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之窗

学院之窗

感谢博雅导学——访王焕林副院长

时间:2013年6月18日

地点:吉首大学大田湾校区预科楼学术报告厅

受访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焕林教授。

提问者:文学院学生通讯社学生通讯员。

 

    一年准备,半年运行。

 

    三个月,单周周二,报告厅,还有我们那早已习惯的位置和身边的人。

 

    感谢吉大,大学浮躁,却开一片踏实的净土;感谢大师,文化快餐,还得一方心灵的高地;感谢同窗,学海苦遥,仍有一阵同行的脚步。

 

    几个月,驻足白鹿原,回首长河,只道是冷眼看尽兴衰荣辱,俯仰喟叹千古仁智,见过几番异国风情,思量些许人生定位,读了几首唐诗,诵了几阙宋词,文学旅程,我们走了有多远?

 

    博雅导学,缘生缘灭,如师长,执耳前行,如益友,携手共进;可叹天下难得宴席不散,且让我们听听王老师说。

 

 

笔者王老师您好,我想问您几个问题,不知您有时间吗?

 

王教授可以。

 

 

笔者:在这个为期大半年的博雅人文论坛·导学工程即将接近尾声之际,从学院领导的角度看,您是否认为导学工程达到了它的目的了?

 

教授:我们院的这个导学工程是很有好处的,并且已经达到了我们意想的效果,但是,不可能说这就是一个终点,只能说是一种引导(方式),引导同学们阅读一些经典和重要的学术著作,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身修养的根本目的。从形式上来说,我们的预期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同学们还需要继续深造,还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己努力学习,这(博雅导学)只是一个入门的引导,都说登堂入室,这个入室嘛,最终还得靠自己。

 

 

笔者:您能告诉我今后在2012级的学生中还会开展类似的活动吗?

 

教授:嗯,我们目前正在策划,希望文学院的同学们多读书,多读经典,自己不断进步。这个计划呢,暂时还没有特别成熟,但是已经在思考之中了。(今后)会用这样一系列的导学工程。

 

 

笔者:就今天您在台上观察以及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来看,您今天有什么印象?

 

教授:今天不错,今天确实不错,同学们对讲座非常重视,听得很认真,提的问题都比较有水平,我选的六个同学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对同学们听讲的态度和提问的质量都很满意。

 

 

笔者:今天您的即兴朗诵那可叫一个激扬顿挫,我们在下面都听得满心叫好。您在这里有什么想对我们同学们说的吗?

 

教授:呵呵,其实我已经和同学们说过了,作为文学院的同学,一定要有一种人文的情怀,不光是学一些技术,计算机呀,考试啊,各种证件啊。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文学涵养,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多陶冶,慢慢的让自己去亲近,去浸味,去传承这种文化,我们中文系还有文学院的学生,一定要拥有这种人文素养,并且还不能止于技的层面,要做到境的层面。

 

 

笔者:好的,谢谢王老师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也相信同学们会听从老师教诲努力增强自身人文素养的。

(通讯员:侯超)

 

                      编辑:秦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