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来看,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2021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刘月和胡健贞获评2024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冰雁、张国蓉,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候琳馨、何瑞媛推荐成为202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何佳煦、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曹振、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陈凯鹏等同学在挑战杯、大广赛、学院奖等赛事中获佳绩。
从服务地方来看,国家民委“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当中。彭广林副教授等人的报告文学作品《十八洞启航》在部分国家、地区得到了有效传播,参与编写的《托起全面小康中国梦:精准扶贫在华夏》(俄文版)入选中宣部对外宣传重点出版物。其领衔指导的《非遗文化对外传播项目《“苗”向世界,“画”说中国——携手苗画大师讲好中国故事》被美联社、雅虎新闻、伦敦先驱报、澳大利亚头条、新加坡新闻等200余家海外媒体报道。
从制度建设来看,为保证国家民委“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中心正常运转,充分调动中心研究人员做有效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依据学校相关文件、学院和学科建设实际制定中心日常管理与经费管理办法。特别是在经费管理方面,为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中心参照《吉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办法》(吉大发〔2022〕20号),结合中心发展实际,拟定了管理办法。
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当下,国家民委“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受到传统科学研究视野的限制,中心研究成员重点关注武陵山区、国内研究热点或者发达国家研究,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区域,故而前期的研究成果较为零碎,呈点状分布,未能形成系统性成果;二是语言沟通限制,汉语为母语国内研究者无论研究对象国本土语言还是英语,直接开展研究工作都存在一定语言障碍;三是研究平台限制,目前以区域发展与国别研究为主体的研究平台欠缺。
在2025年,中心将建设中外学者交流平台,围绕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层论坛,打造高端引领、集中发布、影响广泛的本中心成果发布品牌,发挥本中心引导舆论、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加大中心成果报送力度。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项目团队咨政建议的报送工作。进一步建立咨政报告数据库,定期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展研究成果报送渠道,加大报送力度,建立定向征集、集中报送的工作机制,加强成果发布管理。
具体表现为:一是积极开展“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包括积极开展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工作,从而掌握扎实丰富的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历史资料,并初步建立起广泛的文化交流关系;二是建立和发展同境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拓展各界的人力资源;三是积极策划、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四是积极加强与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新加坡公立大学、泰国的国立主拉隆功大学、泰国东南亚大学、菲律宾大学、菲律宾东方大学等开展交流与研究合作。五是积极开展丝路沿线国家文化比较、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等应用性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国与越南、菲律宾、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比较、文化融合、文化传播、文化合作、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开发等应用对策性研究,发表系列论文、专著和或研究报告,从而为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提供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政策建议和思路;六是制定实施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西南周边国家语言、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才;七是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发和建设课程体系,并在每一学期开设至少一门中国西南周边国家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八是建立和实施研究人员赴境外访学和研修的年度计划,紧密结合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计划等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积极自设留学进修项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