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提要:罗丹曾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013年3月26日,博雅人文论坛·导学系列讲座迎来刘泰然博士开坛讲学:书山风景:《美的历程》导引,还是这间教室,还是这两百来位求知路上前行者,但是这次,我们以美为名,思悟己身。
笔者:今天听了您的讲座,有同学想问:作画与写作两种艺术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通呢?
刘泰然教授:任何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无论作画还是写作,都涉及到如何用艺术语言(语言文字或笔墨、色彩)来处理现实的问题。但艺术家是一个对艺术语言自身有着一种形式敏感的人:作家对文字敏感,文字不仅反映现实,而且也有自己的节奏韵律;画家对笔墨敏感,笔墨同样以自己的枯湿浓淡、轻重缓急来造物赋形、抒发情感。但我们由于缺少训练,往往只意识到语言所体现的事物和忽视体现事物的语言本身。从这一点而言,写作的训练与美学的学习都能够有效地培养我们对艺术形式本身的那样一种感受力。
笔者:网上有评论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一部美学之作,又是一部历史之作。那么您认为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是从什么角度来划分各个时期的美呢?
刘泰然教授:李泽厚在这本书中对历史的分期建立在一种整体的历史与文化的把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他不仅考虑到经济的、政治的因素的变动所带来的历史演替,更将这种经济与政治的因素与宗教、文化心理、艺术形式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获得一种历史与审美分期的更大的视野,这种视野建立在其对不同的知识(艺术、哲学、思想、文化、历史)综合把握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审美风格的分期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心理、经济结构、社会思潮、艺术表达方式等的多维度互动和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李泽厚的这本书具有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内容,既是哲学史、也是艺术史、美学史和文化史。值得大家反复品读。
笔者:李泽厚作为一个美学大家。您为何选择他的《美的历程》作为本次导学讲座的主题?这本书与他其他的作品相比有何精妙之处?
刘泰然教授: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院上集体确定书目,然后为这些书目选一位主讲教师。院上开列的这些必读书是经过各位教授和博士反反复复的研究才最终确定下来的。这些书目既要考虑到书目本身的经典性、人文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易读性。因此,每一本书的选择都是随意的,而是有其良苦用心。《美的历程》这本书同样如此,这本书不厚,但却非常经典,被誉为李泽厚所写的一本不朽的书,比起李泽厚的其他著作来说,这本书更充满文字和思想的灵性,更彰显才情,也更能够感染读者。它视野宏阔、文采风流、思理精神、感悟遥深,这是一本无论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读、都读得懂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使其对整个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几千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文化想象力,从而为进一步的更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笔者:在讲座过程中,您几次提出要我们去看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您似乎对李泽厚的评价很高。能谈谈您如此评价之高的原因吗?
刘泰然教授:从今天来看,李泽厚很多东西似乎有些“过时”,《美的历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观点被质疑,但是这本书所呈现的那种整体上的气韵、情调,那种生命悟性与艺术悟性,那种对思的热忱依然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灵性,激发我们对美的事物的热情。这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多地着眼于其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笔者:在您本次的讲座中,您有提到过李泽厚曾经成为一种风潮。但如今提起李泽厚,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知道。您觉得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刘泰然教授: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李泽厚的遗忘虽然有李泽厚自身思想发展的原因,当然更与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衰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人阅读能力的弱化有关,李泽厚属于开创历史的一代人,他的许多作品在今天依然意义非凡,如果我们要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李泽厚是绕不过去的。不是李泽厚成为了历史,而是我们自己被历史所抛弃,因为我们丧失了对经典的热情,我们也就丧失了理解自身处境的能力,也就丧失的展望未来的能力。我们将成为没有历史的一代,浑浑噩噩地维持动物的肉身。
笔者: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些人已经将艺术商品化了,而不是纯粹的美的享受。对此,您如何看待?
刘泰然教授:艺术商品化的现象应该说不仅是当代现象,而是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时期,但是在今天艺术确实是出现了一种普遍的商品化的趋势。我并不反对艺术的商品化,因为至少它还意味着有其世俗的价值,而且艺术家也要生存。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民族心灵史必然体现在这个民族所创造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是这些作品在衡量着一个民族所达到的精神的深度。而这与艺术的商品价值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因此,大家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要有自己的品味和辨别力,能够甄别好与坏、真与假。
笔者:感谢刘老师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问。在导学工程的过程中,我想每个同学都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在此祝愿博雅论坛越办越好。 (通讯员 曾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