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吉首大学,大田湾校区预科楼,6楼阶梯教室
《博雅人文论坛•导学》2012级新生导学第一场《历史反思与》在此开讲。
回望历史长河,唯有思想才能激起美丽震撼的浪花,而那阅尽风骚的弄潮儿,便是这群名曰师长的领路人。
带着疑问,本通讯社12级通讯员瞿愉寒与吴晓老师相约纸墨,聊聊“博雅人文论坛•导学”的前世今生。
笔者:从讲座现场同学们的积极反应看,此次讲座应该会引起很多同学去阅读《白鹿原》系列的小说及影视作品,《白鹿原》是院领导们极力推荐的书籍吗?
吴晓老师:就我们学生阅读问题,学院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可行方式进行推进。首要问题是解决阅读书目问题,让学生有个“菜单”可供选择,有个指导方针供参考。为此,学院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过多次讨论,也广泛借鉴了国内其他大学的阅读书目,我们初步确定了20本书为文学院全体学生大学4年期间必须阅读的书目。这个书目由20本书构成,在知识结构与方向上可以分作4个版块。这4个版块也可以说是我们拟定书目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就是让学生分别在文学作品类阅读、新闻传播类阅读、社会文化类阅读、艺术哲学类阅读都有一个整体性的开启与准备。这20本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仅有2本,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白鹿原》。所以,覃老师所讲的《白鹿原》是按照学院的要求而展开的阅读引导活动。
笔者:我很赞成您对覃老师“现代意识的匮乏”这一观点的不同意见,那么您认为该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哲理是什么?
吴晓老师:阅读的目的与受益有很多层面的表述。我个人认为,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受益层面就是让人获得愉悦感,获得有异于日常状态的陌生感,获得难以言说的复杂感。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好玩。然后就是,让人能够有所振奋,有所悲伤,或者兴奋。这就是获得共鸣感。再就是给人启迪,给人思考,给人沉思,给人深刻,这就是你说的哲理。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够在任何时代给任何人有以上这些诸多层面的感知。《白鹿原》同样如此。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哲理在于个体如何琢磨、如何体会社会运行的复杂性,进而把握好自我与时代、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联。
笔者:您在讲座上说“博雅论坛是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半年的运行。’的,目的是为了澄清阅读朦胧。”那么您认为此次的论坛会对同学们有怎样的影响?
吴晓老师:全称是“博雅人文论坛”,具体运行情况可以在文学院网站上的新闻中去搜索,已经邀请到了校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做客论坛为我们学生做过学术讲座,基本上每一次活动都有新闻在学院网站报道,有时候还被转载到学校的新闻网站中去。
按照最初意图,这个论坛由3个版块构成,一个是比较纯粹的学术型讲座,由校内外知名教授或博士主讲,称为“经典”;一个是着眼于我们学院研究生,由研究生自己组织的学术活动,称为“凤声”;一个就是针对本科新生的生活转型、学习方法、阅读等方面的活动,就是今天的“导学”。学院初步决定,本学期的每双周的星期二下午即为本活动,主要意图在于督促同学们完成指定书目的阅读,有效指导与提醒同学们进行阅读,激发同学们的阅读欲望与热情,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通过反复的、不断的倡导与引导,相信会对同学们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
同时,随着活动的开展,随着工作的推进,学院还将采取形式多样、方式多元、措施多样的综合活动,将阅读、演讲、写作、讨论连接起来、综合起来,围绕阅读书目、围绕阅读,展开系列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吴晓老师:极端的说,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没有阅读,就没有一切!阅读构成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经验、获得感知的重要乃至是根本途径;阅读是我们丰富情感、提升境界、扩大视野的重要方式;阅读是我们拥有强大内心、具有敏锐判断力、获得精神自由的根本方式。这样说来,你不阅读你能干什么,你能干成什么?对不对。
吴晓老师:据我对院领导推进阅读工作意图的理解,我认为,院领导的期待可以这样表述: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踏踏实实,充分利用好大学的4年这也是人生中宝贵的4年,认真阅读、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成长,通过阅读不断充实自我的知识、视野、精神,成为一个有气质、有思想、有灵气、有骨气的新“四有”人才。
笔者:您应该也知道此次的论坛是要求每个12级文院学生必须到场的,这样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要求真的会有作用吗?如果采取自愿的方式,它的影响会不会更好?
吴晓老师:必须有作用,肯定有作用,只是程度不同、层面不同而已。就好像今天讲座最后我问及同学的问题一样:同学们自己问问自己,今天的讲座你的收获是什么?我相信这个问题会触及每个同学,他们应该要有所自我反思。
因为今天的活动是学院总体活动,是整体活动,是能够针对全院各专业的活动,所以,在活动组织上,就必须是全院统一进行。这绝对不是图方便、图简单而进行的捆绑,而是集体活动,是全院整体活动。当然,在活动初始阶段,会有一定的强制。但是,要明白,强制不是学院的目的,也不是学院的出发点,而应该是,通过“强制”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下午,能够在一个下午不到两小时的活动中有所收获,这是学院的基本希望。也希望,随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变得自愿、变得主动。
笔者:从上个学期到今天,学院组织的论坛都是学术性的,离同学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像今天的论坛,如果没有看过《白鹿原》就无从听起。老师们会不会考虑举办一些更贴近同学们生活的讲座呢?
吴晓老师:学院的博雅人文论坛之所以分成我前面所说的三个版块,也就是出于对不同对象的考虑。学院力争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层面对象的学习、生活需要。
学术也好,生活也罢,都是大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过,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其灵魂就在于学术,是学术的生产与传承,才有思想的绵延与丰富,才有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接触学术,感受学术,在学术讲座的聆听中,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提升、灵魂的振奋;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接触学术,这样才能不断的得到超越,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超越日常生活的庸常与单调,进而感知一种思想与精神自由的魅力;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接触学术,通过领悟学术的生命力、体悟学术的严谨性、感知学术的创造力,不断得使自己受到熏陶与鼓舞,得到澄明与厚重。只有这样不断的接触学术,才能对我们的生活有种引领与敞开,才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新的认知,我们的生活才因此显得更为明媚与阳光。
当然,学院会充分考虑到同学们接受能力有个发展过程的特征,所以,我们在一年级新生阶段,更多的讲座是关于大学生活特征讲解、大学学习特征讲解、专业特征与专业素质要求讲解之类的,包括今天的阅读讲座,其实也是基于方法与视角层面的讲座,之所以如此,也正是如此,我们整个论坛的第三个版块也即针对大一新生的这一版块才称之为“导学”,意即引导、指导、开导同学们如何学习。
笔者:好的。谢谢吴晓老师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博雅人文论坛系列每一期都能够取得优秀反响! (通讯员 瞿愉寒 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