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管理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和突出专业技能的科研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政府机关、中学等部门,并为其他高校提供博士生优秀生源。毕业生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教学、科研及相关业务工作的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思想上进,身体健康,人格健全。

二 研究方向

1.文字学与训诂学

从《说文解字》《尔雅》等传统小学著作的研究入手,对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文字的结构理论、文字的使用状况以及形义关系、声义关系、语境语义等进行深入的讨论,重视典籍的训读,努力将传世文献研究和出土文献(里耶秦简)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特色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方言研究)相结合。

2.汉语史

以专书语言研究为主,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为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提供基础,重点研究上古、中古汉语。

3.文字与书法

将汉字形体研究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探讨历代金石、墨迹、刻帖的字体、字形、字势流变,文化意蕴及艺术特色,兼及临摹、辩伪等。超越当代“技法至上”的书法观念,去其积弊,强调“以学养书”,追求中国书法的“逸品”风致,弘扬汉字文化。

4.语言比较

依托湘鄂渝黔桂边区土家苗汉等各民族杂居、语种丰富、语言接触和交融情况复杂的得天独厚的地域语言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为濒危语言建立语料库,改善语言共时、历时研究的方法,为语言规划、双语政策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探索等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5.方言学

以湖南湘西自治州复杂的方言现象为依托,进行方言分区和方言归属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借助湘西自治州多语言、多方言并存的地域优势,研究分析语言接触现象,探索语言互动的规律并构建其理论。

三 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特殊原因需要提前或延迟毕业者,可向学校提出申请。有关具体要求和程序参照《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本专业取得学位的最低学分要求为4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35学分(包括必修课程25学分,选修课至少10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

四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

1.课程设置(见下表)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所必需的课程或为扩展视野而跨学科设置的相关学科的课程。

跨专业和同等学历的研究生应补修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2.培养方式

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采取课程学习、前沿讲座及前沿讲座评述、学术报告、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论文习作、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集体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第一学期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定,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

为了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能正常进行,研究生必须于前三个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某一个专题的文献综述,以锻炼搜集资料和驾驭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鼓励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写作,并能在省级以上的公开学术杂志上独立发表一篇以上文章。

五 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应根据各课程具体内容和特点确定具体教学方式,通过课程学习,让研究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的常规手段和方法。课程学习要培养研究生的参与意识,至少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让研究生讨论,讨论课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并提前告知研究生,让研究生做好搜集资料和讨论发言的准备。

 

类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注

必    修    课

1100000001

第一外国语

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

春秋

216

6

考试

学位课

110000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Scientific socialism

36

2

考试

学位课

110000000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Collected Reading on Marxism Classical works

36

2

考试

学位课

1105010301

语言学(专业英语)

Linguistics

54

3

考试

学位课

1105010302

文字学

Philology

54

3

考试

学位课

1105010303

词汇学

Lexicology

54

3

考试

学位课

1105010304

语法学

Grammar

54

3

考试

学位课

1105010305

音韵学

Phonology

54

3

考试

学位课

选      修      课

公共课

2100000001

计算机知识与运用

Knowledge Acquire on using computer

36

2

考查

 

2100000002

第二外国语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36

2

考查

 

专     业     课

2105010301

古文字研究(方向一二三必选)

Paleography

36

2

考试

 

2105010302

训诂学(方向一二三必选)

Exegetics

36

2

考试

 

2105010303

汉语史(方向一二必选)

Chinese History

36

2

考试

 

2105010304

书法研究(方向三必选)

A Study of Calligraphy

36

2

考试

 

2105010305

语音学(方向四、五必选)

Phonetics

36

2

考试

 

2105010306

方言学(方向四、五必选)

Dialectology

36

2

考试

 

2105010307

汉藏语概论(方向四、五必选)

A Conspectus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36

2

考试

 

2105010308

《说文解字》研究

A Study of  “Explaining Characters”

36

2

考查

 

2105010309

《诗经》研读

Reading of the Research Type on ShiJing

36

2

考查

 

2105010310

《尚书》研读

Reading of the Research Type on ShangShu

36

2

考查

 

2105010311

专书语言研究

Research on Monograph Languages

36

2

考查

 

2105010312

书法史

Calligraphy  History

36

2

考查

 

2105010313

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

A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Variation

36

2

考查

 

2105010314

少数民族语言专语研究

Research on Special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36

2

考查

 

2105010315

汉藏语言调查研究方法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ino- Tibetan Languages

36

2

考查

 

2105010316

湖南方言研究

Research on Hunan Dialects

36

2

考查

 

2105010317

方言名篇导读

Guided Reading of Famous Papers on Dialects

36

2

考查

 

2105010318

历史比较语言学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36

2

考查

 

2105010319

文献学

Document Science

36

2

考查

 

2105010320

秦简研究

Stduy on  Qin Dynasty Slips

36

2

考查

 

补 修 课

 

3105010301

语言学概论

An l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随本科生开课

 

 

考试

 

3105010302

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考试

 

3105010303

现代汉语

Modern Chinese

 

 

考试

 

注:专业基础课中的“语言学”课程主要讲授西方语言学流派,将作为专业英语课开设,教师授课时根据研究生的英语水准决定汉、英语使用的比例

2.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形式可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凡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考试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70分以下为不合格。学位课程的考试,除撰写课程论文外,必须有统一命题、同堂同卷的考试,全面考核研究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选修课为考查,成绩一律按合格、不合格评定。

所有课程考核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每次考核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否则,教务人员不得登录成绩和学分。

六 实践环节与学术报告

1.实践环节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成20学时教学实践(有两年以上高校任教经历者可免)并参加4-8周的社会实践,考核合格各计2学分。

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方向和方言学方向的研究生还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掌握田野调查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田野调查,分析语言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2.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可能是计划的也可能是非计划的,一个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听取学术报告不得少于7次,加上前沿讲座共10次。参加报告会并填写学术报告活动登记表达规定次数,计1学分。

前沿讲座、前沿讲座评述指的是讲座和讨论两个方面。

(1)讲座的要求:讲座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由本专业教师和国内外同行专家作主题报告,主题报告的内容必须涉及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的进展情况,并已形成正式的学术报告。要求论证充分,观点具有新意,或有所突破。主题报告的题目要事先公布,使研究生有所准备。

(2)讨论的要求:讲座之后,由导师组织研究生进行讨论和评述,研究生必须提交主题报告的书面评论,或是相关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

前沿讲座在前3个学期必须保证每学期1次。

(3)读书报告:研究生必须完成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读书计划,并撰写读书报告,一、二年级每学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做一次“专题读书报告”。

七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1.选题要求

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经导师组或院系审核同意。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2.开题报告

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工作前必须先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由所在的培养单位安排,经审核合格后方可开展论文工作。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提交开题报告,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

3.论文工作中期检查

为了保证研究生按时、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对论文工作进行中期检查,具体按有关规定执行。

4.学位论文后期工作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程序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八 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可以毕业,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经学位审核后,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及相关规定按照《吉首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九 必读书目

1.五个方向共同的必读书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陈彭年,邱雍等撰. 周祖谟校.广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9]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新魁.韵镜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文字学与训诂学、汉语史方向必读书目

[1]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王念孙.广雅疏证(前三部分).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吕叔湘、王海.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文字与书法方向必读书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书于竹帛》,钱存训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5]《历代书法论文选》,崔尔平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6]《中国书法简史》,王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7]《书法美学》,陈振濂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8]《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丛文俊等,江苏教育出版社

4.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方向、方言学方向必读书目

[1]科里姆.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2]陈其光.语言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4]马学良.汉藏语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6]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9]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 北大出版社

[10]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