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正文
 

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

2018年10月08日 22:04  点击:[]

吉首大学(盖章)

新  闻  学

13574358081

湖南省教育厅  制

O一五年十二月


填写说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新闻学

所在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修业年限

4

学位授予门类

文学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1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1126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5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239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320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罗惠缙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8.08

学    位

博士

学    历

研究生

所学专业

文化史

毕业院校

武汉大学

职    称

教授

职    务

电    话

 办公:0743-8564874          手机:13574358081                

电子信箱

wxy8221@163.com

高校教学

工作经历和

主要教学成果

自2000年7月开始,任教于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担任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国文化概论》、《基础写作》、《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精读》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现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已主持完成了汉语言文学湖南省重点专业、新闻学湖南省重点专业、新闻学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佛山广告协会)和吉首大学服务四省市边区特色专业群专业(新闻学)建设工作,目前正主持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红网网络新闻传播有限公司)建设工作。

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获得湖南省第14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立项1项,参与教材编写3部,主持和参与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获得省校两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

二、主要参与人员

姓   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

钟海平

(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

学士

编  审

专业综合改革指导、总顾问

罗惠缙

博士

教  授

专业综合改革主持、全面实施

田茂军

学士

教  授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主持)

龚曙光

(中南传媒集团董事长)

硕士

副研究员

兼职教授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舒  斌

(湖南红网董事长)

硕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龙  博

(潇湘晨报总编辑)

学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王承友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主编)

学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王焕林

硕士

教  授

教学教学能力建设(主持)

佘佐辰

学士

教  授

教学教学能力建设

孙  玮

博士

副教授

教学教学能力建设

彭广林

博士

讲师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主持)

刘  晗

博士

副教授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吴象枢

硕士

副教授

团结报挂职

副总编

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主持)

向延桃

学士

研究员

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徐晓红

硕士

教授

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李端生

学士

教  授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持)

吴  晓

博士

副教授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龚芳敏

博士

讲  师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林  铁

博士

副教授

湘西电视台挂职副总编

实践教学改革(主持)

李北川

学士

国家一级导演

实践教学改革

傅秀政

学士

高级实验师

实践教学改革

何  旭

(星辰在线总编辑)

硕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实践教学改革

甘大智

(湖南教育电视台副台长)

学士

副编审

兼职教授

实践教学改革

杨博智

(华声在线总经理)

硕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实践教学改革

秦平武

(张家界电视台台长)

学士

副编审

兼职教授

实践教学改革

尹业清

(张家界日报社社长)

学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实践教学改革

陈文敏

博士

副教授

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主持)

关晓华

(佛山广告协会副会长)

硕士

副教授

兼职教授

协同培养机制建设

刘世树

(团结报社长、总编)    

学士

高级记者

兼职教授

协同培养机制建设

田应明

(湘西电视台台长、总编)

学士

副编辑

兼职教授

协同培养机制建设

岳跃强

(湘西网总编辑)

学士

副编审

兼职教授

协同培养机制建设

王  敏

博士

副教授

教育国际化项目建设(主持)

禹  夏

博士

讲  师

教育国际化项目建设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    位

承担工

湖南红网新闻网络传播有限公司

湖南省新闻传播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业创业教育等工作

佛山市广告协会

湖南省优秀实践教学基地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中南传媒出版集团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潇湘晨报社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湖南教育电视台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长沙晚报·星辰在线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腾讯·大湘网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

张家界电视台

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就业基地建设

张家界日报社

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就业基地建设

团结报社

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就业基地建设

湘西网

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就业基地建设

湘西电视台

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就业基地建设


四、专业建设现状

包括现有专业教师队伍情况、办学条件情况以及近3年来专业办学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专业办学基本情况

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始创于199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方向,2001年经教育部备案正式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招生,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新闻学专业成为湖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成为湖南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12月经学校评估验收获得“优秀”。《传播学概论》、《古代汉语》为湖南省精品课程。

   新闻学专业正式办学15年来,针对湖南省内外人才需求导向,立足湘西社会和信息传播实际,面向基层新闻单位、相关部门和行业领域,为大湘西、湖南省及全国培养、输送新闻学本科毕业生1100余名,有170余名学生考取英国、澳大利亚及国内高校硕士研究生。

(二)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新闻学专业现有教师22人,语言文学、文化类基础课教师11人,新闻学专业专职教师11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4人(2人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新闻学访问学者),副教授3人,讲师4人,博士6人(均毕业于国内985及211高校),50-60岁段4人,40-50岁段2人,30-40岁段5人,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此外,拥有丰富传媒工作经验及实践能力的校外报纸、电视、网络媒体兼职教师22人。

(三)专业办学条件情况

由新闻演播厅、苹果电脑工作室、非线性编辑室、影视鉴赏室等组成的现代传媒实践教学中心获2013-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总计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其中,电视新闻摄像与编辑、新闻摄影、网络新闻采编、播音及主持等教学和学生专业实践设备320多台(套),能满足新闻学专业实训、实践教学需要。服务新闻学专业的图书、报刊及音像资料共3000余册(件)。

新闻学专业先后在湖南红网、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长沙晚报·星辰在线潇湘晨报、湖南教育电视台、张家界电视台、湘西网等省市级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媒体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17个。

(四)近三年办学主要成绩

1、专业建设有起色

新闻学专业自2012年成为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以来,新闻学专业在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年来,新闻学专业有2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3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博士毕业。有3名教师获得“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新闻学专业获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联合启动的新闻院系与新闻媒体互派高层次人才交流“千人计划”支持,2014年湖南红网网络新闻传播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新闻传播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公司董事长舒斌任教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2014年吴象枢老师到湘西州团结报社挂职副总编辑,2015年林铁老师挂职湘西电视台任副总编辑;聘请中南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潇湘晨报总编辑龙博、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主编王承友、湘西网总编辑岳跃强等20余位业界专家为新闻学专业兼职教授,双师型教师人数多。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科研课题4项,教育部、广电总局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专业教师近三年完成横向合作项目12项,获得研究经费130多万元。

2、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成果明显

新闻学专业在自身建设和办学实践中,先后进行了专业特色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实行报纸、电视、网络方向分流培养)、近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赛学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建立学生通讯社增强理论与技能结合等改革。

近3年获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彭广林、龚芳敏)、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林铁、龚芳敏)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专业教师在《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教改论文21篇。“网络新闻学”等课程探索和实践校媒合作“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报纸编辑实务”、“电视编辑”、“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等课程实施了基地兼职教师主讲式、研讨式、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新增张家界电视台张家界日报社、怀化电视台、湘西网等实践教学基地5个“新闻学类专业近便实践教学基地近便功能发挥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吉首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3、课程、教材建设有推进

围绕新闻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立足新闻学的专业共性与吉首大学处于民族地区的办学个性,建设了《传播学概论》、《电视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制作》等4门核心课程和《民族影像传播》、《旅游传播理论与实务》、《民族演艺产业创新与管理》等6门特色课程。已出版校级规划精品教材《中外新闻经典作品精选与评析》(2013)、《电视节目后期制作》(2013)、《新闻编辑学新论》(2014)、《电视摄像》(2014)4部;参编《新闻编辑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中国新闻传播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两部;规划了“网络新闻传播系列教材”5部(《网络舆情理论与分析》、《网络心理学》、《网络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传播概论》),已与中南大学出版社签约。

4、学生科研、新闻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有亮色

近3 年新闻学专业学生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和非遗调研项目3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公开出版或内部印行了《象牙塔里的歌》、《樱栏焕丽》(新闻作品集)、《梦影文集》(新闻作品集)等著作3部,编辑《拥报》等实践类班报10余期。

三年来学生参与国家和省级学科、专业竞赛350多人次,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湖南省大学生艺术节、国际微电影盛典、西部国际电影节等专业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如《开心一刻》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二等奖,同时获当年该大赛全国赛“影视类”优秀奖;《青少年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差异及其对其社会化的影响——基于湘西自治州5所职业院校的实证调查》获得第十一届 “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蝶恋花》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并获本年度该大赛全国赛“微电影类”三等奖;《传承》获得2015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赛“微电影类”优秀奖,等等。

成立了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核心管理与运行团队的“精灵影视传媒公司”、“风雨湖微信平台”等2个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学以致用,在影视制作公司化运作和微信推送实践中增长能力,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五、改革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及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针等精神,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旨,围绕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全面推进新闻学专业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为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示范引领全省高校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改革思路

立足吉首大学“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服务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办学定位,遵循改革创新、需求导向、专业主体、学生中心、示范引领等原则,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进、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核心环节,全面推进新闻学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为“民族地区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四省市边区文化传媒、文化创意、新媒体信息传播等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改革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应国家精准扶贫和“互联网+”战略对信息扶贫的要求和媒介融合的趋势,围绕民族地区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产学研融合、政企校联动”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把新闻学专业建设成为民族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示范专业。

2、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优化

立足吉首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以服务民族地区传媒文化产业发展为指向,围绕民族地区培养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目标,通过构建“四业融合”(“立足专业、依托行业、强化创业、瞄准就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四环合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育和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和完善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社(会)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新闻学专业人才能够满足新闻传媒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

(2)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科学

围绕新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通过课程整合、课程改造、新建课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手段,重点建设学科基础、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课程群和专业特色等四大专业课程群,促使课程结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资源保障。

(3)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从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学历与专业实践经历并重、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原则,改革与创新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基地教师培养机制,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使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得快速和有效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条件保障

(4)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得到完善

通过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建立并完善“三共享”(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四融合”(学生与学员融合、教师与导师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融合)、“五联合”(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完成教案教材编写、联合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校社(会)协同培养机制,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效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在制度化管理、目标化管理、项目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围绕师资培养、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教学评价、课程考核等各项建设工作进行制度建设,积极建立弹性学分制、双导师制、分流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教学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6)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推进教国际化手段,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美誉度,为服务民族地区新闻传媒行业发展和四省市边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六、改革方案

为落实专业综合改革改革精神,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建设重点,形成办学特色,新闻学专业拟从以下八项方面进行: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围绕“三位一体”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职业忠诚度低、舆论引导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专业技术落后、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普遍性问题,新闻学专业确定了“三位”(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一体”(民族地区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纪法规等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新闻舆论工作职责感和使命感的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立足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培养能够完全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业务需要,具有充分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制、播主、策划、运营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通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性精神和创业能力新闻传播人才

窗体顶端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树立“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立足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从社会人才需求和新闻传播教育规律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要求,把“立足专业、依托行业、强化创业、瞄准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树立“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3、构建“四环合一”的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新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实行“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个环节一体化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依次在教室、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等四个环节中完成。通过“四环合一”的培养路径有效地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高度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1)围绕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服务新闻传播学类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4个课程群。(2)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第一学年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职业素养;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第三学年学习能力拓展课程,夯实专业水平、提升专业能力;第四学年学习专业特色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3)增设课程资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思维训练、专业特色课程两个课程模块。(4)开展课程整合,把原有的《中国文化概论》和《西方文化概论》整合成《中西方文化概论》,原有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和《西方新闻传播史》整合成《中西方新闻传播史》。

   2、更新课程内容。(1)以学术前沿理论为依托,优化《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新媒体概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2)紧跟媒介融合技术发展实际,引入新闻传媒产品生产与传播新技术,更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影视制作》、《播音与主持》等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

   3、建设教学手段多样化课程。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建设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的理论课、讨论课、作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提高讨论课、实验课、作业课、实践课等四类能够体现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课程比例。讨论课在理论性质课程教学中课时比例达到20%以上,在实务性质课程教学中课时比例达到10%以上。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中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方新闻传播史》、《马列新闻经典论著选读》、《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传播学概论》、《传播心理学》等6门空间教学课程,《古代汉语》慕课课程1门。

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课程功能

教学方式

基地课时/

总课时

备注

通识教育课程群(校级公共课)共12门46学分,以吉首大学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准

学科基础课程群(9门)

文化素养课程(5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作品精读、中西方文化概论、基础写作

基础

讲授式

讨论式

0/216

原来的“三文学”精读整合成“中外文学作品精读”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慕课课程:古代汉语

空间教学课程中西方文化概论

传播基础理论课程(4门):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基础

讲授式

讨论式

0/216

新增两门:广告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空间教学课程传播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程群(14门)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基础

讲授式

讨论式

0/36

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进行教学,讨论课时不少于50%

空间教学课程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马列新闻经典论著选读

基础

讲授式

讨论式

0/36

讨论课时不少于50%

空间教学课程马列新闻经典论著选读

中西新闻传播史

基础

讲授式

讨论式

0/36

整合原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及西方新闻传播史两门课

空间教学课程中西新闻传播史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传播心理学

基础

策划能力

讲授式

讨论式

0/36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空间教学课程传播心理学

新闻采访

采访能力

参与式

项目化

18/36

整合和改造原来的电视新闻采写、报纸新闻写作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闻写作

写作能力

讲授式

项目化

18/36

整合和改造原来的报纸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剧本写作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闻编辑

编辑能力

讲授式

参与式

18/36

由原来的报纸新闻编辑改造为报纸新闻编辑和网络新闻编辑两方面的内容教学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闻评论

评论能力

讲授式

讨论式

18/36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闻摄影

摄制能力

参与式

项目化

18/36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闻摄像

摄制能力

参与式

项目化

36/72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影视制作

摄制能力

参与式

项目化

36/72

整合原来的影视制作技术和影视编辑两门课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播音与主持

播主能力

讲授式

项目化

18/36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媒介创意与策划

策划能力

讲授式

讨论式

18/36

新增课程。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运营能力

讲授式

项目化

18/36

由原来的“媒介经营与管理”改造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能力拓展课程群(8门)

创新思维训练

策划能力

讲授式

讨论式

18/36

新增课程。讨论课时不少于5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网络舆情分析

评论能力

讲授式

讨论式

12/36

新增课程。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网络传播基础技术

运营能力

参与式

项目化

12/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设计

策划能力

项目化

12/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影视专题与栏目

运营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影视节目包装(3D、AE)

摄制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轨道摇臂航拍技术

摄制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融合新闻报导实务

综合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专业特色课程群(8门)

区域调查与统计分析

策划能力

讲授式

参与式

0/18

新增课程

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分析

运营能力

讨论式

项目化

0/18

新增课程

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运营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民族文化传播

策划能力

项目化

0/36

新增课程

纪录片创作

综合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微电影创作

综合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广告策划创意

策划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网页设计

综合能力

项目化

18/36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合  计

432/1548

(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围绕4个课程群建设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

1、建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建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学习培养机制,依托国内外的进修访学和学术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成员带薪访学、基地挂职锻炼等,及时了解新闻传播学学术前沿、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动态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以便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指导、引领作用,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职称与高技能相结合的、“学”“术”兼备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建立常态化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校外培训,40岁以下教师的必须赴校外媒体或高校挂职锻炼、课程进修半年以上;所有教师在晋升下一轮职称之前,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校外进修或媒体挂职锻炼。每年组织3-5名专任教师与周边地区和省内外新闻媒体开展交流合作,支持教师在媒体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聘请新闻传媒行业的业务骨干成为兼职教师。把具有高级职称且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实践教学人员人数比例提高到70%以上。

3、建立行业兼职教师进修培训机制

加强行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借助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对口支援学校和其他校校合作项目,支持校外基地优秀青年教师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鼓励和支持基地优秀教师赴国内著名新闻学院进行课程进修和学习交流,提高基地教师理论修养和教学规范意识以及教学能力。

4、构建规范化的教学研讨机制

每3个月举办1次教学改革沙龙,围绕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学术研究、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引导教师们形成关注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月举行一次集中听课评课活动,督促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打破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构建多元化、信息化、课外引导式教学方式

1、探索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化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总课时由原来的42提高至200课时。实践教学课程推行参与式、项目化教学方法,总课时由原来的36提高至120课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究、集体讨论、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项目研究中去,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创新研究项目,自主承担项目,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分批组织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空间教学、在线视频、慕课教学等7门课程现代信息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完善课外教学引导方式

实现“学校+基地”双导师制,学生进校后通过双向选择,在学院和基地选取导师各1名,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理论课程学习、课题项目申报、课题项目研究以及校内专业实践活动,基地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规划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指导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手段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学生潜能。

全面推行假期学习实践制度。根据学习兴趣和就业规划,每位学生都在导师指导下制定1-3年级寒暑假学习任务书,在老师的指导下,主持完成1项课题研究,或参与1项专业创作和课外实践工作。

(五)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立足于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在建立机构、构建模式、创建平台和建立机制等四个方面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

依托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和武陵山片区新媒体联盟等办学资源,在产学融合基础上,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教育联盟,由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副院长、企业负责人任副主任,共同负责协同育人统筹管理、管理制度和规划制定工作。

整合学校现有的腾讯·大湘西新媒体研究院、武陵山影像传播研发中心、武陵山发展研究院、现代传媒实验中心等平台资源,建立吉首大学现代传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下设新媒体传播研究所、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室、现代传媒产业创新创业园等机构,为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行业联盟企业提供内容生产、技术支持、调查咨询、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

2、构建互利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1)强化“三共享”的协同育人基础:学校和行业双方利用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开展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的合作模式。①人员共享:学校与联盟企业互派工作人员参与和支持对方工作;②设备共享:学校依托联盟企业设备开展实践教学,联盟企业人员可进入学校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完成相关工作;③技术共享:学校和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都相互开放,可以共同使用。(2)建立“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在“三共享”的基础上推动“四融合”,强化协作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融合是指学生与学员融合、教师与导师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融合,通过利益共融提高协同水平。(3)落实“五联合”的协同育人任务:学校和联盟企业双方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完成教案教材编写、联合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建立全程协同培养机制。

3、建立互通共融的协同育人平台

依据“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平台共建、价值共融”原则搭建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盖四大部分:(1)建立新闻传播类人才信息资源库。学校把毕业生信息录入人才信息资源系统,各联盟企业随时可以进入系统查找人力资源信息,可供其联系和调配使用,使其可以借助资源信息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发展。(2)建立新闻教育联盟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教育联盟内部使用的在线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涵盖教学信息发布系统、空间教学系统、课程考核系统和成绩录入系统,校企双方可通过该平台发布教学信息、开展空间教学、完成在线考核和成绩录入等工作,为协同育人提供便利条件。(3)建立吉首大学现代传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网站。联盟企业可通过此平台查询产学横向合作信息,为联盟企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需要。(4)建立新闻教育联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学校和企业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行业动态、人员招聘、项目协作等方面信息,以便学校与企业以及联盟企业内部开展交流合作,强化联盟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行业协作等领域的协作。

4、建立协同育人常规管理机制

(1)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新闻教育联盟每两年制定一次协同育人工作规划,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责任,做好资源调配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安排有章可循。(2)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联盟合作框架下,双方组织好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确保各年度教学工作有组织、有计划进行。(3)共同组织教学考核:学校和联盟企业按照统一的教学管理办法对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和年度考核,依据统一的考核标准发放劳动酬金。(4)共同制定绩效薪酬管理办法:本着共享共建、互利互惠、按劳取酬、共同进步的原则,制定专业、基地教师协同育人的绩效薪酬评定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定时发放绩效薪酬。(5)共同制定奖惩办法:建立协同育人优秀组织和个人评选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对在协同育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围绕新闻采访、写作等13大专业技能,完善“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为核心内容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基础、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把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从目前的30%提高到40%左右,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实践能力体系

结合办学要求,立足新闻学专业13大专业技能,构建实践能力体系,借助课程、三类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及培养体系

层次

能力类型

能力构成

支撑课程

教学平台

基 本 层 次

采访

新闻发现力、观察力、直面采访、现场采访素养

新闻采访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写作

写作思维能力、素材加工、文字表达能力

新闻写作

编辑

报道组织、稿件修改、版面设计、图片处理

新闻编辑

评论

立场把控能力、深度分析能力、逻辑论证能力

新闻评论

摄制

视觉语言能力、后期制作能力

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影视制作

播主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应变能力、话题主持能力

播音与主持

策划

市场调研能力、媒介定位能力、品牌推广能力

媒介创意与策划

运营

用户分析、产品定位、市场营销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提 高 层 次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创新思维训练

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视觉传达

专题栏目编创、视觉设计软件应用、特殊影视器材使用

影视专题与栏目、影视节目包装(3D、AE技术)、轨道摇臂航拍技术

互联网运用

舆情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新媒体交互运用、产品设计及媒介融合

网络舆情分析、网络传播基础技术、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设计、融合新闻报导实务

创 新 层 次

创业孵化

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分析、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实验创新闻学平台

专业竞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微电影盛典、“中国策”大赛、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纪录片大赛等赛事参与

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广告策划创意、网页设计

民族文化产业促进

区域文化资源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区域调查与统计分析、民族文化传播

2、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层次体系

为适应数字时代媒介生态变化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完善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分层化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为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创新层次三个层次,依托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实验逐步递进,“三性”实验比例达95%左右,设计创新实验70%。

基本层次以采访、写作、编辑、摄制等基础能力为主,在基础性实验教学平台完成。提高层次以视觉传达、图像处理、特殊影视器材使用、播音主持等能力为主,在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完成。创新层次以影视、广告创意与策划为主,在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完成。

鼓励师生以实践创新平台为技术支撑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实践创新项目为引导武陵山地方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为选题,进行个性化、设计性、创新性实践与科学研究。

(2)平台化

为满足分层实验教学的需要,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创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实验教学平台。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非线性编辑室、演播室等实验室为基础,完成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任务。

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利用校内外实践电视台、实践广播台、实践新闻网站、大学生通讯社等高仿真平台,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

实践创新教学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基础,整合校内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与湖南红网网络传播有公司、佛山市广告协会、中南传媒出版集团、潇湘晨报、湘西网等传媒机构签订协同育人协议,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参与传媒实务、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在培养其实战能力的同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成果社会转化为学生全面参与传媒节目制作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有效机制。

(3)开放化

为培养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实验室将仪器设备教学软件等面向新闻专业学生、全校各专业学生、武陵地区高校学生及社会开放,即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课程向新闻专业学生全面开放通过在全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向各专业学生开放;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向武陵地区高校学生开放;秉着资源共享,向校内外教师、合作基地、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人员开放通过项目合作,面向媒体、旅游及文化传播机构开放,共同创作节目或作品。

3、改革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为更好地开展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实践教学,夯实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改革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基本层次能力实验教学大纲为参照,以采访、写作、编辑、摄制等基础能力为指向,以各实验室为平台,考察学生完成的数量与质量。

提高层次以视觉传达、图像处理、特殊影视器材使用、播音主持等能力为主,以技能操作考核为主。

创新层次以影视、广告创意与策划为主,借助创业孵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微电影盛典等专业竞赛、民族文化产业促进等参与性成果考核。

(七)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为落实专业改革任务,实现专业改革目标,遵循“有利于及时有效落实改革任务、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原则,从招生与学籍管理、课程考试考核、学生能力评价、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成果奖励等方面,改进教学管理制度。

1、加强招生与学籍制度改革

(1)探索多层级招生培养制度。为提升生源质量,实施新闻传播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联合广告学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施“大类招生”,根据双向选择实施“分类培养”,确保教学资源精准使用。建立“二度招生”机制,每年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一次招生,鼓励具有新闻传播职业理想和相关素养的学生转入新闻专业学习,吸收优质生源进行培养。

(2)构建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灵活学分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修读在线开放课程、参与社会实践、获取学科专业竞赛奖项、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折算成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分。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建立学分认定制度,突出全面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效果。

2、推进考试考核制度改革

在整体上变革原有的“考教合一”的方式,构建“考教分离”和“分类考核”制度。

(1)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考试类型。理论类课程保持原有的闭卷考试方法进行课程考核,系统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及其理解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中《新闻采访》、《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新闻编辑》、《影视制作》、《媒介创意与策划》、播音与主持》等7门课采取非标准答案考试。所有实务类课程采用理论加操作方式考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查。

(2)增加课程免考成绩认定制度。探索“以奖代考”制度,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在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或者在其他实践活动中取得重要成果者,给予学分奖励,与成果对应的专业课程可以免考。

(3)毕业论文改革。将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设计统筹,增加毕业设计的分量。鼓励学生利用基地完成的合作项目、成果研发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进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3、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制度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和企业为主体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把教师的教学规范与其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教师授课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备课、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作业批改、考试试卷出题与评卷、成绩网传等整个教学流程中,强化教学规范;(2)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实行“以学生为主、以同行为辅”的“双测评制”,教学质量评价高低直接与职称评定的推荐、课时津贴挂钩;(3)健全同行评价制度,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与4次集中听评课活动,其评价等级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考评体系。

4、成果奖励制度

鼓励所有教师参与专业综合改革工作,大力支持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出台专门的成果奖励办法,对在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对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学生给予奖励。

(八)推进教育国际化

立足于传媒技术发展国际化、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和民族文化传播国际化等时代现实,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以此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跟上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满足学生国际交流需要、提升地区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

1、学习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

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转型问题,每年选派2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赴世界及国内知名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学习考察,每年派遣2名左右教师参加国际性的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了解国外新闻传播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引进和学习先进的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确保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和示范性。

2、培养和提高师生国际交流能力

每年选派2名左右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访问交流,了解国外行业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性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及其他相关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师生参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媒企业,鼓励并组织师生参与合作企业举办的重大国际传播活动,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为学生赴国外高校深造和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3、引进和使用国外优质课程资源

通过教师国际交流渠道,广泛搜集国外新闻院系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信息,购买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名家的授课视频资料或通过合作开发手段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同时还开展国外新闻传播类的优质教材引进工作,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七、进度安排

包括分学期的具体安排。

为有效推进专业建设工作推进,确保实现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本着“有计划、有研究、有落实、有总结、有成绩”工作原则,把所有工作任务都“落实到每一个参与者、落实到每一个学期”。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第一学期(2016.9 -2017.1)

根据专业改革方案,正式启动改革工作,全部部署改革工作,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1、开展校外调研: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相关状况开展调研,总结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省内外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2、建立协同育人机构: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把四省市边区新闻传媒机构和新闻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召开一次联盟成立会议暨首届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召开2次人才培养研讨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综合改革任务推进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管理制度:(1)改革教师教学管理制度。①制定、实施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办法;②实施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③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④变革并推行教师业绩考核评价办法。(2)建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①创建课程分类考核评价制度;②探索“以奖代考”制度;③建立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3)建立改革成果奖励制度。①建立和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教师成果奖励办法;②建立和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学生成果奖励办法。

在以上基础之上做好学期建设工作总结,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确定下一学期建设工作要点,分配工作任务。

(二)第二学期(2017.2 -2017.7)

在确保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下,重点做好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3项核心工作。

1、协同育人工作:召开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第二届新闻教育研讨会,协商协同育人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完成人才资源库和教学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联合编写教材。

2、教师培训工作:根据课程群建设及其教学要求,打造4个教学团队,即“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人员归类,按照不同的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要求进行指导和培训。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省内合作传媒企业挂职锻炼,选配3名左右教师参与校外教学研讨活动,选派4名教师(含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赴国内知名高校新闻学院参加课程建设培训。

3、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设2门视频教学课程,完成2门在线课程教学建设项目,编写1部特色教材,发表4篇以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4、实践教学改革:(1)建构“两室+两基地”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①提高实验室教学水平;②继续推进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改革;③全面推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工程。(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周边地区新建1个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对学校实验中心的实施升级改造。(3)改革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制度。建立以毕业成果认定制度,改变单一的毕业论文制度。

(三)第三学期(2017.9 -2018.1)

在确保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下,继续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和课程建设工作,重点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和协同育人工作。

1、协同育人工作:召开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第一届理事会议,协商协同育人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完成产学研信息平台和日常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工作。

2、教师培训工作: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省内合作传媒企业挂职锻炼,选配3名左右教师参与校外教学研讨活动,选派4名教师(含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赴相关机构参加课程建设培训。

3、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设2门视频教学课程,完成2门在线课程教学建设项目,编写2部特色教材,发表5篇以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4、协同育人工作: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联合编写教材,从合作单位引进1-2名业务骨干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建立“双导师制”。

5、教学方式改革:在整个专业范围内推行教学方式改革,举行1-2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鼓励2-3名教师开设教学改革示范课堂,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发表3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营造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教育国际化工作:开设1门双语教学课程;选派1名教师赴国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访学交流;选派1-2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四)第四学期(2018.2 -2018.7)

在确保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协同育人工作。

1、教师培训工作: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省内合作传媒企业挂职锻炼,选配2名左右教师参与校外教学研讨活动,选派2名教师赴相关机构参加课程建设培训。

2、课程建设工作:建设2门视频教学课程,完成2门在线课程教学建设项目,编写2部特色教材,发表5篇以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3、协同育人工作: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师联合编写2部实践教学教材,从合作单位引进1-2名业务骨干参与实践课程教学,提高基地教师教学参与积极性,选派1-2名基地教师赴国内知名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培训进修和参与国内重要的新闻教育研讨活动,建立顶岗实习机制。

4、实践教学改革:举行1次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找准实践教学改革的要点和着力点。重点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两室”+“两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

5、教学方式改革:举行1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鼓励2-4名教师开设教学改革示范课堂,发表3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在专业范围内推广教学方法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启动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6、教育国际化工作:选派1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传播学院进行访学交流;支持1-2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类的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和成果展演活动。

(五)第五学期(2018.9 -2019.1)

1、教师培训工作: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省内合作传媒企业挂职锻炼,选配3名左右教师参与校外教学研讨活动,选派2名教师赴相关机构参加课程建设培训。

2、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设2门视频教学课程,完成2门在线课程教学建设项目,编写2部特色教材,发表4篇左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3、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双导师制”强化假期实践教学改革,制定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学生假期实践教育模式;在周边地区新建1个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4、协同育人工作: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师联合编写2部实践教学教材,继续从合作单位引进1-2名业务骨干参与实践课程教学,提高基地教师教学参与积极性,完善顶岗实习机制。

5、教学方式改革:举行1-2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鼓励2-3名教师开设教学改革示范课堂,全部课程推广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表4篇左右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6、教育国际化工作:购买1-2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名家课程教学视频资源;支持1-2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或教学研讨活动;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类的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和成果展演活动。

(六)第六学期(2019.2 -2019.7)

1、教师培训工作: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省内合作传媒企业挂职锻炼,选配3名左右教师参与校外教学研讨活动,选派2名教师赴相关机构参加课程建设培训。

2、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设2门视频教学课程,完成2门在线课程教学建设项目,编写2部特色教材,发表5篇左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3、实践教学改革:推进与完善“以赛促学”制度,提高校外基地教师在指导学科竞赛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与校外基地在全省范围内举行1次学科专业竞赛,提高办学影响力;在周边地区新建1个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4、协同育人工作: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联合联合编写教材1-2部,继续从合作单位引进1-2名业务骨干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建立“双导师制”。

5、教学方式改革:联合省内新闻传播院系召开一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展现本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成果,听取兄弟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改革成绩和经验,形成10篇以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

6、教育国际化工作:购买1-2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名家课程教学视频资源;支持2-4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类的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和成果展演活动。

(七)第七学期(2019.9 -2020.1)

1、教师培训工作:选派2名青年教师赴省内合作传媒企业挂职锻炼,选配3名左右教师参与校外教学研讨活动,选派2名教师赴相关机构参加课程建设培训。

2、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设2门视频教学课程,完成2门在线课程教学建设项目,编写2部特色教材,发表5篇以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3、实践教学改革:在已有的建设基础之上总结建设经验,形成实践教学理论成果。

4、协同育人工作: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联合编写教材,从合作单位引进1-2名业务骨干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建立“双导师制”。

5、教学方式改革:在整个专业范围内推行教学方式改革,举行1-2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鼓励2-3名教师开设教学改革示范课堂,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发表3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营造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教育国际化工作:选派1名教师赴国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访学交流;选派2-4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类的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和成果展演活动。

(八)第八学期(2020.2 -2020.7)

在以上七个学期的建设基础之上,开展一系列的建设总结活动,围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课程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育国际化等八个方面进行总结,形成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联合省内新闻传播院系举办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研讨会,与兄弟单位分享建设经验,提高专业综合改革影响力和受益面。

八、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计划通过四年的试点改革和建设,取得如下成果:

(一)建成民族地区新闻教育的样板专业

经过四年改革发展力求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等方面有较大水平的提高,成为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实力最强、人才培养质量最高、社会贡献最大的新闻学教育示范专业,探索出一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积累一套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成功经验,在湖南省内、四省市边区以及其他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二)创立跨界联动、外引内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起来,办学资源跨界联动,外引行业精英实战训导,内育专业团队潜心研学,创立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建成高水平教学团队

依据“不求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开放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度,打造一支校内专职教师占60%、传媒企业占30%、国内知名大学兼职教授占10%的多元化高水平教学团队,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四)构建现代新闻传播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立足四省市边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色,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体系,围绕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能力拓展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重点建设15门左右的优质课程,出版高水平教材10部以上,力争构建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富有实用性的优质课程体系。

(五)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

争取为四省市边区媒体和省内外影响力传媒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推进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打造湘西互联网+创新中心和互联网研究示范基地

在“互联网+”的政策引导下,利用与腾讯公司和湘西州政府的合作基础,以促进四省市边区信息扶贫、信息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一个集新媒体技术开发、新媒体传播策划、新媒体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端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引领四省市边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科研基地和服务基地。

(七)获得一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和教育国际化等八项建设内容深入研究,举办2次以上全省范围内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研讨会,完成省、校级、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40篇以上新闻教育改革论文,形成一套指导性强、适应性广、具有明显推广价值的新闻专业改革经验和新闻传播教育理论成果,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四年改革与试点建设,形成以下几个特色:

(一)服务意识足:新闻学专业依据吉首大学“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围绕服务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事业和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社会服务价值,发挥其在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二)开放程度高:本专业在办学理念和方法上突出开放性,直接把学生专业、合作企业、创新创业和学生就业结合起来,确立“立足专业、依托企业、强化创业、瞄准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甚至国际合作,全面构建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践能力强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分版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两室+两基地”的实践教学平台,全方位打造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确保每位学生都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在社会上具有突出的实践竞争能力。

九、学校支持与保障

(一) 组织保障

学校专门成立由学校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任常务副组长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指导与督促工作,能够确保专业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学院也专门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党委书记、教学副院长担任副组长,集体领导和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确保各个建设子项目工作落到实处整个项目的建设以学院一线教师和协同单位负责人为主体,每个建设的子项目有专人负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完全能够保证专业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二)质量保障

新闻学专业现为湖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吉首大学服务四省市边区区域发展特色专业,一直在进行建设和改革,积累了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此外,改革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内容和指标进行全过程监控,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检查建设进度,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激励机制,制订并认真实施专业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保证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三)经费支持

新闻学专业已经被学校确定为重点资助和扶持的专业,学校确定了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项目化资金管理方针,对重点和特色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改立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资金支持措施,并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同时,学校对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给予1:1的经费配套。

(四)制度保障

学校将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完善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为专业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取得突出成果的项目,在课程建设、教师进修、晋职、岗位考核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在年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十、经费预算

支出科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调研费

80000

调研活动20次*4000元∕次

2

教学骨干培训费

60000

教师培训15人次*4000元次/人

3

教师学习交流费

300000

国内交流活动50人次*2000元次/人、国外学习交流10人次*20000元次/人

4

专家指导费

50000

校外专家指导10人次*5000元次/人

5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80000

实践教学基地14个*20000元

6

课程资源建设费

350000

10门在线课程建设*20000元门,优质课程资源购买费用5*30000元

7

学术著作资助

120000

学术专著6部*20000

8

教材建设费

300000

教材15部*20000

9

论文发表资助费

120000

优秀科研、教改论文60篇*2000元

10

协同育人企业单位人员课时费

300000

工作日3000个*100元

11

协同育人优秀组织和个人奖励津贴

80000

10名/年*4年*1000元/名

5单位/年*4年*2000元/单位

12

四省边区新闻教育联盟教学工作研讨会和湖南省新闻教育研讨会

160000

8次*20000元/次

13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费

200000

校内活动资助和奖励200人次*200元次/人;校外活动资助和奖励100人次*400元次/人;校内专业参赛活动资助和奖励200人次*100元次/人;校外专业参赛活动资助和奖励80人次*500元次/人;其他实践活动资助和奖励共计60000元

14

图书资料购置费

150000

图书3000册*30元册,其他资料60000元

合     计

2550000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除省、校划拨专项建设经费外,本建设项目需自筹资金95万元,主要通过与四省市边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合作项目筹集。

下一条:新闻专业学生在课堂进行新闻写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