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国语言文学方面高层次人才;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习;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动向,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写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科研能力,能解决本学科某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以下九个研究方向:
1.文艺学(050101)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文艺美学。它关注三个领域,即艺术思维哲学领域、禅宗美学领域、乡土美学领域。
二是中西文论研究。该方向包括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强调以动态的眼光来关注西方文论的基本问题的生成与发展,注重分析各种文论形态的思想资源与价值诉求。
三是民间文艺学。该方向重在探讨民族民间文艺的创作与传承规律及其生存状态,挖掘湘鄂渝黔边区各民族民间文艺现象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实质,尤其重视地方性的文论思想对建设普适性的文学理论的重要意义。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少数民族语言)(050102)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研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归纳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以及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教学师资的业务素质研究,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研究等。
二是社会语言学。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其特点是关心解决我国社会对语言学提出的迫切课题,理论与应用并重,既提出理论创见,又解决现实的应用问题。
三是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汉藏语系少数民族语言和从事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注重濒危语言调查、地区语言接触关系调查和双语研究。
3.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文字学与训诂学。从传统小学著作的研究入手,对文字的形音义关系、训诂条例及方法进行讨论,重视原典训读,传世文献研究与出土文献研究相结合。
二是汉语史。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为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提供基础。
三是方言学。借助湘西自治州多语言、多方言并存的地域优势,研究分析语言接触现象,探索语言互动的规律,构建其理论,并进行方言分区和归属的理论探讨。
四是文字与书法。将汉字形体研究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探讨历代金石、墨迹、刻帖的字体、字形、字势流变、文化意蕴及艺术特色,兼及临摹、辩伪等。
4.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该方向强调以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和细致的原典研读为基础,对中国文论的基本命题、主要理论家、重要文论思想进行溯源性考证与现代性阐释,既注重中国文论演进的内在的历史与文化逻辑,也重视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理论对中国文论的阐发与启示。具体包括对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著作及诗话、词话等进行研究,对古代作家作品中体现的文艺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古代文论运用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对中国历史文献、魏晋乐府诗、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和民族地方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
三是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主要对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生成相关的社团和流派进行研究。
5.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5)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主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社团及其与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是沈从文研究。主要是对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进行研究,进而对其历史地位与意义进行评价。
三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主要对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进行研究。
四是港台文学研究。主要对港台代表性作家作品等进行研究。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6)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中外文学文化比较研究。从分析文本入手,比较中英(美)、中法、中德、中俄、中日文学文化的异同,重点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与影响,突出跨语言、跨文化、平行与交叉研究结合的特点。
二是外国文学研究。主要是外国作家作品研究。突出古希腊文学、法国文学、英美文学、德语文学、俄罗斯文学和日本文学的研究,吸收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重点研究现当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三是西方文艺思潮研究。研究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以来,西方重要文艺思潮的特点、意义及发展动因,以及对中国文艺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7.文化创意产业(050107)
本研究方向以文化产业创意为主题,着眼于民族文化遗产传统形态和价值的的现代转换研究,围绕“文学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等展开研究与实践。
8.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含少数民族文学)(050108)
本研究方向依据中国语言文学和民族学、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发展进行综合考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和类型进行个案的历史、文化与审美阐释,关注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进行文化创意转型的潜在活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作为切入点以此探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经验与知识体系,进而关照整个华夏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和完整体系,并且理解各民族互动与认同而创生的历史经验。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民族民间艺术方面展开研究。
9.文艺传播学(050109)
本研究方向从传媒的角度来考察文艺,主要关注传媒与文艺本体、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审美精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旨在从传媒的视角为文艺的存在形态、文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学理阐释,重视用实证调查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艺的社会效果与影响进行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时间不超过5年。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
2、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
3、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具体列表如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适用研究方向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春 |
秋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11000001 |
研究生英语 |
全体 |
108 |
4 |
√ |
√ |
|
11000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11000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自然科学类必修 |
|||
11000004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
社会科学类必修 |
|||
专业必修课 |
11050101 |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论(含专业英语) |
54 |
4 |
|
√ |
|
||
11050102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36 |
2 |
|
√ |
|
|||
11050103 |
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
36 |
2 |
|
√ |
|
|||
11050104 |
中国语言学研究专题 |
36 |
2 |
|
√ |
|
|||
11050105 |
学术经典导读 |
36 |
2 |
|
√ |
|
|||
非学位课 |
专业选修课(一组) |
21050101 |
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
文艺学 |
36 |
2 |
√ |
|
|
21050102 |
中国文论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03 |
西方文论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04 |
马克思主义美学 |
36 |
2 |
√ |
|
|
|||
21050105 |
文艺美学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06 |
艺术思维哲学 |
36 |
2 |
√ |
|
|
|||
21050107 |
西方后现代文论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08 |
女性主义文论 |
36 |
2 |
√ |
|
|
|||
21050109 |
文艺人类学 |
36 |
2 |
√ |
|
|
|||
21050110 |
民间文艺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11 |
大众文化研究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二组) |
21050112 |
语言学理论与方法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少数民族语言) |
36 |
2 |
√ |
|
|
|
21050113 |
社会语言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14 |
语言接触与变异 |
36 |
2 |
√ |
|
|
|||
21050115 |
语言与文化 |
36 |
2 |
√ |
|
|
|||
21050116 |
语言调查 |
36 |
2 |
√ |
|
|
|||
21050117 |
语言教学概论 |
36 |
2 |
√ |
|
|
|||
21050118 |
语音学 |
36 |
2 |
√ |
|
|
|||
21050119 |
汉藏语概论 |
36 |
2 |
√ |
|
|
|||
21050120 |
少数民族专语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21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三组) |
21050122 |
文字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36 |
2 |
√ |
|
|
|
21050123 |
训诂学 |
36 |
2 |
√ |
|
|
|||
21050124 |
音韵学 |
36 |
2 |
√ |
|
|
|||
21050125 |
词汇学 |
36 |
2 |
√ |
|
|
|||
21050126 |
语音学 |
36 |
2 |
√ |
|
|
|||
21050127 |
方言学 |
36 |
2 |
√ |
|
|
|||
21050128 |
汉语语法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29 |
说文解字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30 |
秦简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31 |
书法研究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四组) |
21050132 |
中国文学史料学 |
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典文献学) |
36 |
2 |
√ |
|
|
|
21050133 |
中国文论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34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36 |
2 |
√ |
|
|
|||
21050135 |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36 |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37 |
李白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38 |
遗民文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39 |
词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0 |
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五组) |
21050141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36 |
2 |
√ |
|
|
|
21050142 |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3 |
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4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5 |
中国现当代名家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6 |
港台文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7 |
湘西作家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8 |
沈从文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49 |
影视艺术研究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六组) |
21050150 |
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36 |
2 |
√ |
|
|
|
21050151 |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52 |
比较诗学 |
36 |
2 |
√ |
|
|
|||
21050153 |
西方文论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54 |
西方文化史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55 |
西方文学专题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56 |
东方作家作品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57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七组) |
21050158 |
文化创意产业通论 |
文化创意产业 |
36 |
2 |
√ |
|
|
|
21050159 |
创意思维 |
36 |
2 |
√ |
|
|
|||
21050160 |
文化产业经济学 |
36 |
2 |
√ |
|
|
|||
21050161 |
文化产业策划学 |
36 |
2 |
√ |
|
|
|||
21050162 |
文化品牌管理 |
36 |
2 |
√ |
|
|
|||
21050163 |
文化产品营销与传播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64 |
文化产业投融资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65 |
文化创意产业经典案例研究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八组) |
21050166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含少数民族文学) |
36 |
2 |
√ |
|
|
|
21050167 |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
36 |
2 |
√ |
|
|
|||
21050168 |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 |
36 |
2 |
√ |
|
|
|||
21050169 |
民族文化艺术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70 |
民族文学专题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71 |
民间音乐文化专题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72 |
民间舞蹈文化专题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73 |
民间美术文化专题研究 |
36 |
2 |
√ |
|
|
|||
专业选修课(九组) |
21050174 |
媒介理论与批评 |
文艺传播学 |
36 |
2 |
√ |
|
|
|
21050175 |
文艺传播学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76 |
文艺美学专题 |
36 |
2 |
√ |
|
|
|||
21050177 |
影视艺术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78 |
新媒体艺术研究 |
36 |
2 |
√ |
|
|
|||
21050179 |
跨文化传播 |
36 |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