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米6的身高,带着一副黑色边框眼镜,微卷的头发慵懒地系在脑后,邻家女孩儿的模样,瓜子脸上时刻挂着笑容。在5月的一个雨后,笔者第一次见到李芳芳,文静、谦虚、娴淑、知性,这是她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船到前头自然直”,芳芳说这是她的处事原则。生活中,她不会刻意为自己定下一个特定的目标、为自己寻找很多路去走,譬如:选调生、考研、公务员、特岗、村官等等。她说:“自己相信“命运”,相信“运气”,相信“时间”的安排。时间走到哪段路程,生活自然会呈现它该有的状态,不必刻意安排。”笔者笑称芳芳真正做到了 “无为而治”。但是一旦决定开始做一件事情,开始一段路程,这个随性、随意的邵阳女孩儿就会一门心思去做,雷打不动。她的最低目标是不让自己失望,但这无疑是最高目标。
2011年12月30日,芳芳在她的QQ空间中,写到:一个人的寝室,没别的,就是凉了点······考研,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必须经受诸多孤独、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12点才回寝室。”芳芳回忆考研过程时,脸上还带着经久未消的紧张感:“回到寝室就自己一个人,还得烧水(预备第二天早上用),其实那时候真挺怕孤独的。”虽然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每天只睡6个多小时,但芳芳自我感觉很充实、很满足。“一天不看书,就会有罪恶感,”她说:“现在闲下来了,感觉自己很空虚。”
2012年3月20号,芳芳在QQ空间中,写到:国家线英语52
2012年4月12日,芳芳在QQ空间中,记录到:快报快报,我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录取了,继续我的啃老。上述的描写,芳芳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此言差矣。芳芳对于学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譬如政治。芳芳的政治复习资料才买了一本,而她在考试前才看了前七章(全书共共八章)。“不过前七章我也才看了一遍,我主要是看历年的真题和答案,自己从中总结这类题该怎样回答,那类题又该怎样回答。”她说:“全本书,统统背下来那是很累的,还不如有点儿自己的东西在其中。”
考试前,芳芳已经吊了两天点滴。人早失去了重心,身体这么不行还去不去考试,这成了一个难题,最后芳芳决定还是去吧,她心想:反正是要死一次的。2011年1月9日,芳芳带着一杯未喝完的粥、一个茶叶蛋奔扑了“战场”。第一堂政治,她边用手比划边向笔者说:“试卷上的字,就感觉在波动,上下起伏,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自己答的是什么。”虽然经历这么多的波澜,芳芳最终成功了。她自己解释说这是“运气”,就像她相信好运一样。可笔者认为,这次“好运”的降临离不开她这一度的付出。
除却运气,芳芳说:“自己能考上研究生,除了好运,还得感谢很多人。”在考研的奋斗路上,朋友能给自己很大的勇气,有时想放弃,芳芳说:“朋友的坚持给了她很大的冲劲,考研路上,朋友、老师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七、八岁时,还流清鼻涕的芳芳交由奶奶带,父亲出去教书,母亲出外做生意,直到小学五年级,芳芳去到广州并在广州读了四年书,那时才稍微有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机会。但好景不长,留守儿童的“光环”又看上了芳芳,四年后,芳芳又被接到了奶奶身边,为此芳芳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可我从来不怪我爸爸妈妈,”芳芳说:“父母挣钱很不容易,他们不是有意要离开我,而是现实所迫,没有办法。”说起父母,芳芳像是有很多话要说。“我真正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学会了独立,在家很多事情都由我来决定。”现在芳芳每天都会和母亲互发短信、打电话调侃。
采访期间,芳芳的弟弟打电话过来,两姐弟聊了一阵。笔者虽然听不懂他们之间在说什么,但从芳芳的语气中,能感觉到这个小家庭的温馨。芳芳说:“父母给了我充裕的物质条件,我一点儿不用担心自己不够吃、穿、用的,所以我也不会让父母担心。”刚开始决定考研,父母并不知情,他们还以为芳芳会直接去“闯社会”,直到2011年10月,芳芳才打电话告诉母亲,在电话那头惊讶的母亲打趣地说:“我还以为我的女儿胸无大志呢!原来留的有这么一手啊!”笔者问:“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决定考研的时候就说呢?”芳芳说:“怕父母担心。”她怕自己给父母一个期望,而自己亲手把这个期望打破,父母又是一阵担心。
当知道自己笔试上了湘潭大学的时候,芳芳自己是一阵兴奋,但是她没有立即通知父母,她想还有复试这一关。就像高考一样,父母永远比孩子跟紧张,芳芳深刻理解了这一点。这个把“父母”放在很重要位置的女孩儿,在考研这段路上给笔者的感觉是:准备不紧张,考试中不紧张而且很随意,但是考完之后切是惊魂未定,愈回忆愈紧张。芳芳说笔者说得很对,自己就是个“马后炮”。但这回忆中,相对于自己日夜不寐地奋斗,芳芳更担心的是把给父母的期望,由自己亲手打破。
除了父母,朋友也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四年就要过去了,难忘班上那22个汉子、姐妹儿。在采访进行的前几天,因为答辩,班上的同学聚在了一起。为了庆祝,芳芳邀上班上22个人上火车站边上的韩国料理店搓了一顿,芳芳说:“那是我最开心的一天,觉得有人跟自己分享快乐时很幸运的一件事。”
笔者要芳芳给自己大学四年做个总结,出人意外的是,她给出了“在空虚中度过”这样的答案。芳芳说,自己是女孩儿中的另类,自己不爱逛街,现在还不知道文艺路在哪?也不知道吉首市中心到底是怎样一个布局,要说知道详细的仅限于“和盛堂”一块。
笔者说:看着别人大学四年,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浏览他们出游的照片,都很是兴奋。心里便有这个想法,但是一旦到了要去的时候就会打退堂鼓。芳芳说自己也是,有想法但是不会有实际行动。她说:“到现在张家界还没有去过,凤凰大一去过一次,第二次还是因为一个朋友来玩才去。”
芳芳自己很喜欢宅,大学唯一的归宿就是“寝室”,她称:“一旦在寝室的椅子上坐下,就不愿意动。”因为喜欢宅,不愿到处奔波。芳芳说大学四年来自己最后悔的,就是没能认识到很多的朋友,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其实自己有很多认识新朋友的机会,一次是大一进入“院篮球队”培训的机会,一次是大三进入学生会的机会,但这两次都让芳芳自己给断送了。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规律,自己有自己的生活规律,我们可以保持刚好认识的状态。”芳芳标称对结交朋友的原则。但是快临近毕业了,芳芳越来越留恋学校的生活。看着笔者,芳芳感慨:“不知道要等多少年,班上22位同志才能再相聚,那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
在文学院网站上,笔者看到毕业生优秀干部这一栏中,有芳芳的名字。笔者很是奇怪,问她是什么职务,芳芳说班长。她明明说自己爱宅、爱静,为何又会选择当班长这样一个“琐事”繁多的职务。芳芳解释说,“当时大四了,大家都出去实习了,留在学校的也就几个考研的学生。”因为芳芳同学曾欣,又是当班长、又是团支书、又是学习文员的,忙不过来。芳芳就说:“要不我来当个班长吧!这样你也轻松,我也能为班上同学帮点儿忙。”纯粹为了帮忙,爱宅、爱静的女子当上了班长。
芳芳告诉笔者,现在她又为自己定力了一个目标,在读研期间改变这种在“空虚”中度过的日子,多多认识朋友,她并不是一个胆小的人,她说话很大胆,就是她复试时说的一样“反正这些人我也不认识,大不了就出这一次丑”。
芳芳,在大学以前叫做李东芳,很霸气的一个名字。高考一看身份证居然是李芳芳,就此她有了一个秀气的名字。芳芳说,或许这就是天意,让她大学四年“文静”了一把,其实她很霸气。采访期间,芳芳一直在谦虚的说自己的缺点,没什么可写的。但她给笔者的感觉,就像一个知心姐姐,能真正走进人的内心深处,像个挚友、像个良师、像一缕冬日的阳光。采访完后,芳芳说:她今天要去练练瑜伽,她喜欢练完瑜伽后那种大汗淋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