温情美好,只有柔软,就没有对坚硬的阐释。而原本的题目涉及了两个方面,显然第二篇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思想情感也更饱满。

师:第一段完全没有说到“坚硬”的部分吗?

生:它说了,但是它更侧重“柔软”,“坚硬”的部分稍有不足。

师:就是它讲到了,但是没有讲得特别明白。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意见?第二段很显然,思想和语言结合得更紧密一些。两段文字,句子是不是都写得不错?都有文采?

师:大家仔细来看看第一段。前面是分论点——如何懂得了什么是真正和谐的自我。曾感受过他“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他坚硬的一面。曾因他替百姓立命的“横渠精神”而呐喊鼓舞,也是他的坚硬。但也曾为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温婉而泪流满面。这是他的柔软一面。句子中有引用,句式也很整齐。“呐喊”“鼓舞”也用得很贴切。但是,将②③两个句子放在一起,我们就糊涂了,作者到底想讲什么?②句说的是辛弃疾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分别是什么,大概要表达的是和谐的自我可以呈现出怎样的“坚硬”与怎样的“柔软”;而③句说的是人心,是指辛弃疾的内心吗?如果是“夜空中的点点滴滴繁星闪烁,正是那温情美好的时光的经历”尚可以理解为是在分析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要说“他为百姓立命的‘横渠精神’”便是“一层层不可捉摸的防护坚硬”,就让人无法理解了,是在说辛弃疾很假吗?所以放到一段里面就感觉撞车了。他的语言和思想的表达结合得不一致了。所以这就是看似有文采,每个句子都很漂亮,但是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段落,我们却不知所云,正如教材所讲的,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想的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失去了内核,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所以第二段就结合得比较好,请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板书:优与劣)

(板书:言只有文,行而难远)

师:如果大家进一步熟悉一下这段文字,应该会读得更有感受。因为,这不仅仅是作文,也是在教我们做人。同时,经过这两段文字,黎老师想说,“言只有文,行而难远”,所以一定要把“言和文”两者结合起来。

师:通过之前的交流,相信同学们对于文章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已经有了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练练手吧。

(投影9:课堂演练……)(详细内容见“教学设计”。)

(学生浏览文章,当堂修改相应段落;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读一读你修改后的文字,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生:我建议把第四段改成稍微具体一点的故事。同时,将“也跟Miss闻学过英语”到“廖老师又教我画画”这一段改为“我学过英语、学过钢琴、学过舞蹈……我如同一只团团转的陀螺被名叫要成为好孩子的鞭子不停地鞭策着”。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太过于口语化,前后句子也不够连贯,还有点语病。我用修改的话来代替那些比较“白”的话。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将“学这学那”的节奏加快,用三个“学过”进行排比,表现儿时的“我”忙于各种各样课外班的感觉。

师:我还觉得你后面这个比喻相当的有文采——“如同一只被鞭子抽得团团转的陀螺……”来,请你再为大家复述一遍。

(生复述修改内容。)

师:“鞭子”“陀螺”,很妙的修辞,你想用这个比喻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想表达一种自己非常的茫然,然后停不下来,近乎于无奈的一种心理。

师:我大胆地猜测,你应该有过这种感受,可能曾经有过一根“要成为好孩子的鞭子”使你有过某种无奈与茫然,你才表达得如此真切、到位。走在路上,停不下来,而又茫然无措,走路的人不知道这个路还算不算自己的路——这就为全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我的路,我想自己决定怎么走”做了很好的铺垫。

生:我是这样修改的。“童年的路就在父母接送上各种课外班的车轮间流转了起来:我去过‘创新学校’学着编写陌生的故事,在Miss Wen标准的发音中琢磨另一个国家饶舌的语言,在李老师如葱的指尖下学会把黑白琴键使劲敲打,在彭老师黑板上计算着古灵精怪的一种叫作奥林匹克的阿拉伯数字,跟在刘老师曼妙的身影后边高高踮起我的小小脚尖,在廖老师的生宣纸泼溅一片墨、一片彩……”我的理由是,既然标题的关键词是“路”,前后文中也在多次强调“路”这一意象,那么这里也尽量保持一致;第二,既然需要表达儿时的“我”被父母硬拉着学这学那,“我”肯定是会觉得学的东西很无趣、很莫名其妙。所以,我把那些学的东西前面加上了一些定语,表达这种感受。

师:非常精彩!这就是在更动语言的同时更动了思想。实际上是先想明白了,然后写清楚了、写贴切了。

师:谢谢你们的展示。时间在流逝,不能欣赏到更多同学的修改作品。可是,仅仅刚刚两位的展示就已经各有千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文采的魅力与青春的气息。是啊,我一直认为青春应当是绚烂的,然而,我们固然要追求绚烂,但是不能刻意与过度,忽视思想,那样会华而不实,弄巧成拙。当然,当我们褪去青涩,也许会不断地认同另一种境界,它叫大巧若拙。

(板书:巧与拙)

师:老子是很痛恨虚伪的,所以他说“美言不信”,意思是漂亮的话不可靠;但他的《道德经》文辞却那么精巧,可见他也并不是要抛弃文采。庄子说“辩雕万物”,意思是用巧妙的话来细致地表现万事万物。韩非子说“艳乎辩说”,意思是辩说在于艳丽。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感谢棠外各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相信:你们的文采,一定会带来你们人生的精彩。

【教学反思】

还是没有逃过在公开课上执教作文,而且是这么难的一个章节——“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黄厚江老师在评课时曾引用清代学者章学诚的话:“作文有可教者,有不可教者。”黄老师还说,“文采”和“思想”就属于“不可教者”。面对“不可教者”,作为一名公开课参赛教师,我已然“躲不起”了,便只能默默地唱着“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这天府之国惹了你”,叹一声:“噫吁嚱!蜀道难啊!”

既然无法改变教学的课题,那就改变对待它的态度吧。即使是“不可教者”,也不应该不教,而是尽量不乱教;越是“不可教者”,越应该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它成为“可学习者”;越是有难度有高度的东西,越是具有挑战的意义,否则,要老师这个教者干什么呢?

一、需明确的方向

人教版高中必修5这个板块的内容分为四个章节——“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这四个要求,对于高中阶段的教作文者和写作文者来说都是一座珠穆朗玛峰。

从第三节标题来看,学习目标显然是“有文采”,也就是说考虑怎样把文章写得漂亮,让读者赏心悦目。同时,之所以用了“锤炼思想”的字眼,是因为很多学生对于“有文采”存在误解,以为有文采就是变换一下句式,多用几种修辞手法,而没有意识到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没有脱离了语言的思想,也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有了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语言表达才会顺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语言表达才会生动。所以,我把学习的切入点定位在了纠正误解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采观”,充分意识到语言与思想的密切关系。一节45分钟的教学活动,我们几乎不可能让一个高中生的写作由没有文采或者不够有文采突然变得有文采,更不可能让这样的孩子的文字突然变得既有思想又有文采;但是,我们应该可以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有思想的文采才是真文采;我们也需要帮助他们明确一个正确的方向——追求真文采。让在“有文采”这条路上刚刚起步的学生少走弯路,让已经踏上“有文采”之路的孩子不入歧途,正如的我教学板书所强调的两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只有文,行而难远。”这也许是一个高中生甚至很多写作者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度,但是一定是一个语文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去明确的一个方向。

二、可操作的方法

“文无定法”,写文章不像做理科题,选对了公式后,就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演算,完美的结果就会款款前来。但“文成而法立”,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如果贸然前行,往往会在黑暗中耗费太多摸索的时间。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相对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提升写作能力,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作文。因而,作为拥有更多阅读和写作经验的老师,我们应该交给他们一些“APP”,让他们先下载、安装、运行,熟练操作之后,方可进入编程、开发、创造阶段。简而言之,使之“有法可法”。

此章节的教材在“话题探讨”部分强调了语言和思想的密切联系,而在“写法借鉴”部分又提出“思想和语言又不能完全等同”,“有了深刻的思想,还需要优美的文字去表达”,“讲究文采是非常重要的”,“讲究文采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这四个需要做到的关键点,其实既是“有文采”,更是使之“有文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前三者说的是语言修饰,后者说的是语言内涵,后者更见语言功底,而前三者课内可操作性相对较强。于是,我重点选择了前面的三个在课内进行,以期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文采的成就感。

锤炼词语,可以使语言变得形神兼备——传神的动词,使句子有动态美;形象的拟声词、叠音词,使句子有音乐美;丰富的色彩词,使句子有画面美。变换句式,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情感,变换一下句式,收获一份生动。巧用修辞,可以使语言变得多姿多彩——比喻、拟人能使表达形象生动,富于想象;夸张、排比能增强感染力,渲染情感。我把这些方法贯穿在典型的文段实例之中,让学生在写作整篇作文之前做一些单项的语言训练:填词、分析句式和情感表达的关系、解读修辞手法对于文采的妙处,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作“文采的有与无”。

应该说,这个环节的课堂预设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预习,加上课前对我补充的一份学案稍作浏览、思考,这三种方法应该能在课堂内很快地领会和推进。遗憾的是,因为赛制的规定,和对与学生提前交流时间长度理解的偏差,除去上台后进行必要的教具、多媒体等课前准备的时间,我与学生从完全陌生、分发学案资料、入场到上课铃响的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学生不仅学案来不及浏览,似乎连教材的大体框架也不够熟悉。尤其是“灵活的句式”这一点,学生对此内容和方法似乎都从未听说过,一直在周边地区游荡。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不强加学生以法,而能够让学生自己得法,课堂在这一板块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我想,这更多是因为我的备课确实是在对借班上课的学生“零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或者备错学生(我的预设更多是建立在我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上的)的课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当然,作为执教者,也许我不该在学生有些不得要领的时候还去追求透彻领悟,当我一开始发现学生的反应不够迅捷时就应该不要再去追求教学预设环节的完整,完全可以降低目标,更直接地给他们以方法,更轻松地推进的,毕竟,作文课应该留足时间给学生去写、去评、去改。其实,不仅仅是这堂课,不仅仅是公开课、参赛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会在走出教室后才在内心涌生出遗憾和了悟:45分钟永远都是有限的而又相对孤立的。由此,我郑重地告诫自己:课堂的精心预设固然重要,智慧生成更需功力啊!

三、能接近的范本

“天下文章一大抄”,初学写文章必经模仿阶段。而高中生的模仿已经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形式上,一定是读了优秀的作品,读明白了,同时打心底里认可了作品的优秀之处,才能真正学到其精髓,逐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对于范本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范本的选择,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文学来源于生活,作文课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作文课范本的选择也应该接近学生。这一课,我选择了6组范本。

第一组: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很近。导入时所用到的巴甫洛夫的名言,来自棠外校门口最醒目的雕塑,让孩子们一下子发现了身边的语文,是唾手可得的范本。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从此更注重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语文。

第二组:与学生的时间距离很近。我执教的是高一进高二的班级,《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他们在高一刚刚学过的必修课文,所选例句更是几乎令所有读者过目难忘的一句。

第三组: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很近。《我与地坛》的这一段,虽然不属于学生已学句子,但失去至爱亲人的感受应该是很多高中生多少能够体会到的;即使他们不一定能有史铁生那样刻骨铭心,但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表达类似情感的时候应该会更加深切。

第四组: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很近。方文山的词、周杰伦的演唱出现在作文课堂里,年轻的孩子们怕是最喜欢的吧,见到这样的文字,他们的眼睛是泛着光的,于是解读的时候说得比唱得还好听。

第五组:与学生追求的目标很近。高考的作品,是离高中生写作最近的一个目标。尤其是还是刚刚结束的2015年的高考作文,还那么水灵灵的,很新鲜。同时,让学生做一回阅卷老师的小活动,也应该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之后高考作文写作的目标。

第六组:与学生的写作实际很近。用作课堂动笔修改的作品来自我所任教的长沙市一中的高中学生。这个作品的第④段实际上源自该同学的第一稿,而其余段落是修改后的第二稿。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组成了一篇作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去理解第④段的不足之后再动手修改。而且,作品的内容恰恰反映的是一个当代高中生的心路历程,孩子们修改起来很快就上手了。这样的范本源自高中生,范本中的优点和缺点都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它不再高不可攀,它就是原汁原味的高中生作文。

感谢棠外2014级13班的纯朴的同学们,他们的目光是那么的真诚,交流是那么的率真,演绎是那么的纯真。可惜一堂课的时间太匆匆,我太吝啬给予他们机会来展示他们的精彩。我想,我只能把这份遗憾带走,到自己在湖南的讲台上去弥补。

【名师点评】

写作指导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周玉龙

高中的写作教学是个很不好处理的事,太浅了,不深刻;太花了,不实在;太个性了,不大众;太玄了,不感性;只是具体操作,则恐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论指导,又可能难有实效。每一个语文老师指导写作,大抵会有这样那样的痛感;一个喜欢语文的语文老师常常乐于在写作上倾注心血。写作指导课,就是那样被期待又是这样带遗憾,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呀。

听过很多关于写作教学的课,有的课堂,学生你来我往,你说我论,甚是热闹,但往往华而不实,未必有什么实在的用处,学生说过了论过了,写作依然没有长进;有的课堂,教者投机取巧,甚至投听课者所好,以看似新颖的设计获得了评者的好评,细忖之下,觉得肤浅,学生也未必能从这堂课习得什么;有的课堂引入了大量非文字的道具和手段,譬如音乐、视频,手段上很新颖,但舍本而逐末,因为写作毕竟属于文字的艺术;有的课堂传达了很多写作理念与写作技巧,可学生能记得技巧的名称,却无法写出符合要求的相应的文字。对写作指导课的高期望值,也让众多语文人对写作课“想说爱你不容易”,对写作指导课的评价也是最多元最具有分歧性的。

一、关于教学课题的认识

黎奕娜老师抽中的课题是《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这是本次比赛中教学难度最大的一个课题。教学上的取舍很难把握,如果只从文采的角度进行指导,评者会认为如此“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罔顾思想,显得偏颇;如果要兼顾“思想”和“文采”,教学设计的跨度太大,评者也许会认为这样设计太空洞,太抽象,学生也会难以适从。退一万步说,假如教者舍“思想”而取“文采”的话,按照编者提供的“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辞”“文句有意蕴”等提示和要求,这堂课也会显得很繁杂。首先,编者提供的办法并没有穷尽增强文采的途径,其次就算按以上四个方面来操作,一堂课内也难以完成,就算完成了,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也很难说。可以这样说,这堂课还没上,就决定了它的争议性。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解读

突出了一个中心。执教者以“能欣赏文质兼美的表达,让表达具有真正的文采”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说是独具眼光的,既没有脱离“思想”,又强调了“文采”。既深入研究了课题,又确定了教学的中心。

体现了两个理念。本课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写作教学以实践为主体”“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两个教学理念。写作教学不能是纸上谈兵,再好的方法也必须借助必要的合适的实践来体现。执教者设计了一个主体活动,即要学生就《我的路,我想自己决定怎么走》一文的第四段进行修改,把写作训练放在特定的背景材料中,以期收到教学的实效。作为课堂教学,本设计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导语设计从棠湖中学校门张贴的名言人手,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体会品鉴文采时,采用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与地坛》《青花瓷》等材料,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和学生喜欢的内容,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兴趣,既具趣味性又有典雅性;在设计课堂写作训练时,选用的是高中学生的习作,学生会因此感到温热感和亲切感。这些处理,都彰显了执教者心中的“学生意识”,眼里有学生,心中有课标,这样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

打造了三层框架。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由“文采的有与无”“文采的优与劣”“文采的巧与拙”构成,第一个环节通过“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辞”来让学生体会有无文采之于思想情感表达的不同效果。第二个环节通过考场作文选段的比较鉴别,来认识“文采的优与劣”,再好的文采如果不适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拙劣的。第三个环节“文采的巧与拙”,这一点很难说清,执教者以老子和庄子的言论来进行阐释,点到为止。这三个环节主次分明,繁简合宜,重点突出。这种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既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学科规律,应该说是别具匠心,很有创意的。

要在一堂课内完成这么多的任务,其实是勉为其难的。如果执教者少一点“求完美”的意识,多一点“忍痛割爱”的取舍,选取“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辞…‘文句有意蕴”这四点中的一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也许能收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之效。譬如,只就“文句有意蕴”这个点来设计,既能照顾到“锤炼思想”又能达到“学习写得有文采”,如此,也许更好。

三、关于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好的课堂就像是一篇好的文章,在教学实施中,执教者精彩的开场白、师生互动时巧妙的对答以及意味深长的结束语,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展现着良好的教学素养,可以说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很有文采也很有思想的语言,也是对课题的一种很好的呈现。执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与亲切和善的态度也将课堂带到师生和谐的境界。

课堂推进时出现了滞涩,因而学生练笔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写作学生互评时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在师生互动的诸环节,在不必要纠缠的地方用时太多,有时候老师讲得过多。在宏观处理上,方法指导与课堂演练的时间分配上,前多后少,有头重脚轻之嫌。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教学进程的控制误差,执教者没能充分地实施教学设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总的说来,这或许是一堂有瑕疵的课,但绝对是一堂有分量的课,也可能是一堂有实效的课,相信还是一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能如此,足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看来追求文采原本就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何为文采,却又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但强调文采意识也应是高中生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本课题说开去,高中写作教学,应当兼顾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尽量使作文指导在这两者结合中求得写作的最大值;应当具有较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在某一个学段应有整体的训练计划;应力避肤浅浮泛,能一课一得,也许更能体现写作指导的价值与效率;应当有区别与超越初中作文教学的意识和做法,否则就难以实现高中学生写作的发展与突破;应当在尊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基础上实施写作指导,提倡写作的自由性。

好的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鲁迅先生就不相信《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一类的书籍真能解决问题,他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尽管如此,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教师的写作指导还是不能缺位与无为的,我们能做的所做的主要是尽心尽力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搭建学生的写作平台,引领学生的写作发展。

上一条:作文教学—《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下一条:现代文教学—《最后一课》教学全景再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