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7年5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理论,能够自觉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业务学习,掌握文艺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组织管理等工作,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文艺美学 2、民族民间文艺学 3、文艺思潮 4、文艺与传媒 三、学制和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因特殊原因需要提前或延迟毕业,可向学校提出申请。有关具体要求和程序参照《吉首大学研究生手册》的相关规定。 本专业取得学位的最低学分为4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37学分,包括必修课程27学分,选修课程至少1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报告2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 1、课程设置(见下页表)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所必需的课程或为扩展视野而跨学科设置的相关学科的课程。 跨专业和同等学历的研究生应补修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2、培养方式 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方式进行,实行集体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第一学期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定,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
五、实践环节和学术报告 1、实践环节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教学实践(有两年以上高校任教经历者可免)不得少于20学时, 经教学实践指导小组考核后,计1学分;社会实践时间为4-8周,考核合格计1学分。 2、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考核合格,计2学分。研究生在一、二年级每学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作一次“专题读书报告”。 六、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应根据各课程具体内容和特点确定具体教学方式,可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 2、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程应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选修课为考试或考查,成绩按及格与不及格记。 考试、考查形式可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口试、实验考核等形式。 所有课程考核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每次考核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否则,教务人员不得登录成绩和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课题,论文内容须与本学科专业相关,并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色,要有新见解。 研究生在完成开题报告、通过中期考核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按《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暂行)》执行。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可以毕业,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经学位审核后,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及相关规定按照《吉首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暂行)》执行。 九、必读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朱光潜译.文艺对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德]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英]鲍桑葵.张今译.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梁]刘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英]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4][加]弗莱.批评的剖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宗教与神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 [23][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