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专业综合改革改革精神,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建设重点,形成办学特色,新闻学专业拟从以下八项方面进行: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围绕“三位一体”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职业忠诚度低、舆论引导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专业技术落后、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普遍性问题,新闻学专业确定了“三位”(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一体”(民族地区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纪法规等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新闻舆论工作职责感和使命感的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立足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培养能够完全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业务需要,具有充分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制、播主、策划、运营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通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性精神和创业能力新闻传播人才。 窗体顶端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树立“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立足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从社会人才需求和新闻传播教育规律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要求,把“立足专业、依托行业、强化创业、瞄准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树立“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3、构建“四环合一”的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新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实行“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个环节一体化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依次在教室、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等四个环节中完成。通过“四环合一”的培养路径有效地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高度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1)围绕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服务新闻传播学类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4个课程群。(2)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第一学年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职业素养;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第三学年学习能力拓展课程,夯实专业水平、提升专业能力;第四学年学习专业特色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3)增设课程资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思维训练、专业特色课程两个课程模块。(4)开展课程整合,把原有的《中国文化概论》和《西方文化概论》整合成《中西方文化概论》,原有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和《西方新闻传播史》整合成《中西方新闻传播史》。 2、更新课程内容。(1)以学术前沿理论为依托,优化《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新媒体概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2)紧跟媒介融合技术发展实际,引入新闻传媒产品生产与传播新技术,更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影视制作》、《播音与主持》等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 3、建设教学手段多样化课程。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建设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的理论课、讨论课、作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提高讨论课、实验课、作业课、实践课等四类能够体现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课程比例。讨论课在理论性质课程教学中课时比例达到20%以上,在实务性质课程教学中课时比例达到10%以上。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中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方新闻传播史》、《马列新闻经典论著选读》、《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传播学概论》、《传播心理学》等6门空间教学课程,《古代汉语》慕课课程1门。 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
|
课程名称 |
课程功能 |
教学方式 |
基地课时/ 总课时 |
备注 |
通识教育课程群(校级公共课)共12门46学分,以吉首大学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准 |
学科基础课程群(9门) |
文化素养课程(5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作品精读、中西方文化概论、基础写作 |
基础 |
讲授式 讨论式 |
0/216 |
原来的“三文学”精读整合成“中外文学作品精读”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慕课课程:古代汉语 空间教学课程:中西方文化概论 |
传播基础理论课程(4门):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
基础 |
讲授式 讨论式 |
0/216 |
新增两门:广告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空间教学课程:传播学概论 |
专业核心课程群(14门) |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
基础 |
讲授式 讨论式 |
0/36 |
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进行教学,讨论课时不少于50% 空间教学课程: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
马列新闻经典论著选读 |
基础 |
讲授式 讨论式 |
0/36 |
讨论课时不少于50% 空间教学课程:马列新闻经典论著选读 |
中西新闻传播史 |
基础 |
讲授式 讨论式 |
0/36 |
整合原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及西方新闻传播史两门课 空间教学课程:中西新闻传播史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
传播心理学 |
基础 策划能力 |
讲授式 讨论式 |
0/36 |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空间教学课程:传播心理学 |
新闻采访 |
采访能力 |
参与式 项目化 |
18/36 |
整合和改造原来的电视新闻采写、报纸新闻写作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闻写作 |
写作能力 |
讲授式 项目化 |
18/36 |
整合和改造原来的报纸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剧本写作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闻编辑 |
编辑能力 |
讲授式 参与式 |
18/36 |
由原来的报纸新闻编辑改造为报纸新闻编辑和网络新闻编辑两方面的内容教学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闻评论 |
评论能力 |
讲授式 讨论式 |
18/36 |
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闻摄影 |
摄制能力 |
参与式 项目化 |
18/36 |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闻摄像 |
摄制能力 |
参与式 项目化 |
36/72 |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影视制作 |
摄制能力 |
参与式 项目化 |
36/72 |
整合原来的影视制作技术和影视编辑两门课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播音与主持 |
播主能力 |
讲授式 项目化 |
18/36 |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媒介创意与策划 |
策划能力 |
讲授式 讨论式 |
18/36 |
新增课程。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
运营能力 |
讲授式 项目化 |
18/36 |
由原来的“媒介经营与管理”改造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能力拓展课程群(8门) |
创新思维训练 |
策划能力 |
讲授式 讨论式 |
18/36 |
新增课程。讨论课时不少于5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网络舆情分析 |
评论能力 |
讲授式 讨论式 |
12/36 |
新增课程。讨论课时不少于20% 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网络传播基础技术 |
运营能力 |
参与式 项目化 |
12/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设计 |
策划能力 |
项目化 |
12/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影视专题与栏目 |
运营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影视节目包装(3D、AE) |
摄制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轨道摇臂航拍技术 |
摄制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融合新闻报导实务 |
综合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专业特色课程群(8门) |
区域调查与统计分析 |
策划能力 |
讲授式 参与式 |
0/18 |
新增课程 |
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分析 |
运营能力 |
讨论式 项目化 |
0/18 |
新增课程 |
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
运营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民族文化传播 |
策划能力 |
项目化 |
0/36 |
新增课程 |
纪录片创作 |
综合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微电影创作 |
综合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广告策划创意 |
策划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网页设计 |
综合能力 |
项目化 |
18/36 |
新增课程。与实习基地合作完成教学 |
合 计 |
432/1548 |
(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围绕4个课程群建设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 1、建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建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学习培养机制,依托国内外的进修访学和学术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成员带薪访学、基地挂职锻炼等,及时了解新闻传播学学术前沿、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动态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以便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指导、引领作用,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职称与高技能相结合的、“学”“术”兼备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建立常态化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校外培训,40岁以下教师的必须赴校外媒体或高校挂职锻炼、课程进修半年以上;所有教师在晋升下一轮职称之前,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校外进修或媒体挂职锻炼。每年组织3-5名专任教师与周边地区和省内外新闻媒体开展交流合作,支持教师在媒体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聘请新闻传媒行业的业务骨干成为兼职教师。把具有高级职称且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实践教学人员人数比例提高到70%以上。 3、建立行业兼职教师进修培训机制 加强行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借助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对口支援学校和其他校校合作项目,支持校外基地优秀青年教师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鼓励和支持基地优秀教师赴国内著名新闻学院进行课程进修和学习交流,提高基地教师理论修养和教学规范意识以及教学能力。 4、构建规范化的教学研讨机制 每3个月举办1次教学改革沙龙,围绕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学术研究、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引导教师们形成关注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月举行一次集中听课评课活动,督促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打破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构建多元化、信息化、课外引导式教学方式。 1、探索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化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总课时由原来的42提高至200课时。实践教学课程推行参与式、项目化教学方法,总课时由原来的36提高至120课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究、集体讨论、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项目研究中去,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创新研究项目,自主承担项目,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分批组织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空间教学、在线视频、慕课教学等7门课程现代信息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完善课外教学引导方式 实现“学校+基地”双导师制,学生进校后通过双向选择,在学院和基地选取导师各1名,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理论课程学习、课题项目申报、课题项目研究以及校内专业实践活动,基地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规划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指导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手段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学生潜能。 全面推行假期学习实践制度。根据学习兴趣和就业规划,每位学生都在导师指导下制定1-3年级寒暑假学习任务书,在老师的指导下,主持完成1项课题研究,或参与1项专业创作和课外实践工作。 (五)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立足于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在建立机构、构建模式、创建平台和建立机制等四个方面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 依托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和武陵山片区新媒体联盟等办学资源,在产学融合基础上,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教育联盟,由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副院长、企业负责人任副主任,共同负责协同育人统筹管理、管理制度和规划制定工作。 整合学校现有的腾讯·大湘西新媒体研究院、武陵山影像传播研发中心、武陵山发展研究院、现代传媒实验中心等平台资源,建立吉首大学现代传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下设新媒体传播研究所、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室、现代传媒产业创新创业园等机构,为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行业联盟企业提供内容生产、技术支持、调查咨询、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
2、构建互利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1)强化“三共享”的协同育人基础:学校和行业双方利用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开展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的合作模式。①人员共享:学校与联盟企业互派工作人员参与和支持对方工作;②设备共享:学校依托联盟企业设备开展实践教学,联盟企业人员可进入学校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完成相关工作;③技术共享:学校和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都相互开放,可以共同使用。(2)建立“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在“三共享”的基础上推动“四融合”,强化协作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融合是指学生与学员融合、教师与导师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融合,通过利益共融提高协同水平。(3)落实“五联合”的协同育人任务:学校和联盟企业双方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完成教案教材编写、联合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建立全程协同培养机制。 3、建立互通共融的协同育人平台 依据“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平台共建、价值共融”原则搭建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涵盖四大部分:(1)建立新闻传播类人才信息资源库。学校把毕业生信息录入人才信息资源系统,各联盟企业随时可以进入系统查找人力资源信息,可供其联系和调配使用,使其可以借助资源信息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发展。(2)建立新闻教育联盟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教育联盟内部使用的在线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涵盖教学信息发布系统、空间教学系统、课程考核系统和成绩录入系统,校企双方可通过该平台发布教学信息、开展空间教学、完成在线考核和成绩录入等工作,为协同育人提供便利条件。(3)建立吉首大学现代传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网站。联盟企业可通过此平台查询产学横向合作信息,为联盟企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需要。(4)建立新闻教育联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学校和企业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行业动态、人员招聘、项目协作等方面信息,以便学校与企业以及联盟企业内部开展交流合作,强化联盟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行业协作等领域的协作。 4、建立协同育人常规管理机制 (1)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新闻教育联盟每两年制定一次协同育人工作规划,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责任,做好资源调配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安排有章可循。(2)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联盟合作框架下,双方组织好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确保各年度教学工作有组织、有计划进行。(3)共同组织教学考核:学校和联盟企业按照统一的教学管理办法对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和年度考核,依据统一的考核标准发放劳动酬金。(4)共同制定绩效薪酬管理办法:本着共享共建、互利互惠、按劳取酬、共同进步的原则,制定专业、基地教师协同育人的绩效薪酬评定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定时发放绩效薪酬。(5)共同制定奖惩办法:建立协同育人优秀组织和个人评选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对在协同育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围绕新闻采访、写作等13大专业技能,完善“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为核心内容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基础、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把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从目前的30%提高到40%左右,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实践能力体系 结合办学要求,立足新闻学专业13大专业技能,构建实践能力体系,借助课程、三类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及培养体系
层次 |
能力类型 |
能力构成 |
支撑课程 |
教学平台 |
基 本 层 次 |
采访 |
新闻发现力、观察力、直面采访、现场采访素养 |
新闻采访 |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
写作 |
写作思维能力、素材加工、文字表达能力 |
新闻写作 |
编辑 |
报道组织、稿件修改、版面设计、图片处理 |
新闻编辑 |
评论 |
立场把控能力、深度分析能力、逻辑论证能力 |
新闻评论 |
摄制 |
视觉语言能力、后期制作能力 |
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影视制作 |
播主 |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应变能力、话题主持能力 |
播音与主持 |
策划 |
市场调研能力、媒介定位能力、品牌推广能力 |
媒介创意与策划 |
运营 |
用户分析、产品定位、市场营销 |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
提 高 层 次 |
创新思维 |
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
创新思维训练 |
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
视觉传达 |
专题栏目编创、视觉设计软件应用、特殊影视器材使用 |
影视专题与栏目、影视节目包装(3D、AE技术)、轨道摇臂航拍技术 |
互联网运用 |
舆情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新媒体交互运用、产品设计及媒介融合 |
网络舆情分析、网络传播基础技术、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设计、融合新闻报导实务 |
创 新 层 次 |
创业孵化 |
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
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分析、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
实验创新闻学平台 |
专业竞赛 |
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微电影盛典、“中国策”大赛、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纪录片大赛等赛事参与 |
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广告策划创意、网页设计 |
民族文化产业促进 |
区域文化资源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区域调查与统计分析、民族文化传播 |
2、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层次体系 为适应数字时代媒介生态变化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完善“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分层化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为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创新层次三个层次,依托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逐步递进,“三性”实验比例达95%左右,设计创新性实验达70%。 基本层次以采访、写作、编辑、摄制等基础能力为主,在基础性实验教学平台完成。提高层次以视觉传达、图像处理、特殊影视器材使用、播音主持等能力为主,在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完成。创新层次以影视、广告创意与策划为主,在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完成。 鼓励师生以实践创新平台为技术支撑,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实践创新项目为引导,以武陵山片区地方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为选题,进行个性化、设计性、创新性实践与科学研究。 (2)平台化 为满足分层实验教学的需要,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创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大实验教学平台。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非线性编辑室、演播室等实验室为基础,完成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任务。 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利用校内外实践电视台、实践广播台、实践新闻网站、大学生通讯社等高仿真平台,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 实践创新教学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基础,整合校内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与湖南红网网络传播有公司、佛山市广告协会、中南传媒出版集团、潇湘晨报、湘西网等传媒机构签订协同育人协议,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参与传媒实务、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在培养其实战能力的同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成果社会转化,为学生全面参与传媒节目制作、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有效机制。
(3)开放化 为培养实用型创新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实验室将仪器设备、教学软件等面向新闻专业学生、全校各专业学生、武陵地区高校学生及社会开放,即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课程向新闻专业学生全面开放;通过在全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向各专业学生开放;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向武陵地区高校学生开放;秉着资源共享,向校内外教师、合作基地、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人员开放;通过项目合作,面向媒体、旅游及文化传播机构开放,共同创作节目或作品。 3、改革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为更好地开展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实践教学,夯实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改革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基本层次能力,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参照,以采访、写作、编辑、摄制等基础能力为指向,以各实验室为平台,考察学生完成的数量与质量。 提高层次以视觉传达、图像处理、特殊影视器材使用、播音主持等能力为主,以技能操作考核为主。 创新层次以影视、广告创意与策划为主,借助创业孵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微电影盛典等专业竞赛、民族文化产业促进等参与性成果考核。 (七)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为落实专业改革任务,实现专业改革目标,遵循“有利于及时有效落实改革任务、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原则,从招生与学籍管理、课程考试考核、学生能力评价、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成果奖励等方面,改进教学管理制度。 1、加强招生与学籍制度改革 (1)探索多层级招生培养制度。为提升生源质量,实施新闻传播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联合广告学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施“大类招生”,根据双向选择实施“分类培养”,确保教学资源精准使用。建立“二度招生”机制,每年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一次招生,鼓励具有新闻传播职业理想和相关素养的学生转入新闻专业学习,吸收优质生源进行培养。 (2)构建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灵活学分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修读在线开放课程、参与社会实践、获取学科专业竞赛奖项、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折算成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分。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建立学分认定制度,突出全面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效果。 2、推进考试考核制度改革 在整体上变革原有的“考教合一”的方式,构建“考教分离”和“分类考核”制度。 (1)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考试类型。理论类课程保持原有的闭卷考试方法进行课程考核,系统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及其理解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中《新闻采访》、《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新闻编辑》、《影视制作》、《媒介创意与策划》、《播音与主持》等7门课采取非标准答案考试。所有实务类课程采用理论加操作方式考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查。 (2)增加课程免考成绩认定制度。探索“以奖代考”制度,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在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或者在其他实践活动中取得重要成果者,给予学分奖励,与成果对应的专业课程可以免考。 (3)毕业论文改革。将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设计统筹,增加毕业设计的分量。鼓励学生利用基地完成的合作项目、成果研发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进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3、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制度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和企业为主体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把教师的教学规范与其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教师授课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备课、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作业批改、考试试卷出题与评卷、成绩网传等整个教学流程中,强化教学规范;(2)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实行“以学生为主、以同行为辅”的“双测评制”,教学质量评价高低直接与职称评定的推荐、课时津贴挂钩;(3)健全同行评价制度,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与4次集中听评课活动,其评价等级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考评体系。 4、成果奖励制度 鼓励所有教师参与专业综合改革工作,大力支持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出台专门的成果奖励办法,对在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对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学生给予奖励。 (八)推进教育国际化 立足于传媒技术发展国际化、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和民族文化传播国际化等时代现实,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以此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跟上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满足学生国际交流需要、提升地区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 1、学习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 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转型问题,每年选派2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赴世界及国内知名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学习考察,每年派遣2名左右教师参加国际性的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了解国外新闻传播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引进和学习先进的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确保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和示范性。 2、培养和提高师生国际交流能力 每年选派2名左右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访问交流,了解国外行业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性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及其他相关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师生参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媒企业,鼓励并组织师生参与合作企业举办的重大国际传播活动,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为学生赴国外高校深造和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3、引进和使用国外优质课程资源 通过教师国际交流渠道,广泛搜集国外新闻院系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信息,购买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名家的授课视频资料或通过合作开发手段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同时还开展国外新闻传播类的优质教材引进工作,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