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限制性专业选修课,是作为中外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后续课程开设的,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36课时。
1、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发展和历史演变以及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的各种理论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衍变,把握其基本精神。
2、通过对比较文学所涉的一些主要的的集中理解和辨识,帮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经验和规律,进而探寻可能存在的文学共通性问题,加强学生的世界文学意识和比较文学意识。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
了解比较文学基本含义,本期讲授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参考书
梵第根定义、基亚定义、雷马克定义、季羡林定义、钱钟书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名称的由来,
世界文学的必然性,民族文学的差异性,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和文化交流,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
历史实证的方法、审美的批评的方法、阐发法、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
文学的分类:三分法、四分法;文学体裁研究、文类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文学风格研究。
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与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研究的以区别,主题与母题,意象,套语
何谓情境,母题与情境关系,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对情境母题的研究
形象学的形成和发展,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套话研究
形象,社会总体想象物,文本分析方法: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
法国比较学者类型学研究,德国学者的类型学研究,俄国学者的类型学研究
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类型学相似”诸种形态
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叶维廉《比较诗学》,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古添洪《记号诗学》、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俄国汉学家瓦·阿列克谢耶夫《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王国维《人间词话》,鲁迅《摩罗诗力说》,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编》,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跨文化研究”,可比性及“共同诗学”的寻求,东西方诗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探寻,比较诗学的阐发研究与对话研究
张铁夫《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
1、北京大学比较所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学出版社,1986年;
2、贾植芳等主编:《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3、王向远等主编:《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上中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4年;
4、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编:《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核心杂志;
5、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1、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查(70%)与平时成绩(30%)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
2、考查或笔试:开卷或闭卷;或写论文:要求不少于6000字。
1、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且在我国中断三十年,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从新崛起。椐此现状,我们要从新起点也是从高起点出发,追寻比较文学发生的原因,紧跟时代步伐,学以致用。本课程以所订教材为重点,适当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2、多种方法制作课件,增加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课堂讨论与课后的练习相结合。
3、布置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督促学生阅读,检查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