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王添宇 李冰姿 湘西报道
在学生眼中,他和蔼可亲,寓教于乐;在同事眼中,他热爱钻研,教学功底强;在领导眼中,他敢担重任,不计个人得失,默默扑在教育事业上。
他,就是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王湘华。时光转瞬即逝,从2004年站上吉首大学的讲台起,他已任教16年。
王湘华正在授课。
热爱教学工作,深感重任在肩
作为一名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师,王湘华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文学中受到熏陶,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十分重要。因此,他自我要求严格,备课认真且充分,课前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置、文学作品的解读首先做到自己了熟于心,他的《古代汉语》书上满是笔记。
为了让学生消化、巩固所教中国文学史内容,提高理解分析能力,他每学期编发十套记忆、理解、分析题,将各个章节做思考与总结,分发至每个学生手中,将学术视野引入课堂之中,关注学术前沿,适时地将当下学术研究发展状况巧妙地与所讲内容结合。
“我们特别喜欢王老师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活跃,能学到很多知识。”王湘华独特的教学风范,受到师生的一致赞誉。“王老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通过案例解析,从表面看本质,让学生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每学期的学生评教,王湘华的总评分都高达95分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湘华的通识选修课程《两宋名家词导读》在全校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教授的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被认定为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王湘华正在授课。
关心爱护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王湘华眼中,学生犹如自己的子女,不仅需要给他们传授知识,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平时,他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情况。
2018年6月,王湘华正在湘潭参加学术会议,听闻所教学生家庭遭遇变故,便第一时间与学生取得联系,并从湘潭赶往学生家里进行看望、慰问。之后,王湘华也经常找学生了解家庭情况,做心理辅导与安稳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经过1年的持续跟进,被王湘华记挂的这名学生已从不幸的阴影里走出来,再次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之中。
王湘华注重大学生的学科训练和研究意识培养,甘当学生成才路上的“垫脚石”,帮助学生取得了一系列的学习成果。2016年,王湘华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经典阅读知识竞赛决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推荐学生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体•意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演变”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活动,助力学子去到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指导2013级中师、中文专业的十位学生参加2016年12月硕士研究生考试,陈俞元、黄金林等九位同学最终被录取……
勤于钻研学习,做学生的“一桶水”
“如果把学生学到的知识比作是‘一杯水’,老师要想填满这‘一杯水’,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王湘华说。
王湘华注重教学为本,把本科教学作为教学的中心,提倡内涵式的深度教学。“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就像一辆车子两个‘轮子’的关系,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进行科研时要更加注重本土文学,特别是大文学视野和湘西文学的结合。”正是带着这样的认知和思考,他在科研和教学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讲到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大师时,他会强调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以及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思想境地,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关怀、领悟人生真谛。在讲到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窦娥冤》时,王湘华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的矛盾冲突、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分析,他还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评剧版的《窦娥冤》,让学生在动态的剧目演绎中领会其丰富、震撼的悲剧力量。
王湘华的学术成果丰硕,已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9篇,CSSCI期刊扩展版论文2篇,《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专著)获第十二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韵文学会首届“龙榆生韵文学奖”二等奖,《杨铁夫与梦窗词校勘》(论文)获中山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九届博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等。
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风雨。王湘华坚定不移地描绘春蚕情愫,倾情奉献为学生指引似锦前程。
原文链接截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