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诗歌教学-《将进酒》教学全景再现

2018年09月27日 20:35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汪绍平 点击:[]

【教学设计】(本节课赛前准备了两种方案,现场比赛时采取了第一种方案。)

方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初读感知——精读涵泳——悟读探究——美读体味”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

2.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3.品读鉴赏,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感受全诗恢宏的气势。

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初读感知——精读涵泳——悟读探究——美读体味”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教法、学法

一、教法:1.以诵读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诵读诗歌体悟感情,知人论世探究意蕴,个性解读寻求共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湖南人,在老师的印象中,湘西文化是湖南文化的突出代表。有人曾说:湘西在哪里?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芬芳的酒鬼酒里。湘西出名人,湘西有名酒。说到酒与名人,当首推唐代的天才大诗人李白了。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投影、板书:将进酒李白)

优美的诗歌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需要细细品尝,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韵味。

二、初读感知

1.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多媒体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

2.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提问,师生交流。)

3.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全诗。同学们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感情把握等方面来考虑。

(多媒体展示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感情。)

(一位同学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三、精读涵泳

通过前面的朗读和交流,我觉得同学们已经读出一点儿李白的味道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过一期节目叫《品李白》,他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

1.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本,精读涵泳,看看通过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表述你的见解:我读到了一位的李白。

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

(多媒体展示提示: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

2.请同学们以前后桌为单位分组讨论,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3.学生发言,并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诵读诗句,老师适时引导。

学生讨论后,交流。学生可能的发言:

(1)悲叹、无奈的李白

诗句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教师引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用比兴手法,即用眼前  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比喻韶光易逝、一去不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承接上文而来,说到了人生,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的事,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光阴易逝、人生短暂,表达出了诗人的悲叹、无奈。

开头四句还有反衬意味——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四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

这两联都由“君不见”领起,  “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

一、二句,“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一去不返之意,均须重读。

三、四句,“悲白发”悲叹的意味很浓,“悲”字当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悲而有壮。

(2)自信、洒脱的李白

诗句示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教师引导:

既然天生我材,必定会有用处,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举杯欢饮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用完,总会再有的!眼前不妨忘掉烦恼,在这好友相聚的“得意”(适意高兴)之时,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在这里,诗人直抒胸臆,让我们又看到了李白的自信、洒脱。宋代著名诗评家严羽认为,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大概说的就是“直抒胸臆”的妙处吧。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六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  “人生”一联,  “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读出“纵情欢乐”之意。“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的重点在“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  “三百杯”三字尤其应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全体男生大声齐读)

(3)淡泊名利、蔑视权贵、愤激、寂寞的李白

诗句示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教师引导:

“钟鼓馔玉”借代富贵豪华的生活,诗人认为不足贵、不稀罕,只希望长久沉醉不愿醒来。虽然作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绝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正说明了作者淡泊名利、蔑视权贵,对精神追求的固守,以“长醉不愿醒”来表现对污浊世事的厌倦与不满,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这里不光表达了作者一己之愤,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被世人冷落”,不为统治者所用,只有饮者倒是名传千古。表现了作者对嫉[ji]贤妒能的现实社会的愤激之情。

追问:诗人既然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在下一句却只提到了一个人——“陈王”,  “陈王”是谁?为什么要举出他作代表?

提示:陈王即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醉情诗酒,终了一生。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大济苍生”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放还”的下场。这里,作者想到曹植,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为曹植怀才不遇而叹惋不平,兼以自况。难怪李白也曾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样的感叹。从写法看,这是用典,说古人寂寞,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寂寞。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六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钟鼓”二句,作者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读出作者的这种愤激之情。“古来”二句,上句宜轻读,读出作者深沉的慨叹;下句宜重读,要表现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陈王”二句,要读出作者倾慕之中又有不平之气,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

(4)豪放率真、狂放不羁的李白

诗句示例:“主人为何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引导: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两句,他反客为主,直命主人沽酒,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豪放、率真的李白。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狂放不羁,竟然要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只图喝个痛快,把千秋万古以来的愁绪一起消解掉。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六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主人沽酒,前句宜轻读,后句宜重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三句当快读,  “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万古愁”三字,  “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显示出诗人豪放的风格和复杂深沉的情感。

1.关于《将进酒》中的李白,同学们找出了很多词语来描述他。此时的李白真可谓千般滋味,萦绕心头,借着酒兴,他终于发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可以用名贵宝物来换取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  “同销万古愁”吧!

那么,你认为他“愁”什么?

提示、板书:(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随机生成)

……人生苦短

李白“愁”

……怀才不遇

2.作者为什么称自己的“愁”是“万古愁”呢?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如此之愁?

提示:孔子、屈原、贾谊、苏轼(李白之后的人物,历史验证了他这种说法)……

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这的确是“万古愁”。

小结:在有限的生命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是志士仁人的终极追求。他们可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但必须固守“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他们的“愁”,正是源自于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和对信念的无比执着。李白作此诗时51岁,被“赐金放还”已达8年之久,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因此,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寂寞愁苦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积极用世的李白。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些情不能自已了,想  给大家朗诵一遍这首诗。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进一步体会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师朗读全诗。)

四、悟读探究(“悟读”环节约7分钟)

1.提问:通过这首诗歌,再结合以前接触过的李白作品,你认为李白的诗歌有着怎样的艺术风格?

提示: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诗风的集大成者。

2.让我们又回到文本中,看一看李白的豪放诗风在本诗中体现在哪里?

(1)激荡的情感。全诗内容紧扣一个“酒”字,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感情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作者因“愁”而饮酒作乐,又因“愁”而愤激不平,最终因“愁”而狂放纵酒。

(2)昂扬的格调。尽管愁苦,但李白从不沉郁、压抑,他总是那样豪放、率真,让自己的情感由着性子,毫不掩饰、不加节制地尽情抒发,如大河之水奔流而下。尽管愁苦,但李白从不低迷、消极,他总是那样乐观、自信,把冲天的愁情化做豪放之举,纵酒狂歌。

(3)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诗歌的开头,写黄河从天而降,东走大海,又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浪漫色彩极浓。

另外,诗中多用极言其多的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斤裘”“万古愁”.表现出豪迈奔放的诗情;语言参差,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也是诗人豪放诗风的体现。

五、美读体味

投影:

“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龚自珍

(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李白关于饮酒的诗作有300多篇。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即便是被“赐金放还”8年之后,他也绝没有沉溺于酒池,更没有卑躬屈膝,充当权贵的走狗。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

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体味“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是盛唐成就了李白这位不朽的诗魂,而李白又成就了豪迈奔放的盛唐气象。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李白,多读诗歌,多读经典,用优美的文学涵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专题探究:《李白·美酒·诗歌》。

要求: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写成随笔,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是独立思考所得,形式不论。

附:板书设计(根据课堂情况随机生成)

2:

方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初读感知——精读涵泳——悟读探究——关读体味”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

2.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3.品读鉴赏,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感受全诗恢宏的气势。

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初读感知——精读涵泳——悟读探究——美读体味”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教法、学法

一、教法:1.以诵读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诵读诗歌体悟感情,知人论世探究意蕴,个性解读寻求共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教师配乐叙述,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公元752年的一天,河南嵩山,隐士元丹丘的“颍阳山居”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被称作“相门子”的岑勋,另一位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

好友会面,文人聚首,自然免不了登高宴饮。颍阳离黄河不远,酒至半酣的李白,极目远眺,黄河之水,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奔流向东,不复回还。想到被玄宗“赐金放还”已达8年之久,51岁的李白不禁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酒入豪肠,借酒狂歌,他写下了著名的“劝酒歌”《将进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他的内心,一起欣赏这首千古传唱的“劝酒歌”——《将进酒》。

投影、板书课题

二、诵读入境

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投影】

因此,读李白的诗就要放声读,纵情读,在痛快淋漓的诵读中感受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1.学生自读,感知诗韵。(鼓励学生大胆放声读,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放声、纵情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老师给大家配个背景音乐。【播放配乐】

2.学生齐读,进入诗境。(学生读罢,老师稍作点评。)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老师给大家配个音乐。【播放配乐】

3.教师范读,酝酿感情。(诵读时,一定要注意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

同学们读得很不错。同学们想不想听老师把这首“劝酒歌”朗诵一遍?

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诵这首诗,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语音语调的变化,结合诗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配乐】

三、精读涵泳

1.这是一首劝酒歌。请大家从具体诗句人手想一想,在《将进酒》中,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呢?(鼓励学生尽量找,以下供参考,但不必求全。)

提示: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3)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喝得快

(4)但愿长醉不愿醒。——喝得纵情、放纵

(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无所顾忌

2.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总结一下李白劝朋友喝酒的方式。

(指名2-3名学生总结发言,学生点到即可,不必深究,以下供参考。)

提示:

喝酒的方式:

痛饮、豪饮、狂饮(牛饮——泛指狂饮、豪饮)。

3.李白为什么劝朋友这样喝酒?请同学们在原诗中找一找原因。

提示:“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愁【投影】

4.那么,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人手,谈谈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投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诗句入手,疏通诗意,把握情感。)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提示: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提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用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比喻韶光易逝、一去不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承接上文而来,说到了人生,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的事,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开头四句还有反衬意味——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四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

开头两联都由“君不见”领起,“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

一、二句,“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一去不返之意,均须重读。

三、四句,“悲白发”悲叹的意味很浓,“悲”字当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悲而有壮。(巨人式的感伤)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提示: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豪华的生活,诗人认为不足贵、不稀罕,只希望长久沉醉不愿醒来。为什么?李白一生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却无力改变现实;只好以酒来麻醉自己,逃避世事,  “但愿长醉不愿醒”了。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激之情。

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之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谊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只有饮者倒是名传千古。在这里,李白是为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遭遇惋惜乃至抱不平,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作代表。陈王即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醉情诗酒,终了一生。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放还”的下场。这里,作者想到曹植,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为曹植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同样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六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

“钟鼓”二句,作者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读出作者的这种愤激之情。

“古来”二句,上句宜轻读,读出作者深沉的慨叹;下句宜重读,要表现出作者的不平之气。“陈王”二句,要读出作者倾慕之中又有愤激之情的意味,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

小结: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像李白一样胸怀“大济苍生”之志的文人共同的命运。因此,李白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投影】人生苦短怀才不遇

四、悟读探究(引导学生从具体诗句入手,疏通诗意,把握情感)

1.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提示:纵酒作乐,借酒消愁。

2.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说到“乐”了没有?【投影】

提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在世每逢适意高兴之时(比如朋友间的聚会),就应该尽情欢乐,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为什么呢?

既然天生我材,必定会有用处,这是作者对未来的期许,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举杯欢饮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用完,总会再有的!眼前不妨忘掉烦恼,“烹羊宰牛且为乐”,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这里我们看到了李白乐观、自信、豪迈、洒脱的个性。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六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

“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读出“纵情欢乐”之意。“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的重点在“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  “三百杯”三字尤其应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追问:作者真的“欢”“乐”吗?

提示:“必”——隐含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且”——姑且,暂且。

可见,作者的这种“欢”“乐”是对心中“愁”的一种暂时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3.作者饮酒作乐,但掩盖不了内心的“愁”,于是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齐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诵读提示:

这几句,李白的愤激之情尽情宣泄,要注意读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不平之气。

4.我们再来看看,诗歌最后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提示:

“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两句,他反客为主,直命主人沽酒。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竟然要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只图喝个痛快,把千秋万古以来的愁绪一起消解掉。诗人由于愤懑,再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就把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展现出来了。

如此狂放纵酒是为了“销愁”,李白越狂放,越是让人感到他心中的“愁”之深。这哪里是在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

提问:你能不能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六句朗读一下?

诵读参考:

“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主人沽酒,前句宜轻读,后句宜重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三句当快读,  “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万古愁”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显示出诗人豪放的风格和复杂深沉的情感。

小结:

全诗内容紧扣一个“酒”字,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感情跌宕起伏:作者因“愁”而饮酒作乐,又因“愁”而愤激不平,最终因“愁”而狂放纵酒。

整首诗,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欢乐与忧愁同在

希望与失望并存

鄙视富贵与追求功名对峙

五、品读揣摩(这一环节视时间而定,若时间不够,可略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你喜欢的句子,然后请几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按照你的理解应该怎样读。

【诵读指导】

诗歌诵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要真正读好一首诗,首先要能读准字音和节奏,其次还必须读懂诗意,把握情感,然后借助声音的停顿、轻重、高低、缓急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诗歌情感意蕴表现出来,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共振。

六、美读体昧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诗风的集大成者。奔放的激情,昂扬的格调,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投影】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诵诗歌,通过这首诗歌去感受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吧。【播放配乐】

七、课堂总结

尽管愁苦,但李白从不沉郁、压抑,他总是那样豪放、率真,让自己的情感由着性子,毫不掩饰、不加节制地尽情抒发,如大河之水奔流而下。尽管愁苦,但李白从不低迷、消极,他总是那样乐观、自信,把冲天的愁情化做豪放之举,纵酒狂歌。

同学们,是盛唐成就了李白这位不朽的诗魂,而李白又成就了豪迈奔放的盛唐气象。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李白,多读诗歌,多读经典,用优美的文学涵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李白·美酒》《李白·功名》《李白·人格》。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湖南人,在老师的印象中,湘西文化是湖南文化的突出代表。有人曾说:湘西在哪里?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芬芳的酒鬼酒里。湘西出名人,湘西有名酒。说到酒与名人,当首推唐代的天才大诗人李白了。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投影、板书:将进酒)

师: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需要细细品尝,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韵味。

叶圣陶先生曾说:  “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地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多媒体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径”“沽”怎么读?

生:应该是“径(jing)须沽(gu)取对君酌”。

生:标题是“将( qiang)进酒”,最后一句中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中的“将”是读qiang还是jiang?

生:我觉得应该读jiang,  “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呼儿将出换美酒”中的“将”是“拿”的意思。

生:刚才那位同学把“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读wei,这里“何为”是“为什么”的意思,所以应该读wei。

生:“烹羊宰牛且为乐”中的“且”是什么意思?

(学生把“烹”读成了heng,老师重复其所提问题,并指正读音)

生:“暂且”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用来”的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相以”,“且为乐”就是“相以为乐”。

生:我认为应该是“将要”,比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师:我们已经捋出了“且”的几种意思,要确定一个字或者词在诗文中的意思,应该结合它的语境。我们一起把前后两句读一下。

(学生齐读“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生:我觉得解释为“将”就很好。

师:对于这个“且”字,老师认为应该解释为“暂且”——今天就让我们烹羊宰牛,暂且乐它一回。到底老师的解释对不对,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存疑,相信等我们把全诗的意思搞清楚之后,这个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全诗。同学们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感情把握等方面来考虑。

(多媒体展示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感情。)

(一位学生读全诗)

(朗读完,学生鼓掌)

师:哪位同学想把这位同学的朗读评点一下?

生:我觉得她的感情非常到位,而且语调把握得非常准,读得很投入,非常不错。

师:如果你来读,你有没有与她不同的处理方法,找几个句子来读一下。

生:最后一句有一点不一样。

(学生示范读最后一句)

生:这一句我觉得应该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吧,有点失落的感觉。

(学生示范读几句最后一句)

师:非常好。你关注到了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朗读其实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应该带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评点一下?

生:我就点一处吧。我觉得“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这一句,诗人借着酒劲,有一种愤怒的感觉。

(学生示范朗读)

生:我不太赞同刚刚那位同学的看法。这个时候诗人已经醉得差不多了吧,心里想,我已经醉了,可是小二他却不上酒,唉。

(学生笑)

师:小二吗?

(学生再笑)

生:总之,他到后面说话有点飘逸的感觉。

师:本来这次喝酒是在谁家里?

生:朋友。

师:到现在看来诗人倒像是什么了?

生:对,他倒像是主人了。

师:对,他反客为主了,这恰恰就是李白的性格,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他的豪放、洒脱。你来试一试。

生:我先醉一下。

(学生大笑)

生:找一个主人吧。

(学生鼓掌)

(学生示范读“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学生笑,鼓掌)

师:确实有一股酒味。这“主人”怎么评价?

生:喝一点茶,醒酒。

(师生大笑)

师:通过前面的朗读和交流,我觉得同学们已经读出一点儿李白的味道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过一期节目叫《品李白》,他说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特别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本,精读涵泳,看看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表述你的见解:

我读到了一位的李白。

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请同学们以前后桌为单位分组讨论,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多媒体展示提示: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

(板书:李白)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代表想第一个发言?

生:我从最后一句话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李白。“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物品,都可以拿来换酒,一醉方休。这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豪放诗人。

(板书:豪放)

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我看到了一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一位自负的李白。他觉得千金散尽全部都可以再赚回来,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但是同时我还觉得他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在里面。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境遇并不是很好,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明显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感觉。

师:你是结合背景来解读。你能不能扣住诗句,从诗句里抠出他的怀才不遇?

生:说“必有用”说明现在还没有用。

(板书:自信)

生:我和刚才的同学是一组,我们有一些分歧。她认为李白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我认为李白是一个自信的人。

师:自信和自负有什么区别吗?

生:自负是一个人对自己一种很高傲的表现,自信不同,自信表明对自己一个精准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一种表现。

师:是李白对未来的一种自信。在李白其他的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诗句?

生:《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你认为自信和自负是有区别的。自负是带有一点点傲慢。

生:对,我认为自信这个词更能够代表李白。

生:我看到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愤懑的李白。从“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一句可以看出来。这里用了陈王的典故,陈王是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他写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在与哥哥们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勾心斗角,遭到排挤,他在自己的领地上大肆作乐,借酒消愁。李白用这样的典故来自比,一方面是说自己有曹植这样的能力和才能,一方面是说自己现在得不到重用。朝廷不重用他,造成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他又说“斗酒十千恣欢谑”,他想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在朝野之外也过得很快活,但是心中还是充满了不平之气。

(板书:愤懑)

师:你能不能带着你自己的理解,把这一句读一下,把作者的愤懑之气表现出来?

(学生示范读“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一句)

生:我们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中也看出了李白是一个自信的人。他这一句是说,古往今来一些有才华的人都被世人冷落,但是那些喝酒的人却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师:你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

生:不正常。

师:诗人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说出来想表达什么?

生:让大家喝酒。

(学生笑)

师:喝酒干什么?

生: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对现实的不满,愤懑。

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一句,李白有一种很脆弱的感觉。他“长醉不愿醒”,觉得这个世事他不适合,想逃避这个社会,“不愿醒”,有一种很脆弱的感觉。

师:那么,李白最终逃避了没有?

生:最后还是没逃避。

师:人都是有脆弱的时候,都有心灵需要慰藉的时候。我们要看他最后到底有没有去逃避,才能对这个人做一个更为准确的评价。

生:我喜欢“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体现出了李白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悠然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怀才不遇还是境况艰难,我们都应该抛开这一切,尽情享受我们的生活,和朋友一起酣畅尽饮,这才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生活。

师:这是不是有点消极呀?

生:这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释然。

师:你能不能给我们具体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是消极,而是释然呢?

生:就是不管自己一些身外之物的其它的纷争,而是跟着自己的追求,享受自己。

师:“享受自己”不是消极的吗?

生:我想,有些人可能认为有些隐士回归山林是一种消极,但是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现在很多人,被工作,被学习,被生活所困扰,我们需要暂且放开其它的纷争,稍微地休息一下,放纵一下自己。

(板书:旷达)

师:其实又回到我们刚才留下的一个遗留问题了,“且”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如果按照你刚才的理解,“且”应该解释为什么?

生:暂且。

师:暂且饮酒作乐,把眼前的烦恼抛开一边,毕竟“我”对未来还是自信的,毕竟“我”对自己是有期许的,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举杯欢饮呢?眼前不妨放开酒量喝,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

生:我觉得李白是一个痛并快乐的人。(学生笑)痛是外物给他的,首先“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变白发,人老了;然后“千金散尽”,还有“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是说他自封为圣贤,但是被人冷落,这是他痛的地方。但是,文章中主体上他还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快乐在于自身的快乐,“与君歌一曲”,与朋友尽情地饮酒,享受饮酒的快乐,和朋友分享。还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暂且不管外物是怎样的,我自身先享受这个快乐。所以他的主调还是快乐的。

师:那么,你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生:因为快乐,所以积极。

(板书:悲叹、欢乐)

师:关于《将进酒》中的李白,同学们找出了很多词语来描述他。此时的李白真可谓千般滋味,萦绕心头,借着酒兴,他终于发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可以用名贵宝物来换取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吧!那么,你认为李白到底“愁”什么?

(板书:愁)

生:我觉得他就是愁他没钱,没地位。而且现在人都老了,青丝变白发,还没有功名。

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就是——人生苦短。

(板书:人生苦短)

师:人生苦短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对于李白来说,他更加了一重愁情,是什么?

生:壮志未酬。

师:或者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叫做怀才不遇。

(板书:怀才不遏)

师:作者为什么称自己的“愁”是“万古愁”呢?

生:因为他前面有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

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有像李白这样人生苦短又怀才不遇的?

生:比如说曹操。

师:曹操没有建功立业吗?能不能找一个比曹操更为典型的人物?

生:屈原。

生:辛弃疾。

生:贾谊。

师:这样看来,李白的愁并不是一己之愁,而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这的确是“万古愁”。

李白作此诗时51岁,被“赐金放还”已达8年之久,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因此,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寂寞愁苦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积极用世的李白。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些情不能自已了,想给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进一步体会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生鼓掌)

(教师朗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诗风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他的“豪放”诗风在这首诗中至少体现在4个方面:激荡的情感、昂扬的格调、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细致地探讨了,请大家下来以后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好不好?

(投影:  “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龚自珍

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李白关于饮酒的诗作有300多篇,李白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自信乐观,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

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体味“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学生朗读全诗)

(投影作业)

师:这节课有两个作业:

1.背诵全诗;

2.专题探究:《李白·美酒·诗歌》。

要求: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写成随笔,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是独立思考所得,形式不论。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今年7月26日—28日,我代表陕西省参加了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教学本就是遗憾的艺术,赛后反思,深感这节课有些优点,但不足之处亦颇明显。

这节课我本着“诵读与鉴赏相结合”的原则设计,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涵泳——悟读探究——美读体味”四个环节,层层深入,使整节课贯穿了“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诵读教学”“鉴赏教学”“情感教学”等古典诗歌教学理念,其中“诵读教学”贯穿始终。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因此,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注重了诵读这一诗歌教学、学习方法的运用。从一开始的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到通过分析文本加深对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之后的老师读和学生读,再到最后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透过文本,更深一层地理解李白诗歌风格之后的全体同学诵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引导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诗歌的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另外,这节课还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重点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内容、手法、感情)。同时,我还注重了“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与教师适当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个体思考、质疑,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学生有疑问和有分歧的问题上,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学生交流最终也没能统一意见,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而且多有创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更热烈了,课堂的效果明显增强了。由此,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

这节课的最后又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具体形式和内涵,加深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对教学节奏的调控还不够到位,致使课堂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其次,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点语言还不够灵活、精准。再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有些地方分析得还不是很明晰,学生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还有,受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成”的问题还是显得少了些,这就使得课堂少了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少了许多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名师点评】

诵读涵泳合作探究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马宁

《将进酒》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在这个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教材明确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因此学习本文,诵读就应该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涵泳探究诗歌意蕴。

汪绍平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主导思想,三维目标制定有序。

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诵读入境——精读涵泳——悟读探究”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2.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3.品读鉴赏,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感受全诗恢宏的气势;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上目标逐一落实。

一、“诵读入境”。这一部分共有三个环节:  “全班诵读”“互动疏通文本”“再次诵读”。

1.“全班自由出声诵读”,老师要求全体学生熟悉文本,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疏通字音文义。

2.学生诵读完毕,对文中的一些字音字义自由提问。在这个环节,共有4组13人次发言。每一组中,由一个学生提问,再由其他学生解答,生生之间互动评价,教师穿插讨论点评。其中,第四组讨论“烹羊宰牛且为乐”一句中“且”字的理解,共有6人参与,最后依然没有定论。此时汪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将字词放在全文中去理解,最后暂时存疑,放在后面涵泳诗句部分再去体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助的新课改理念,学生讨论积极性很高,一下子就把全体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把控能力。

3.字音文义疏通后,教师又请出一名学生单独朗诵,又请3名学生点评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诵读,教师适度穿插评价,带领学生通过诵读逐一解决了“感情基调”“风格特征”等问题,形成了较为准确的整体认知。

第一部分共19分钟,整体课堂气氛活跃,交流充分,使学生很好地进入了文本,为下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涵泳”。这一部分共有三个环节:“小组讨论”“小组发言”“总结提升”。

1.诵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读到了一位——的李白”,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方面分小组深入讨论,理解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融入的情感。分组讨论共5分钟,其间,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结束,学生在经过思考整合之后独立发言。此环节共有8人依次表述自己观点。第一位学生以“豪放”概括,一下子就扣准了李白的风格特征。第二位和第三位学生同属一个小组,但是一个以“自负”概括,一个以“自信”概括,两人之间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甚至影响到第五位学生(另一小组成员)参与讨论,成为课堂讨论的一个亮点。第四位学生以“愤懑”概括,观点独特,分析完毕后,教师引导他带着“愤懑”之情诵读诗句,从而使学生明白诵读是和诗歌情感无法分割的。第六位学生填写了“脆弱”一词,引发了师生之间关于李白是否在逃避现实的讨论,深入到了文本的核心。在这次讨论的启发下,第七位学生选择了“旷达”,上升到了一定的思维高度,不但解决了诵读环节的一个遗留问题——关于“且”字的理解,而且还联系自身实际,谈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诗歌的现实意义得以彰显。第八位学生用“痛并快乐着”总结,从诗歌中找到了一个积极的李白,由于分析理解比较投入,他最后情不自禁地配合动作诵读起诗句——这种”“情景式”诵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经过各种课堂活动,已经真正“入境”,课堂效果显著。

3.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深刻认识到李白因“悲”和“乐”的矛盾而产生的“愁”。教师此时提出问题“李白究竟为何而愁”,两位学生发言后,又以追问“这种‘愁’为何被李白称为‘万古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拓展提升。

第二部分共22分钟,课堂讨论形式多样,深入细致,使学生深入文本,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和成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务实与高效。

三、“悟读探究”。这一部分共有三个环节:“探究艺术风格”“重读文本”“布置作业”。

1.“探究艺术风格”环节本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总结李白一贯的风格特征,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个环节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由教师简单总结,成为本节课一个小小遗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用了龚自珍对李白的一段评价出示在幻灯片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把它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老师点评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引用教学材料、论文时要尽可能准确”。赛后,顾老师还在第一时间专门找到了原文出处,并通过短信告知选手。我们深深地为顾之川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感动。

2.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分析,学生已经深入了解了诗人的创作情感。因此课堂教学回归诵读,教师特意安排全体起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李白情感的理解。

3.最后一个环节,教师以《李白·美酒·诗歌》为题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展课外内容。

第三部分共5分钟,目标明确,环节紧凑。

赛后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优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讨论充分,经过统计,整堂课共有30名学生上课,发言就达到了31人次;活动设计多样,自由诵读、个体诵读、集体诵读、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范读等多种活动方式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板书主要部分按照学生发言完成,最后教师总结提升,课堂的生成性特征显著。由于学生讨论充分,时间分配方面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环节没有很好地展开。不过,这也恰恰反应了真实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教学,如果想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时间的把控是最难的——往往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就会增长。因此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满足特定的时间要求而限制学生的思考与表达。

还有一个小的细节:这堂课下课后,我听到好几位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背诵着《将进酒》离开会场。随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声音渐渐远去。我想,一节语文课的真正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吧——让学生自发地用心灵去诵读文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上一条:诗歌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全景再现 下一条:诗歌教学-《春望》《过零丁洋》教学全景再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