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雅人文论坛·导学工程”的启动仪式,开篇以讲座的形式由覃新菊教授对著名小说《白鹿原》进行了解读。
我院作为一个文艺气息浓厚、具有人文关怀、历史悠久的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才子做出新的贡献?
笔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我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覃新菊教授。
记者:今天是我们“博雅人文论坛·导学工程”的启动仪式,在千千万万种书籍中,为何选中了《白鹿原》这本著作,与其他著作相比,是否这本书有更耐人寻味的意思?
覃新菊教授:作为“博雅人文论坛·导学工程”的启动仪式,在千千万万种书籍中,之所以选中陈忠实的《白鹿原》,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博雅人文论坛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启动,院系考虑从当代文学入手,学生容易接受些;二在当代文学名著中,教育部将《白鹿原》指定为“大学生必读书目”,显示了一种开放的胸襟与气度,相信大学生自有思考的能力、判断的能力,我们也有责任带领大学生进入文学的迷宫。
记者:今天是以讲座的形式为我们文院学子深度讲解《白鹿原》,请问教授我们大学生是否有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就进行讲座形式的讲解的必要性?
覃新菊教授:讲座的形式确实很好,深入浅出,专题性讲解,与平常课堂的面面俱到相比,更能展示个人的见解与心得。同学们可以从读入手,累积学识,推进思考、促进写作,这样,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就容易入门。
记者:请问您希望通过此次的讲座产生一种怎样的效果?或者说您对此工程给予了什么样的厚望?学生们会有哪方面的提高?
覃新菊教授:从这次讲座的整体效果来看,学院是很重视的,学生也是很配合的,可见,是一件值得操作的好事。文学院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中探索出这种“导学”模式,就是为了实现“博览群书,雅致人生”的目的。希望在老师与全体学生的配合下,将这条特色之路推进下去。通过这种导学模式,希望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真正读一些书,思考一些问题,学会发问,学会交流。正如黄永玉所期望的那样:读书是老虎张翅膀。
记者:白嘉轩是电影中看起来最正的人,有思维,有操守,受尊敬,是不是他的操守导致了孝文悲剧的发生?
覃新菊教授:小说中人物众多,为了同学们便于把握,我将人物群像划分为三组:长者一代,年轻一代与女性。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都有值得探讨的价值与意义。白嘉轩形象在电影里单面化了,成为了宗法社会的代言人,传统礼教的化身,所以看起来是个“最正”的人,其实,小说里他是仁者形象与卫道士的综合体,正是他的这种生命个体与社会伦理之间天然的矛盾性,在白孝文身上爆发出来了。孝文的自我毁灭与堕落直接带来更深刻的民族灵魂的追问:为什么大家族的长子视白鹿精魂如粪土,在他堕落的过程中,经历着怎样的精神煎熬与磨难?救赎又何在?通过这种“内爆”,很机智的呈现了陈忠实“历史的诡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