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链接:李哲,08级新闻一班,考取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及数码媒体学专业研究生。
这是2011年的10月份,秋老虎还盘踞在北京的上空,长安街车水马龙,钓鱼台外宾如云,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这一天都极其的普通寻常。但是,对于李哲来说,这一天简直是糟糕透顶的。从吉首来北京已经好几天了,实习工作的事情还没有个眉目。在来北京之前,李哲和朋友已经早早地广布善缘投了简历,但是就是没有一位善主肯接纳他们。李哲站在北京CBD的中心地带,新央视大楼就耸立在他的面前,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是他的梦想,却被大楼明亮的玻璃无情的反射回来。沮丧、无奈、失落充斥着他的大脑,李哲不明白为什么骨感的现实总是喜欢拒绝他这颗丰富多彩的心,即便他并不吝啬于付出。李哲在心中擅自和这座城市签了一份合同书:“十年之后,我一定会回到这里,做我想所做的事情。”
当时的他不会知道,努力从来没有白费这一说法,这一切都会在次年的5月变得更近。
香港浸会大学?这并不是一所你我共知的大学。的确,虽然这么说有些残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到吉首大学的那一刻就成了名校的绝缘体和仇视者。什么?你说哥伦比亚大学,那还不如一顿酸辣肉片粉来的实在。
李哲和大多数考入吉大的人一样,多少有些不甘心,不管从前一直是“中流”砥柱,还是“伤仲永”,未来四年的吉大生涯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既来之,则未必安之。在李哲看来,安之的后果就是永远也无法在自己最喜欢的城市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于有梦想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可怕的。“我当时是真心自卑,真心羡慕那些在好学校里读书的同学。”李哲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的时候总喜欢用‘真心’一词,说的时候表情又完全不带玩笑。
一天晚上,李哲在没有灯、蚊虫如阵的洗漱间刷牙的时候,他有一种强烈的逃离感,“读名校,过精英生活”,这种念头再也没有在李哲的头脑中动摇过了。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数达到151万,比去年增加了7.8%。151万,这个简单的数字总是会另人不以为然,但是这151万的背后,联系着的是一个青年的奋斗,一个家庭的未来。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李哲的父母望子成龙,鼓励支持他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从小凡胎浊骨的李哲却再一次畏惧了,之前接触过的考取成功的师兄师姐,理论功底无比强大。只有英语方面的优势给了李哲尝试的勇气。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太平庸,而是我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平庸。所幸的是,李哲有这样一群身处名校极其优秀的同学在暗暗给他压力。李哲最初咨询的就是他在北外的同学。北外的国际新闻专业无疑是为李哲量定做的,所以一直是李哲梦想的栖息地。得知李哲的想法后,他的同学反问他:“既然你想学真正的新闻,你为什么不试试报考香港的学校?”这一问打开了李哲的眼界,也敲醒了李哲沉睡的梦。
不同于内地的研究生教育,香港的大学采取的是国外教育体制,全英文教学,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的学习不是你想象的累,而是你想象不到的累。曾经有个在浸会读书的师姐告诉李哲自己曾经为拍一个片子整整五天没有合眼。要想在香港读研究生,首先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不仅需要一份完美的GPA成绩单(平均分在80分以上),还需要过硬的英语水平,雅思成绩在6分以上,或者托福79分以上。当然以上的只是基本要求,并不足以构成教授给你offer的条件。一段丰富的校园活动经历,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或者在外实习经验是学校是否刷你的关键。李哲打开寄托论坛(留学考研的交流论坛),满眼充斥着无数211、985的大牛们,专业背景不用说,光是雅思考到7.5的就一捞一大把。就像你会嫉妒你旁边比你稍好一点的同学,却不会傻到去嫉妒李嘉诚、乔布斯。现在摆在李哲面前的就是无数个比他貌似强大无穷倍的牛人,要想拿到那少的可怜的offer,就必须做到一招制敌人,比牛人更牛。
问一个问题:刘邦和项羽,谁更强大?若论战术智慧,一个沛县流氓自然是比不上楚大将后代的,但是为什么最后乌江自刎的是项羽呢?原因很简单,刘邦善于将身边的资源最大利用化,运筹帷幄靠张良,镇国家萧何,扫四方靠韩信,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聪明的李哲自然是明白这一道理的——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利用,这就是决胜的王道。
李哲是张家界人,生于一个土家族家庭,生于斯长于斯让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坐落在民族资源丰富的吉首大学又为他的兴趣提供了一个天造的平台。早在大一新闻策划比赛,他就和同学将目光投向了外人不太关注的湘西本土作家群体,他和同学经过精心的策划,最终完成了对花垣作家吴国恩的人物通讯和人物访谈。凭借独特的人文视角和人文关怀,李哲和同学一举夺得了当时新闻策划比赛的一等奖。而让李哲最为触动的又莫过于大三那次去王腊村的经历,这是一次对湘西三农问题的课题调查。王腊村和无数叫不上名字的湘西村落一样,被大山无情地阻隔在时间之外,你可以说这里淳朴自然,却不忍心说这里怡然自得。“当时我们去的时候是11月份,山里头比外面更冷,那里还有的孩子穿着凉鞋啊。”村里闻不到一点生气,只有深浅的皱纹和木木的眼神,听着乡村教室里孩子的读书声,李哲突然觉得自己并非无力的,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
正是这些完全不同于扎根于混凝土的大学生的经历,让香港的教授注意到了这个男生。经过1、2月煎熬的等待,今年3月27号,李哲收到了来自香港那边面试的电话。就差最后一扇门,等待着李哲去推开他,此时李哲心里更多是一种释放和一种接近成功的轻松。但当李哲来到面试大厅的时候,他突然明白最大的挑战终于来了。和他一起参加面试的皆为各大名校,当然对于已经大四的李哲,这已经司空见惯了,多次交手他表现得不赖。但是当他再次目睹他们的专业,他们的气场,他还是被镇住了。第一批8个人已经进去了,李哲和另外3个坐在外面的椅子上煎熬,不时从面试大厅传来的阵阵掌声更是让他坐立难安。李哲告诉自己,“我一定要HOLD住,我一个二本学生在这里和他们竞争就足以说明我是有优势的,平常心!平常心!”之后的面试似乎成了李哲一个人主场,他聊自己的学校,他聊自己的家乡,他聊自己的梦想,眼前的这个男生独特到让教授眼睛放光,他的侃侃而谈和其他人的结结巴巴很容易让教授取舍,最终,这一组,只有李哲是胜者。
奋斗的故事总是那么千篇一律,却永远不会让看的人失望。李哲的奋斗过程就是和英语死磕的过程。
以下的这一段虽俗套却是必须要的。冬天在被子里冻得腿脚冰冷,大过年翻墙去上雅思班把腿摔成骨折,回出租房被人推倒在地上被抢劫,一天只睡五个小时连续四天不出门的死宅……现在的李哲轻描淡写地说着这一遭遭,对于当时的李哲来说,这都是一个个坎,只要有一个垮不过去,那么这都将是不堪的回忆。
24栋601是李哲和另外两个研友合租的公寓。这里冬冷夏热,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就在这个小小的公寓沸腾,对梦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望都让他们惺惺相惜,无数次要疯了的压抑都会化成一次又一次的爆发,释放完之后又众神归位,继续挥汗。
雅思全称是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是为申请赴英语国家留学、移民的非英语国家学生设定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而口语和写作是大多考生的软肋,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英语水准的部分。李哲考了三次雅思,第一次考试就达到了6分,新东方的老师说他的水准是7分,他又卯劲考了两次,在最近的一次取得了6.5分。最显著的提高是作文从5.5分提高到6.5分,口语从5分提高到6分。
而英语始终是一门语言,真正学好一门语言需要的更多的是内涵。就像一个茶杯,如果里面装的不是好茶,烧制的再精致也得不到世人的赞叹。曾经教过李哲的王敏老师就对他印象深刻,“他的课堂回答总是新颖独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试卷中需要自由发挥的题目答得也颇有见地。对西方电影音乐更是如数家珍。
为了自己的梦想,李哲总觉得对自己的爱好、朋友、父母有所亏欠,特别是自己的母亲,为自己做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去新东方学习妈妈为自己做饭,去深圳面试时有点路痴的妈妈一个人去买火车票,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是李哲最好的朋友,最坚定的支持者。而身为李哲死党之一的符文娟觉得的友情一点也没变,在她的眼中,李哲是个彻头彻脑的怪咖,他爱憎极其分明,他为朋友取各种有趣善意的外号。在她四级没过的时候安慰她,在她选教官的时候给她送蛋糕,李哲所做的他自己毫不在意的事情都烙刻在朋友们的心里。眼下,几个死党像孩子一样计划着他们的厦门毕业旅行。
接到香港浸会大学的OFFER已经有好几天了,李哲仍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只是以打酱油的心情申请的学校会向自己抛来橄榄枝。自己真的要去这个全亚洲排名13的大学,全球10大新闻的学府深造了,要知道凤凰卫视大部分都毕业与该校,而且李哲申请的专业还是相关领域全亚洲第一。
你要问吉首离香港有多远,李哲会回答你,不远,只要你一直坚持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