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诗歌教学-《春望》《过零丁洋》教学全景再现

2018年09月27日 20:34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四中学吴宇坤 点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名句的探究,学会鉴赏古诗的几种方法,并体会诗中的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在这个诗的王国里,诗人们的喜怒哀乐、痛苦挣扎、憧憬希望、理想追求、爱国情思等等复杂的情感浸润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似乎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鲜活的血脉,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春望》和《过零丁洋》。

二、进入第一环节:诵读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后齐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2.师生配合朗读。要求:读的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3.出示背景材料后学生诵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情感变化。

《春望》背景材料: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人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学生配乐诵读《春望》。

《过零丁洋》背景材料: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写出此诗以明志节。学生配乐诵读《过零丁洋》。

三、进入第二环节:品析

1.请你品析《春望》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请按以下句式来赏析:

我喜欢第联,因为它美在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可将归纳总结为:从语言的角度和写作技法的角度品析这两首诗。

(2)语言运用:炼字,修辞,音韵(板书)

示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司马光分析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

(3)写作技法:移情于物、情景交融、主客统一。(板书)

示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移情于物,将花鸟拟人,由于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以含情之眼观物,物亦有情,借物之情传人之情,使抒情更为曲折深沉,被前人评为“加一倍写法”。

2.用以上方法品析以下几句杜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总结妙处:叠字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修辞上,对仗十分工整,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总结妙处:借景抒情、移情于物、主客融合。

3.利用老师教授的古诗品析的方法,同桌讨论品析《过零丁洋》。

4.寻找出两首诗表达方式的相似点:按照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背诵这两首诗。

四、进入第三环节:悟情

1.教师结合刚才的背诵提问: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何不同点?

明确:杜诗忧国思家;文诗以死明志,舍生取义。

2.在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都是在国家动荡、生死存亡时体现出的爱国情怀。

3.以诗悟情:师生配乐朗诵一首当代诗人王怀让老师的名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朗诵中学生自己体会浓浓的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王怀让

老师: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学生: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老师: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学生: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老师: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学生:我是中国人——

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

雷电轰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

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

老师: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学生: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巨大的手臂,

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洲倾听东方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老师: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老师学生合:我就是飞天,

飞天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在这个诗的王国里,诗人们的喜怒哀乐,痛苦挣扎,憧憬希望、理想追求、爱国情思等等复杂的情感浸润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似乎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鲜活的血脉,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春望》和《过零丁洋》。(教师书写板书)

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学习最主要的一个点是朗诵,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老师板书诗歌题目和作者)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请大家看幻灯片在第一遍朗读时的要求(投影:1.学生自由朗读、齐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请大家按照老师的要求来齐声朗读。(学生齐声朗读《春望》)

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点评一下你们读得怎么样?

生:有些不整齐,还有停顿节拍没有把握好。

师:能看出来自己的问题非常重要。希望这一遍大家朗读的时候读得整齐连贯一些。

(学生齐读《过零丁洋》)

师:这一遍比《春望》读得整齐连贯。

师:我们第一种类型的朗读要求是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那么我们第二种类型的朗读是师生配合朗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老师请一位同学和我配合朗读。老师读首联和颈联,你读颔联和尾联。(师生有感情配合朗读)

师:这位男同学朗读得非常好,和老师进行了一场原生态的演出,谢谢!

师:刚才老师和一位男生进行了师生配合朗读,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女生和老师进行配合朗读。这次你读首联和颈联,老师读颔联和尾联。(师生配合朗读)

师:这位女生克服了自己胆怯的心理,一句比一句读得好,祝贺你!老师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勇敢地展示自我。这次师生朗读老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朗读节奏处理得不太理想。那么这一首五言律诗、一首七言律诗,老师现在出示了两种律诗常见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请大家阅读(投影:五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师:现在请大家在课文中运用老师出示的节奏划分方法,将两首古诗的朗读节奏划分出来。(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回答自己划分的《春望》的朗读节奏。

生:二三式为主。(请学生按照划分好的节奏朗读《春望》)

师:那七言律诗呢?

生:四三式

师:老师认为从节奏和意义上划分,首联和颔联为二二三式更好: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正确的朗读节奏,再将这两首诗朗读一遍。(学生齐声朗读)

师:朗读节奏的问题我们已经当堂解决丁,但是老师认为你们还没有达到朗读最好的境界。(投影:3、诵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情感变化)在这次诵读之前,老师出示一下这两首诗歌的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投影:《春望》背景材料。此处略,见前文)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注意读出抑扬顿挫和情感变化。(学生配乐朗读《春望》)

师:我们再来看看《过零丁洋》的背景。(投影:《过零丁洋》背景材料。此处略,见前文)“以死明志”,可以说这首诗歌是文天祥生命最后的绝唱,老师希望我们的同学也昂首挺胸,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过零丁洋》,老师带领学生将最后两句再次大声朗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好,请你把最后两句示范朗读一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的朗读很有气势,节奏也处理得很好,希望学生们多向他学习。

师:我们的朗诵环节就进行到这里,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鉴赏诗歌的第二步,老师设计的环节是品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以《春望》为例,请你品析《春望》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投影:二、品析。1.请你品析《春望》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我喜欢第____联,原因是____)

生:我喜欢颔联,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感伤的时候花也流泪,恨别的时候鸟也惊心,形象地写出了杜甫对国家名存实亡的一种愤慨。

师:那么这种感情都已经寄托在哪里了?

生:花和鸟。

师:花和鸟在我们的生活中本是娱情之物,但是在这首诗中它们却蒙上了什么感情?

生:哀伤之情。

师:那么体现了杜甫的什么感情?

生:今盛昔衰之情。

师:老师发现了你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谢谢你!他所说的修辞手法也是鉴赏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板书:修辞)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将自己悲伤的感情移植到了花和鸟的身上,老师告诉大家这也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移情于物。(板书:移情于物)

生:我喜欢首联。国家虽然灭亡了,但是山河仍然草木茂盛,这表明杜甫在悲痛面前的一丝乐观。

生:我喜欢颈联,因为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而且对仗很工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看出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好,你已经把这首诗的主题之一告诉了我们:在连天的战争中最珍贵的是家人平安的消息,比黄金还要珍贵。

师:刚才有同学说“城春草木深”是因为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代表了一定的希望,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城春草木深”是指草比较长,因为人烟比较稀少,草木长得长,都长成了野草,说明了昔日繁华的长安今天已经破败了。

师:宋代的司马光分析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只有亘古不变的山河矗立在那里;春光明媚的都城,本应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现在却一片荒芜。

生:我鉴赏尾联,表明杜甫十分忧伤,白头发短得连簪子都插不了。

师:为什么如此悲伤?

生:一方面思念家乡亲人,一方面因为对国家的热爱。

师:老师想问大家,这首诗歌在音韵上最对偶的是哪两联?

生:颔联和颈联。(学生齐读颔联颈联)

师:请同学们注意,诗歌鉴赏的美点中应该还有音韵美。(板书:音韵)。老师教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方法:修辞、移情于物、音韵。那么下面老师准备了5句杜甫的诗句,请大家鉴赏。第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借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他属于移情于物。

师:第二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生:表现快乐欣喜的早春之情。

师:第三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借物抒情的手法。

师:以上三句的妙处:借景抒情、移情于物、主客融合。

师:再来看看以下两句,学生齐声朗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你们觉得在朗读这两句时有什么妙处?

生:工整,有音韵美。

生:对仗,琅琅上口。

生:很顺口,读起来更能带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叠音词很突出,给诗歌带来了画面感和动态感。“萧萧”表明落叶飘零;“滚滚”长流不断,画面感和音韵美相当出色。(投影:妙处:叠字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修辞上,对仗十分工整,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师:《春望》鉴赏完后,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小组讨论鉴赏《过零丁洋》。(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们小组鉴赏颈联。它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惶恐滩头和零丁洋这两个险要的地方,借地名抒发了自己的惶恐和孤苦伶仃的情感。

生:我鉴赏颔联。国家破碎犹如风中的飘絮,身世浮沉如同雨中的浮萍。

师: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三个环节:悟情。两首古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对国家破败的一种爱国之情。

师:找得很准确,这也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爱国情怀。那么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文天祥视死如归。

生:杜甫忧国忧民。

师: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所以身处唐代的杜甫和身处南宋的文天祥在国家动荡、生死存亡的关头涌现出的不同的情感,但是他们都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爱国。(投影:杜诗忧国思家;文诗以死明志)

师:爱国古往今来是一个国家永恒的主题。也许在和平年代不用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是爱国情怀也在我们身边处处闪现,时时传递。老师想说:在我来湖南参加比赛的那一天,甘肃定西地区发生了6.6级地震,我们兰州地区震感也很强烈,以致老师的列车晚点了15个小时才到达长沙,一路颠簸终于参加了此次大赛。但让我感动的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一队队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快速奔赴地震灾区抢险救灾,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在和平年代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爱国之情最好的体现。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只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朗诵一首当代诗人王怀让老师的名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以诗悟情。让我们每位同学将一片爱国深情融于这首诗中,老师采用的配乐也是我们兰州本土最著名的舞剧《大梦敦煌》的同名背景音乐。(师生分角色配乐朗读,老师和学生的情感激扬,朗诵非常投入,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朗诵结束后赢得了在场听课老师们的热烈掌声,教师宣布下课)

【教学反思】(含说课稿)

说课稿

2013年7月26日至28日,我有幸作为甘肃省参赛选手参加了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学课堂教学大赛,赛前两天抽签得到的参赛篇目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之《春望》《过零丁洋》。首先,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说地位与作用

《春望》《过零丁洋》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两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这两首诗歌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军俘后第二年(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说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名句的探究,学会鉴赏古诗的几种方法,并体会诗中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地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以诵读带品析、以品析带感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品析来学习这首诗歌并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各种形式的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品析环节运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本节课的教学手段是: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略,见前文)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扼要,要能清晰明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品析方法的总结为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品析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印象深刻。

《春望》、《过零丁洋》

杜甫文天祥

语言运用:炼字、修辞、音韵

写作方法:移情于物、倍景抒情、主客统一

【教学反思】

2013年7月26日,备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瞩目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楚汉名城长沙开幕了。作为甘肃众多语文老师中的一个幸运儿,我作为选手参加了此次盛会。收获颇多,遗憾也多,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得失:

一、教学环节清晰流畅

《春望》和《过零丁洋》这堂课,基本上是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的,一个是诵读,一个是品析,一个是悟情;而且每一个教学板块中都有好几个教学环节。例如:诵读环节由自由朗读斗齐声朗读。师生配合朗读-÷指名朗读斗学生示范朗读等环节构成,每一个朗读环节都有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每个环节都有抓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最初的学生比较自由散漫、毫无感情的朗读到最后学生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朗读,可以说朗读环节推进较好,教学实效明显,达到了训练目的,当天的评课专家褚树荣老师也称赞本课的朗读环节是所有赛课篇目中设计得比较好的。第二个环节是品析环节。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诗,谈谈喜欢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出鉴赏诗歌的切人点:修辞、音韵、炼字、移情于物、情景交融。然后找出几句杜甫的名诗让学生当堂练习,在品析环节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手法。第三环节悟情,找出了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以诗悟情,配乐朗读了课外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浓浓的爱国热情中结束了本课。悟情环节的设计紧扣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主题,让本课在即将结束时达到了情感的高潮,也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热烈掌声。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环节清晰,教学过程较为流畅,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理念是较为新颖、独特的,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每一个环节都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朗读环节中的学生示范朗读、师生配合朗读;品析环节中的学生谈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悟情环节中学生对爱国情怀的感悟,每一个环节中都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朗读水平。比赛虽然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但在经历了上课开始几分钟的紧张与不安之后,我和学生都渐人佳境,走进了这两首诗,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氛围,以致最后环节的朗读,学生的感情是那么充沛,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想,台下老师的掌声也是送给这些可爱的明德中学的孩子们的!

三、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课本挖掘还是不深入,设计问题较为肤浅且贪多,课堂容量较大。对此褚树荣老师也在评课时指出:“品析环节出示了杜甫另外几首诗的诗句(注释:①《水槛遣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③《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为了进一步品析诗句的手法之美呢,还是要评析诗歌的词句之美呢,给多了品析就不够深入、不能做到相对完整了。”细细领会,不无道理。

(二)诗歌诵读环节虽然进行较好,本来在教学设计中也有当堂背诵这个环节,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和赛课时的紧张,这个重要的环节竟然在比赛中遗忘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三)由于是全国比赛,场面之大,听课人数之多,紧张在所难免,所以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了提问太多、碎问碎答、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板书设计较为简单、字迹不工整等问题。课堂上没有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诗、读书的时间不够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快改正。

大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本次湖南之行让我有很多难忘之处:难忘余映潮老师大气沉稳的读报示范课;难忘初中组18位老师奉献的精彩课堂;难忘各位专家醍醐灌顶的谆谆教诲;难忘48小时备受煎熬又豁然开朗的备课经历;难忘七月流火之下热情更高的全国语文同仁的掌声;难忘明德中学孩子们的睿智与才情……最后,借用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先生在大赛闭幕式上的一段话作结:竞赛活动总是短暂的,而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却永无止境。成功是起点,遗憾同样是起点。本届大赛即将走进历史,我相信,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将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一个不可忘却的时点,一段值得铭记的佳话。

让我们铭记成功,也铭记友谊。

让我们珍惜现在,更珍惜未来。

让我们把有限的教学生涯,演奏成无比辉煌的壮丽乐章!

【名师评点】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导练结合,“鱼”“渔”兼得

——评吴宇坤《春望》《过零丁洋》

甘肃省兰化总校省教学能手王沛

【亮点】

作为“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赛课,吴宇坤老师执教的以《春望》《过零丁洋》为教学内容的古诗阅读课,其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教材处理及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及个性三个方面。

一、目标明确、构思清晰是本节课在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上的亮点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两首律诗,分别是唐代杜甫和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首先,执教者没有把两首诗分开孤立地去处理,而是找到了两首诗在体式及主题上的共性,把两首诗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这在教材处理上避免了机械叠加和零碎性。其次,教学目标十分鲜明,这也同时体现了教学任务的明确。整堂课,以理解诗意、体味爱国情怀、接受爱国主义情感洗礼及陶冶性情为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构思,由“导入→诵读→品析→悟情”4个板块构成,总体显得十分简约清晰。再次,“导入”从唐诗宋词对华夏民族的文化浸润谈起,显得大气磅礴!同时,结尾以师生配乐诵读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收束课堂,设计上体现了拓展实践及吟咏诵读中升华的思路,尽管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与教学的两首古诗从时代背景、诗歌体裁、抒发情感相去甚远,但从拓展迁移的角度来看,两首古诗主要从伤时忧国、忠贞守义体现爱国,而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却是以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体现爱国的自豪之情,从拓展而言,可谓名副其实!再者,从内容来说,由古至今,联系了现实,贯通了古今,展示了相同主题思想的文学样式的多样性!尤其以《大梦敦煌》为配乐,旋律优美,十分富有感染力,作为诗歌教学,可以说给学生搭建了抒发爱国之情的平台,达到了陶冶性情、滋养文学素养的教学目的。教学现场的实际效果也比较理想。作为甘肃选手,《大梦敦煌》的音乐元素也展现了甘肃的文化特色,可谓群情激奋,情感达到了高潮。

二、辨症施治、对症下药,极尽“读”之能事,是本节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得力之处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武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首古诗,针对古诗的特点,整堂课以多种方式的“读”为方法和手段,可谓抓住了要害,方法对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正说明了“读”对于古诗理解及写作的重要性。

就课堂设计来看,“导入→诵读→品析→悟情”4个环节有别,但都与“读”有关而一脉相承,“导入”环节从唐诗宋词地位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品质滋养影响的角度切入本课的学习,实际是以唐诗宋词的文化教育意义表明了学习本课内容的必要性,渗透着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然后,教者又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俗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应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即朗读。因此,“导入”环节既导了学习的内容,又导了学习方法,可以说一箭双雕。

其余三个环节都以“诵读”为基础和把手,力求达到“品析”、"悟情”的教学目标。从过程看,以放手学生自由朗读开始,经过齐读、师生“分联”穿插“读”、出示背景材料后的学生配乐诵读等,最后以拓展的配乐师生合作朗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结,整堂课,“读”贯穿始终,各个板块及环节的“读”,指向明确,要求很有梯度,如:

(1)自由读:除了要求“放声”(即张嘴)去读,没有其他要求。从教学意图而言,在课堂初始以自由和宽松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也是在“放声读”的基础上较高一点的要求。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语速及语调。尤其是“整齐、连贯”的要求,从更深层次暗示学生留意自己的发音、停顿、缓急与其他同学的异同,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集体学习中发现“自我主体”的存在。

(3)师生配合朗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这个环节是在教师从“意义”、“节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后所作的要求,要求明显拔高了尺度,因为所谓“读正确”只需识字即可;“读整齐、读连贯”只要大家步调一致即可;但是要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就需要对诗句的大意及诗情有所把握才可达成。在实际朗读中,不光停顿恰当,更重要的是要恰当确定涛句的重音字词,有时加重的同时还需拖长,当然还有语气语调。譬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动词“连”和“抵”需重读,数词“三”和“万”不仅需加重而且需拖长,突出战乱持续时日之长,家信在战乱岁月的无比珍贵,同时还需读出两句之间语意的关系.即“家书抵万金”的原因是“烽火连三月”。再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不仅要注意加重和拖长,还要力求读出每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之修辞关系,即“山河破碎”犹如“风飘絮”,“身世浮沉”犹如“雨打萍”。故本环节的朗读要求是较高的。

(4)阅读背景材料后的诵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情感变化”。这个环节的“读”,要求更高,要达到它,需要情感和主旨的把握。有了诗作背景的了解,就有了对于诗人创作诗歌时情绪的了解。这个环节能“读”出情感变化,其实也就利用“读”的手段生成了对于诗歌的理解。

由于“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加之“读”的同时渗透“读”的训练,在“读”螺旋上升的同时,也逐步抵达了感悟诗情、把握诗歌主旨的目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训练的同时辅之以“读”的指导,如以PPT-4(幻灯片)出示的有关诗句的停顿及节奏的指导,显得十分具体:

五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fH。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综上,“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选择和采用,很见教者设计的匠心。由于紧扣诗歌特点,得力有效,因此,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板块设计、导练结合、培育素养、“鱼渔”兼得是本节课从教者风格和教学效果表现出的优势

这节课就语文教学的理念而言,教材处理采用了“板块式设计”,其优点在于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师对于“教什么”的合理取舍,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即教学过程来看,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导练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认知。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而言,针对教材是古诗词的特点,“读”以一贯之,合理借鉴传统国文教学的有益成分,继承中有创新,借鉴但不拘泥的扬弃理念。众所周知,朗读、诵读是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如古代的私塾教学,就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的那样,诵读,往往因为缺少变化,比较枯燥乏味。相较而言,本课的“读”,因为明确而有具体的要求使之层次多样。并且,在一系列读的活动中,逐渐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因而显得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示范,有与学生的合作及互动,课堂氛围民主开放,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示范性的同时,突出对于学生朗读能力及诗歌阅读能力的训练(如品析环节,以联为单位,以仿句为形式训练品析诗歌的能力),熏染了学生的诗词素养,显示了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较好的课堂亲和能力,如:“品析”环节:

请你品析《春望》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请按以下句式来赏析:我喜欢第联,因为它美在

就教学效果来看,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识记积累诗句、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了解并实践了读诗及品析诗歌的方法(炼字、修辞、移情);提升了朗读及解读古诗的能力;感受了爱国的情愫,即对于“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都有所实现。二是学生情感态度有明显变化。上课伊始,很多同学对老师的提问及指令表现得漫不经心,回答问题的主动意识不够。到课堂中间,这一状况有所转变,主动举手发言的变得多了,到临结束的时候,学生表现出对于诗歌学习的高昂热情,积极探究,争先恐后回答老师提问。最后在与老师的合作、配乐朗读中表现出对于爱国情感的珍视,沉浸在诗情画意的朗读体验之中。

总之,从学生的收获而言,既得到了基础知识的“鱼”,亦有技能方法的“渔”,可以说,“鱼渔”兼得!

【不足】

1.从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来看,两首古诗的解读欠层次,欠具体。主要是欠缺从“字词→诗句→诗联→诗篇”的层次性诱导,诗歌内部的“起承转合”及主旨表达的思路不大清楚。

在设计上,作为“板块式”,板块之间的过渡欠有机联系,稍显生硬。如”品析”到“悟情”的过渡欠自然,有游离教学内容之外之嫌。笔者私自认为,“悟情”环节从深化两首诗理解的思路,顺着“朗读”的主线,教师事先以PPT(幻灯片)的形式准备主题情景画面,让学生带着表情、手势等对《春望》《过零丁洋》进行“表演性朗读”,是不是与教学内容联系更为紧密?或者,“悟情”环节可否与诗作者展开“对话”?或者进行“变角”处理,让学生结合诗作的理解,把诗改写成散文,“以写促读”?

此外,就板块内部而言,“品析”板块第二步——“用以上方法品析以下几句杜诗”,属于拓展,由于还有第二首诗的学习,不如把此环节删去,节省时间匀给第四步;同时,“品析”第四步——“利用老师教授的古诗品析的方法,同桌讨论品析《过零丁洋》显得用时太少,缺乏深入。

2.从课堂讲解来看,“品析”部分的板书:“炼字、修辞、移情于物”,在语法概念及分类标准上稍欠统一。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说,“溅”、“惊”二字用词传神,可视作“炼字”;从诗句修辞而言,以诗人为主体即通感;以“花鸟”为主体即拟物。

3.从课堂实施而言,预设的“积累·背诵·运用”环节因时间原因临时省去,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稍欠。

上一条:诗歌教学-《将进酒》教学全景再现 下一条:诗歌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全景再现执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