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必要性1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期基础2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4
四、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4
五、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5
六、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8
七、深化校企合作的工作进程10
八、深化校企合作的保障条件和措施11
九、深化校企合作预期成效12
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向,而深化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加强实验室、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教育部、中宣部2013年6月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文件按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未来五年500个记者进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教,500个高校教师到媒体兼职;改革招生、培养、课程和学制模式”。2016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开展普通高校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试点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6〕247号),对深化我省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和《关于公布湖南省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要求,本专业制定了如下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深化校企合作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高等教育应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校企合作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和保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高等院校可以利用企业优势,积极推动学校与行业对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举措。
(二)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抓好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的自主性、灵活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更先进、更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走上科学、高效、优质的内涵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服务行业和社会的技能,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始终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根本上加大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在教学内容上实施企业导向、实践驱动的过程系统化重构,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专业实践和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期基础
自2001年专业创办以来,新闻学专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长达15年的探索,与省内外10余家新闻媒体和传媒机构展开了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到2016年6月,新闻学专业已经建立了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红网网络新闻传播有限公司)、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广东省佛山市广告协会)和湖南教育电视台、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星辰在线等14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为深化校企合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具体情况如下:
共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联合联合印发《关于实施2013学年度湖南省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3〕497号)文件精神,新闻学专业与湖南红网、团结报社、湘西电视台、湘西网等省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人才互聘工作。其中,湖南红网新闻网络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斌受聘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新闻学专业吴象枢、林铁、彭广林分别在团结报社、湘西电视台和湘西网挂职担任副总编辑等职务。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教师积极参与媒体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到目前为止,新闻学专业已经拥有一支20多名由媒体业务骨干组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广泛参与了新闻学专业的《网络新闻学》、《报纸编辑实务》、《电视编辑》等课程教学工作和学生见习、实习等实践指导工作。
联合编写了一批实验实训教材
历经新闻学专业教师与新闻媒体骨干人员的共同能力,先后联合出版了《电视后期编辑艺术》、《新闻编辑学新论》、《报纸电子编辑实务》、《新闻网页制作与设计》、《网络新闻评论》、《网络电子编辑实验》、《政务网站基础知识》等教材共计10余部,还有《网络舆情分析理论与实务》、《网络新闻采访学》、《网络新闻评论学》、《新媒体概论》等5部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共同完成了实训项目整体设计
通过专业教师和媒体业务骨干们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适合于互联网语境下新闻传播与媒体策划实践能力培养和项目实战的项目库和案例库。目前已经围绕《视频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网络广告设计》、《网络新闻摄影》、《计算机网络》等18门实习实训课程开设了共149个实习实训项目,学生网络新闻制作技术、网络视频以及网络传播其他相关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共同建设了实验实训平台
新闻学专业已与校企合作基地建成了包括网络新闻编辑室、网络视频制作室、多功能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平面设计制作室等7个实验室,还拥有网络新闻采编平台、舆情分析检测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网络直播节目制作中心、微电影创意与制作中心、新媒体整合营销模拟实训室等特色功能区等,各类仪器设备价值1800万元。还拥有多媒体教室和会议室共7间,能同时容纳50人开展实训,年实训量在1万人天以上。
共同获得了实践教学成果
自2002年以来,现有的1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累积超过5千多人次。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实习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已经相继成为了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文化传媒公司业务骨干。自2010年以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共选派十余名教师参与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现已参与指导完成毕业论文110多篇,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此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还指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种专业赛事,先后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西部微电影大赛、全国大学生数码影像DV短片大赛、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专业赛事4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多项。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专业认识、课程见习、实验教学、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为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体制、新机制与新模式,不断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着力培养符合新闻传播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
本项目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强化学校和企业对基地的共同领导,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加强基地的建设、改革与管理工作,力争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完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需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力争在学校其他专业以及全省乃至武陵山片区高校同类专业中发挥良好示范引领作用。具体目标如下:
(一)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由专业与协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公司实践教学方案,使方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公司实际,确保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由经验丰富专家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实习实训项目使之设计更为科学;合作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提供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指导;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运行管理规范有序
完善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机构与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创新特色。建立健全教学运行及质量监管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与平台。建立学校和企业分工负责、满足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政策、经费、人员等保障机制。做好网络平台等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到位,安全制度健全、规范,执行严格;安全设施完好、齐全;无安全事故发生。
(三)师资建设效果明显
建成一支由专业负责人、高水平教师、业务骨干组成的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和企业业务骨干到高校兼任教师的制度。制定并落实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指导学生企业学习的政策保障措施。
(四)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切实做好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更新实验和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学习与训练需要。进一步建好基地网络信息与学习平台,完善更新多媒体课件及教学音像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机制和措施,确保学生全面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生活环境,感受企业先进文化的熏陶。
五、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培养具有“实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重应用”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具有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的文科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发展专业、创建品牌和彰显特色的关键所在。结合校企各自的师资优势,采取多项措施,构建一支行业经验丰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涵盖从业领域宽广的指导教师队伍。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创新用人机制,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学”“术”结合的“三结合”实践教学队伍。
1、打造“631”型教学团队
按照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学”“术”结合原则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组建“631”型实践教学团队,即教学队伍中校内专职教师占总数的60%,合作媒体和传媒机构业务骨干占30%,另外聘请国内外传媒领军人物来基地讲学或任教,占师资队伍人数的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2、实施人才共享工程
按照“加强校企合作、引聘技术专家、培养教师骨干”的原则,通过“内部培养、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构建基地教师交流双向机制,学校选派10名以上教师去媒体学习锻炼,基地分批次地派遣10名左右业务骨干参与学校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基地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加强兼职教师和基地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严格骨干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指导教师团队,实现实践教学课堂与传媒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管理制度建设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一是青年教师上讲台实行“导师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传帮带,采取先观摩、跟流程,然后进行试讲、评估再推向学生;二是企业教师授课资格审核,要求企业选派经验丰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承担相应课程教学工作;三是教学流程管理与教师评优挂钩,强化教师每项教学基础工作的到位与规范,教学质量高低直接与职称评定的推荐、绩效津贴挂钩。
2、创新教学过程管理
将过程管理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与企业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在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主要质量控制环节,制定各个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的质量标准。同时制定配套的操作性文件,对每一个质量控制环节,每一次质量检查,按照规定记录检查结果,通过比较和反馈,达到质量改进的目的,使教学质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3、完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搭建校企合作精细化管理平台。完善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估;建立专业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沟通协调、分析评价、指导激励、信息反馈、参谋咨询等。
建立和完善校企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可靠完善的制定保障机制,以及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等。
(三)教学平台建设
建设好一个全媒体新闻采编综合实验系统,改造和升级现有的网络新闻在线编辑、非线性编辑系统等6个专业实验室平台,打造湖南省内一流的全媒体新闻采编实践教学平台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实验平台。借助学校数据库资源,为基地开通中国知网、读秀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图书资源,为基地教师教学和研究提供较好的图书资料教学平台。
(四)教学资源建设
1、打造核心课程群。打造“网络新闻传播实务”和“新媒体产品设计”等2个核心课程群,重点建设10门左右核心课程。
2、推进特色教材建设。组织教师及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建立实践教材编写小组,并聘请有关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成立指导委员会,编写《网络舆情分析》、《新闻网站运营与管理》、《网络新闻采访》等一套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教材。
3、增开一批实训项目。在现已开设的实习实训课程和实习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围绕网络新闻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新媒体营销等主要科目再增开60个左右的实习实训项目。
4、引进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分步骤引入新媒体产品设计和网络文化传播等课程资源。
5、建设专业教育资源库。在《网络新闻采访》、《新媒体概论》、《网络新闻学》等3门课程教学课件建设基础上完成《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视频制作》、《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营销》等十门课程的教学课件建设。另外,建成新闻传播案例库,将核心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成交互式“传播类专业学习与实践”网络学习平台,对高校学生开放。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重点建构涵盖课堂演练、课程实验、项目实训、综合实战的四维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程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主要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而设计;项目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对一种媒介运营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增强信心,适合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周期为1-5周,指导教师主要由媒体业务骨干担任;综合实战是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做项目实战,周期为16周左右,在媒体部门主任指导下,学生在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栏目策划、网页设计等全过程得到知识与能力训练,增加项目经验。
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创新创业能力出发,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强化学生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基础技能是职业岗位群所共有的通用技能,以及岗位群内岗位转换所需技能;职业基本素质包括独立计划、组织实施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协调、交往能力;职业专业技能是职业岗位专用技能和相应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使专用技能达到精练程度以及能熟练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职业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科学性、仿真性和体系化,与行业需求真正实现对接。
六、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立足于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在建立机构、构建模式、创建平台和建立机制等四个方面深化校企合作。
(一)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教育联盟
依托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和武陵山片区新媒体联盟等办学资源,在产学融合基础上,建立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教育联盟,由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副院长、企业负责人任副主任,共同负责协同育人统筹管理、管理制度和规划制定工作。
整合学校现有的腾讯·大湘西新媒体研究院、武陵山影像传播研发中心、武陵山发展研究院、现代传媒实验中心等平台资源,建立吉首大学现代传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下设新媒体传播研究所、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室、现代传媒产业创新创业园等机构,为四省市边区新闻传播行业联盟企业提供内容生产、技术支持、调查咨询、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
(二)构建互利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1)强化“三共享”的协同育人基础:学校和行业双方利用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开展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的合作模式。①人员共享:学校与联盟企业互派工作人员参与和支持对方工作;②设备共享:学校依托联盟企业设备开展实践教学,联盟企业人员可进入学校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完成相关工作;③技术共享:学校和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都相互开放,可以共同使用。(2)建立“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在“三共享”的基础上推动“四融合”,强化协作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融合是指学生与学员融合、教师与导师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融合,通过利益共融提高协同水平。(3)落实“五联合”的协同育人任务:学校和联盟企业双方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完成教案教材编写、联合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建立全程协同培养机制。
(三)建立互通共融的协同育人平台
依据“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平台共建、价值共融”原则搭建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涵盖四大部分:(1)建立新闻传播类人才信息资源库。学校把毕业生信息录入人才信息资源系统,各联盟企业随时可以进入系统查找人力资源信息,可供其联系和调配使用,使其可以借助资源信息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发展。(2)建立新闻教育联盟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教育联盟内部使用的在线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涵盖教学信息发布系统、空间教学系统、课程考核系统和成绩录入系统,校企双方可通过该平台发布教学信息、开展空间教学、完成在线考核和成绩录入等工作,为协同育人提供便利条件。(3)建立吉首大学现代传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网站。联盟企业可通过此平台查询产学横向合作信息,为联盟企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需要。(4)建立新闻教育联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学校和企业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行业动态、人员招聘、项目协作等方面信息,以便学校与企业以及联盟企业内部开展交流合作,强化联盟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行业协作等领域的协作。
(四)建立协同育人常规管理机制
(1)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新闻教育联盟每两年制定一次协同育人工作规划,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责任,做好资源调配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安排有章可循。(2)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联盟合作框架下,双方组织好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确保各年度教学工作有组织、有计划进行。(3)共同组织教学考核:学校和联盟企业按照统一的教学管理办法对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和年度考核,依据统一的考核标准发放劳动酬金。(4)共同制定绩效薪酬管理办法:本着共享共建、互利互惠、按劳取酬、共同进步的原则,制定专业、基地教师协同育人的绩效薪酬评定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定时发放绩效薪酬。(5)共同制定奖惩办法:建立协同育人优秀组织和个人评选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对在协同育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七、深化校企合作的工作进程
校企合作主要采用统筹规划、分类进行、分期实施的方法,分三年完成。
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
主要完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基地软硬件设施。主要工作包括:组建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新闻教育联盟;制定和修订《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做好校企合作基地教学条件建设规划;与新闻媒体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联合完成2016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联合制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
落实阶段(2017年1月——2018年12月)
围绕建设内容全面开展建设工作,对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及管理、教学效果的反馈及分析。主要工作包括:共同开发网络新闻传播类新兴课程;共同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共同加强实验室建设;共同完成产学研项目;共同组织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优化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共同完成系列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
全面总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经验与不足,宣传和推广校企合作经验,并做好后续建设工作规划和方案。
八、深化校企合作的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指导委员会主任,教务处长、学院院长和各协同企业负责人任副主任。工作委员会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学院教学副院长和新闻学专业主任担任副组长,专业全体教师担任工作委员会委员,集中整个专业力量开展工作。建成立体化的管理组织机构,为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制定《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吉首大学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管理办法》、《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日志》、《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优办法》、《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指导教师劳酬核算与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各岗位职责及其考核办法,定期考核,确保基地正常、有序、高效运转。并调整学校的人才政策、人事政策、科研和成果转化政策,使之有利于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展。
(三)政策保障
建立有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修订《吉首大学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将教师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企业挂职等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聘任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必要的激励。加大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并按需求设置若干专项奖励资金,对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对聘请为企业导师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给予一定的待遇。
根据教职工参与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分级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基地的教学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教师领取不低于校内同等教学活动的教学津贴。对在基地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先选优等活动中,将予以优先考虑。
(四)经费保障
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学校和公司将以自筹资金为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基地建设。项目规划总经费200万元,其中:政府拨款50万,学校配套经费50万元,学生实践教学经费60万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筹集40万元,给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够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九、深化校企合作预期成效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新闻学专业校企合作争取在3年之内取得如下成果:
(一)创建一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与基地、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专业、实践和职业三种能力培养为核心,建构 “学校+实验室+基地+社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建成一支优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人才交流合作,建成一支50人左右的业务水平高、理论水平充足、实践成果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力争“双师型”教师占基地教师总人数的90%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占60%以上。
(三)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实践教学平台
打造一个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自主创造一个全媒体新闻采编综合实践教学系统,建成网络新闻在线编辑、非线性编辑系统、网络营销、新媒体产品制作、数字媒体传播、数字图像处理等6个以上设备先进、资源充足的现代新闻传播实验室。
(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
编写《网络新闻学》、《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网络舆情分析》等一套特色专业教材,重点围绕网络新闻、传媒策划、新媒体产品设计、视觉传播等主要科目增设60个左右的实训项目。
(五)获得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成果
继续强化实践教学和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继续推行“以赛促学“的理念,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争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8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