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链接:胡晶晶,女,汉族,中共党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在校学生,热爱文学,忠于诗歌,勤于创作,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市州级、校级媒体均有发表。
图为 胡晶晶生活照
编者按:85mm咖啡店,阳光盛世。二楼的小窗前一杯冰水,一本诗集,一曲张惠妹的歌,一个关于与诗为伴,与梦为舞的故事。侧耳倾听胡晶晶与诗集之间优美的和声。(文/陈慧宁)
象牙塔的歌,一直吟唱
北岛曾经说,诗,就像阳台一样,总在意料之中。在一位诗人的意料之中,我了解到了她与她的诗,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她崇尚自由,也笃定追求。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大家在黑板上写诗歌,她就写了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那时接触到诗歌,她便经常在黑板上写来写去,诗歌的种子就这样种在她的心里。为了更好的记录自己的大学经历与学习,大一开始,她就把写下的诗打印在一张张A4纸上,自己把它装订,分册,20本诗集,带着她的果实和喜悦送给老师,送给同学。她就这样一直坚持着,一步步走过来,尽管依然是简单的A4纸,但丝毫没有影响她诗意的表达。在同学的帮助下,诗歌的排版越来越精心,在李端生老师的指导下,创作的诗歌也越来越成熟。
从诗歌的创作,到诗歌的编辑,到最后诗歌集《象牙塔里的歌》出版,她经历了一次完全不一样的成长,“当时为什么会把这本诗集取名为象牙塔呢?” “象牙塔对我而言是一种情结,大学的朴实情结。大学里有我永恒不变的信仰、独一无二的故事,它很纯洁。”
湖畔的柳絮,一直飞扬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也一样。她喜欢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看待不同的事物,她也在诗集中写道“不要问我灵感是什么,那是个耶稣教徒送我的苹果。”在生活中,她总是留心观察于每一件事,哪怕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哪怕是路边的一个小水瓶,都能让她天马行空的想像,燃气她创作诗歌的灵感。“我喜欢无限的遐想,从我的生活经验去想,想到了就写下来,用诗歌去表达情感”胡晶晶说。经历令人苦恼的瓶颈期是在她大二刚刚开学,那个时候,她既要忙于学习,又要忙于工作,剩下的时间还要经常出去采访,每天的时间都像超支了一样,忙到没有时间坐下来休息,诗歌的创作就因此慢慢放下了脚步。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说她只是暂时停下伫立,看不一样的风景。我好奇的问她,那你看到了什么风景,她说那就是无论哪一样方式,哪一样生活你都要过,都要有所收获。
忙碌时期过后,让她突然意识到要放慢脚步。生活经验告诉她,一切理应按部就班,就像写诗歌一样,需韵思、韵味、韵笔。
雨夜中的桥,一直都在
大三刚开学,她走在学校的林荫大道上,脑海中思绪万千,为什么不把大学所有的诗整理成一本集子呢,把自己对吉首大学的深深眷恋描绘,珍藏。制作个人诗集的萌芽就这样成了她的心愿。多年前的夏天,她步入学生通讯社,从稚嫩的手笔、藏于人后的胆怯女生到后来文笔成熟、独当一面的采访者。在她成长经历中,有自己青春年华的努力、也有同窗恩师的陪伴。
“学院是我最初成长的家”她说。刚开始写新闻稿,是学生师父孙立青带着她,一点点帮他修改,教如何拍照片,在师傅的带领下,她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使得她也得到学院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当老师知道她有创作诗歌的时候,还会经常欣赏她的诗歌,给她建议也给她鼓励。“我要感谢班级导师彭广林老师、经常教导我的李端生老师、田茂军老师、向军老师、王江生老师,诗集的出版,几经周折,真的少不了他们对我的细心呵护与指导。”在担任学通社社长后,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事情也越来越多,她说她每次从学工办传过稿子回到寝室后,最感动的是室友默默的陪伴与包容。
我看她抚摸着诗集,便问她是否有满满的成就感,她很平静的说,成就感是不中用的东西,慢慢的就淡了,它更像我的孩子。
金色的小路,一直守望
不知道从何时起,她开始喜欢北岛和徐志摩的诗,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但她都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她时常背诵写首诗,喜欢那种给醍醐灌顶的感觉。谈及日后自己的诗歌创作,她希望通过继续学习、体验生活,能把自己的诗歌更加透彻的表达出来。她想把眼前的校园生活描摹的淋漓尽致,将大学生活过的有声有色,让她的诗会说话,如歌唱,最美好的年华,惊艳象牙塔的时光。
故事而不世故,是诗集上最后的一行字。她与她的诗集告诉我们,无论你经历了多少世故,请保留一份纯真,承载你独一无二的故事,这也正如象牙塔的寓意一般,如她的诗歌所表达的一样。
后记:你何不就想象金黄色的麦田里,矗立高高的象牙塔,风儿歌唱鸟儿鸣叫,过往如沙砾铺在通往象牙塔的小路上,一路脚印一路渴望,那个坚强的女孩正朝着你跑来,带着微笑,带着守望。跟着感觉走吧,姑娘,紧抓住梦的手。
学生编辑:杨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