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学生大二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诸如文学史、文论史、美学等课程)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共开两学期,98课时。本课程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为吉首大学重点建设课程。
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逐步形成和树立切合文学实际的科学的有关文学的基本观点。
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习文学史、文论史、美学以及其他文学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为文学接受和将来可能从事的文学创作做好初步的理论准备,为阐释和研究文艺现象提供理论武器。
1.任选一种文学理论史上存在的文学观,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以课后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不得少于2000字。
2、自拟文学理论读书计划一份。阅读书目不得少于5种。
1. 我最喜欢的一部(篇)小说。说明理由。不得少于1000字。
2. 我最喜欢的一位散文作家。说明理由。不得少于1000字。
1.阅读作品并分析张爱玲、王安忆、安妮宝贝的风格与个性。小论文,不得少于3000字。
2.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论述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重点: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4年第四次印刷。
1.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4年第四次印刷。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2004年第八次印刷。
3.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张建永 简德彬 田茂军 主编:《问题与猜想》(内部印刷)2003年印刷。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6. 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由学生从“问题史”的视角,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教材提出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
2.部分章节由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写出读书报告,并将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报告,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当堂课的研讨进行点评。
3.加强理论对现实的介入性,选择合适的文艺现象、案例用书本知识进行剖析并布置练习论文,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实文艺问题的能力。
4.采用“问题与猜想”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建立“主持人陈述问题,辅讲人补充问题,学生参与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
5.改传统的教师一人上讲台为多人上讲台,将个人单独教学与多人共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与此同时,继续组织Seminar研讨班组织专题研讨。
6.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国内著名的文艺学学者的学术演讲,大型的、全国性的文艺学学术会议的录像资料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间播放,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当前动态、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7、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