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之窗

学院之窗

汲古求新:吉首大学“从文班”师生开启摩崖石刻田野课堂  


(曾允昕、曹聪怡 永州讯)72日到5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从文班”师生一行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二室,深入永州境内,对浯溪碑林、朝阳岩、淡岩、拙岩、九龙岩、月岩、荔子等著名摩崖石刻群展开专题联合考察。此次考察是文新学院“从文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也是湖南省文物保护计划项目“湖南省文物主题游径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前期工作。




(图为“从文班”考察小组合影)

 

一、数字赋能:千年古刻的现代新生

 

“浯溪东北廿余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从未申至丑寅,涯壁斗绝。”元结《浯台铭》生动地描述了浯溪摩崖的所在。72日下午,“从文班”考察小组抵达首站浯溪碑林,观摩刚刚落成的浯溪碑林数字展馆。浯溪碑林内,全国首家摩崖石刻专题数字体验馆正改变石刻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展馆以《大唐中兴颂》名句“何千万年”“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分区,融合“数字展示、微痕修复、互动体验”等前沿技术。当师生们登梯而上,直面未经玻璃阻隔的《大唐中兴颂》原刻,颜真卿雄浑笔力穿越千年风霜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文奇、字奇、石奇”的磅礴力量。在九龙岩,面对洞顶高处难以辨识的题刻,省考古院专家运用无人机设备进行精准数据采集,为后续研究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科技之光,照亮了古人“照见千秋事去来”(明解缙题刻)的期待,让沉睡千年的石刻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




(图为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绍辉用无人机采集摩崖遗迹图像)

 

二、文脉寻踪:题刻中的家国情怀

 

石刻无言,却承载着历代文人的风骨与忧思。考察组踏访各处,与历代文豪隔空对话,探索千年来的文脉传承。《大唐中兴颂》旁,李若虚“留刻中兴第二碑”的题刻,与颜碑共同诉说着深沉的家国祈愿;朝阳岩下,诵读柳宗元《题朝阳岩》,“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的意境随江风扑面而来,贬谪诗人的心境仿佛触手可及。淡岩深处,“回中”篆字与黄庭坚“回中明洁坐十客”的诗句巧妙互文;柳子庙内,“荔子碑”集韩愈诗、苏轼书、柳宗元事于一身,成就另一“三绝”传奇。拙岩之上,文新师生们遥想明人沈良臣“结社吟咏”的盛景;月岩洞中,“从文”学子们体悟着周敦颐于此悟道的豁然心境。这些崖壁题刻,或雄浑如“石崖天齐”,或隽永似“如月之中”,皆是“文以载道”的生动见证,让考察成员深刻感受到“何千万年”的文化回响。

 




(图为“从文班”导师邱亮带领考察小组成员研读石刻)

 

三、田野躬行:峭壁间的历史对话

 

考察是艰苦的跋涉与专注的凝视,本次田野之行是文新学院“从文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在导师邱亮的带领下,考察队员攀爬于湿滑的石阶上,辨识漫漶字迹,梳理历史沿革,探讨文学故事与石刻文字之间的关系,将文学课堂搬到了田野现场,“寻幽访胜,辟榛拓莽”,亲身体验田野考古的艰辛与乐趣。在省考古院的专业指导下,考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要让千年石刻“活起来”,必须融通文物、文献、文字与文学,结合学术、艺术与技术。这堂行走的“田野课堂”,使宋人期盼“留刻中兴第二碑”的夙愿、“亦可呼乐醉舞衣”的历史场景,都变得鲜活可感。四天的田野旅行中,师生们循着先人足迹,沿愚溪探访钴鉧潭、小石潭遗址;立于西山之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今人与古人的精神话语在山水间悄然回荡。

 




图为零陵区文保中心工作人员鄢淑青带领成员寻访石刻)

 

此次永州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千年石刻的深度触摸,更是一场连接古今、融汇科技与人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当“拔尖创新”遇见千年文脉,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既要俯身摩挲历史的刻痕,更要昂首开辟未来的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