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怡欣 燕兴红)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我院2022级研究生第三期读书报告会如期举行,11月14日至11月17日晚7点于砂子坳校区影视鉴赏室、党员活动室分别召开了4场读书报告会。
新闻与传播专业李姗介绍了《后真相时代》的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并围绕竞争性真相、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五个方面展开。她谈到,在后真相时代,我们要学会避免被他人误导,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误导、学会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事物。孙毓以“读《新闻业的救赎》-新闻人的思考”为题,围绕作者的观点、时代的变化和新闻人的思考三方面作分享。她从技术、受众和媒体本身三个角度思考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变化,认为在智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着诸多职业危机,更加要保持清醒,创作有人文关怀的新闻作品。刘怡欣分享了阅读《交往在云端》之后的感悟心得。她从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四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新媒体社会的建构,并将面对面交流和中介化交流进行对比分析,她认为网络环境的复杂让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在情感补偿的思考下,我们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网络交流。段佳惠围绕《新异化的诞生》一书中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进行汇报,从社会加速的内涵、分类和加速带来的后果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现代加速体制大部分隐藏在行动者背后,转变了我们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且导致了世界关系的崩溃与腐坏,生活逐渐破碎化,与时空、行动、产品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张钦围绕作者生平、书本简介、逻辑层次、感悟分享四方面介绍了李普曼的著作《舆论》。她从写作背景角度入手,分析了拟态环境、新闻与真相的关系等命题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舆论》所带来的话题研究角度和学术影响,认为保持清醒和辩证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对待事物。
文字学专业江妙分享的书籍是《语言与文化》,她围绕作者简介、土家族文化以及个人思考展开叙述。其中,最引人思考的是江妙对一些土家族词汇的分享和解释:如“毕滋卡”,它的意义与土家族的文化密切相关,土家族最初是一个母系族群,女性可以与多位与男性结为连理,因此这个词汇的意义是指,男性出嫁时的哭嫁的习俗;再如“舍把”(“社巴”),它的意义指的是,人们祭祀时所跳的一种舞蹈,因此结合古典文献的记载,这个词汇的意思是,祭奠已故的地方官员......江妙同学通过对这些土家族词汇的分享,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她对土家族词汇的解释,以及在书籍中遇到问题时展开的拓展思考,都是自己细心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得出的结果。此外,她还提到,同学们在读书时应该有自己研究思路,首先应该从宏观到微观看待问题;面对方言研究,要重视方言研究的重要性;身为自己方言地区的一份子,要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读书时要站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来学习。最后,硕士生导师邹晓玲评价道,江妙同学读书的态度非常严谨仔细,在询问关心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后,向同学推荐了相关的书籍。
文学专业周敏分享的书目是《玉台新咏》,她从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本书内容、文本解读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南朝宫体诗绮艳的风格,谈了对《玉台新咏》的评价。她指出对这本书应该采取客观的评价,比如《玉台新咏》女性群体的创作,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后来谈到了和女性相关的一种诗歌类型即“怨妇诗”,最后谈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理解。赵萌分享的是《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这本书,从四大章回小说流派的分化演变、关于明清章回小说流派划分的思考两方面进行阐述。她向大家介绍了历史演义的两种主要类型,英雄传奇的三种主要类型,神魔小说的四种主要风格类型,人情小说的三种基本类型。李竹影分享的是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她从作者与背景,内容梳理和心得体会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个问题:“清代思潮”为何物?清代思潮经历了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及衰落期。最后她提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知识应抱有敬畏之情。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李慧分享的书目是闻一多的《唐诗杂论》,她从《唐诗杂论》与诗思融合以及闻一多的诗情分析,谈到了闻一多诗个体生命的融入,格律修辞的诗美以及诗人气质的想象。此外,她谈到了《唐诗杂论》的哲理性。随后,硕士生导师给予了评价和指导,首先表扬了四位同学准备的认真详细,研读书目认真,接着给大家提出意见,希望大家能从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观点,把前人的成就加工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教育硕士学科语文方向程银汇报的书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她从内容和思考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四个黄金法则:以人为本、关心儿童、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最后谈论作为教师队伍的新兵,我们应该以行立教、以德立身。整个分享过程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使同学们在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上,深受启发。王泽欣汇报的书目是钱理群教授、孙绍振教授以及王富仁教授的合著的《解读语文》,她从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课堂上对文本的低效或无效解读的问题,并从心理预期的封闭性与主观的同化两方面解释了这个现状的主因。最后提出了“去蔽”是针对性解决这问题的主要方法。该同学分享过程的亮点在于通过举出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进行观点的阐释,整个分享过程妙趣横生,气氛活跃。张芝汇报的书目是孙绍振老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她从“语文教师如何在诗词进行解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了作为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可通过抓矛盾、对比阅读等多种文本解读方式进行探究。分享过程思路清晰,主题突出,使同学们获益颇丰。会议中,每位同学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纷纷表示: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持续学习;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持续的任务,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后,瞿建慧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对三位同学的汇报予以肯定,她提到,教学方法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突击训练得到提升,但文本解读是需要花时间与经历去沉淀的,多阅读文本、探究文本,能从中获得启示,最重要的是能够触类旁通,将书中的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