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成本核算与近便价值取向
——以新闻学专业为例
李端生 徐晓红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新的发展形势使我国高校把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摆上了战略位置,建立这种基地高校应认真考虑成本核算,以近便基地建设为主要价值取向,适当建设一部分确有必要的非近便实践教学基地。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近便价值;新闻学专业
随着我国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考察与使用要求的日益提高,也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人才选用余地进一步加大,我国各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也在加大。而这类能力的培养,高校主要依靠实践教学途径来实现。显然,实践教学不是一句空话口号,也不是没有物质载体平台的虚化和纯语言化的教学。它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装备条件,方可正常开展。由此,实践教学基地的术语被提出来应是水到渠成,因为这种基地的核心功能就是为高校学生培养动手能力,有效发挥专业技能而服务的。那么,高校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当下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中抓好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加大或保证对基地的物质投入。因此,这些投入应主要针对哪些范围的基地?投入方式是什么?投入多少?如何使投入后产生实际效果?这些问题,高校都应该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予以考虑。本文试从其中的成本核算角度去分析,并建议高校为降低成本投入而取近便价值投入渠道。这样做应该有着多方面积极意义。为着分析的可感可知性,本文试以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为实例。
一、高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应考虑的时代与空间背景
实践教学基地是我国高校这些年来根据办学趋势越来越市场化、学生培养越来越技能化而日渐时兴起来的一个概念。它缘于高校所开办专业对学生培养内涵的一种时代要求,即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必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方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占住脚并能胜任自己工作。如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掌握新闻业务中的采访、摄影(像)、写作、编辑、评论几大业务技能,方能使自己在新闻行当中吃得开。高校文理科应用型专业对学生技能培养尤其如此,一些重知识掌握和理解的专业如哲学、历史、中外文语言文学类专业,也对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时代要求,如观察、调查、思考、表达、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样,高校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看重培养使得高校实践教学地位大大提升,而这类教学又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于是实践教学基地则更多地承担起高校实践教学的重任。所以,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上升为一种战略教育行为。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有自己独特性,不全等于高校的实验(训)室,其布局空间也不限于校内。它更多地和专业内涵挂钩,与人才培养中的技能要求相关联,和专业学生日后走出校门的职业行为趋同。这样,社会上广阔的职业门类场地就与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发生关系,能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服务,如各地、各城市中的大众传媒机构可以为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场地和一定设备,这可大大缓解高校校内这方面基地的不足,又使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找到教学平台。因此,媒体存在与运行的空间就为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准备了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之所。其他专业也可以类推,如公检法部门之于法学类专业,医院之于医学专业,广告公司与企业之于广告学与市场营销专业等,多可以对应起来发生关联。
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该考虑成本核算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如上之言已见一斑,那么该如何建设则又是一个现实和长远的大问题。显然,教学基地建设核心点在于高校人、财、物的规划和投入,再具体一点可以归为人与财两方面的投入,因为“物”在实质上体现于财的投入之后的有形表现,有了财也几近等于具有了物。那么,高校在建设自己实践教学基地时把人与财怎样安排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这是必须思考的一个大项,即投入多少能获取多少?成本付出后可否得到较满意回报?高校必须进行核算。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是一次性小买卖,也不全是将建设成本投向校内,而具有开放性、长久性和规模性,也存在一定风险。否则,学生用之不上,效益显现不明,高校则可能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成本投入前的认真核算对于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是一个前提性要求,那么核算这种建设成本要建立起必要的参考因素,它们可以是基地类型与专业技能的对应度、基地能容纳的学生数、基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培训质量保障、基地设施的有效发挥率、基地管理与运行的人员安排投入等。如新闻学专业如在高校所在城市社区各媒介机构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那么,这些媒介机构总量有多少?各媒介能接纳多少学生?提供多少设备让学生接触并使用?学生实践时间有多久?可安排多少人员指导学生的采、写、编、评等,都是高校应在人财投入上要认真调查与核算的先行问题。只有经过分析、核算基地建设成本,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才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近便价值取向应成为高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要考虑的一大因素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高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空间参考因素,意在本部分中加以专门分析。其实,空间的分布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本投入和使用效率有极大的制约性。只有近便(就近与方便)的基地才能为高校实践教学带来最大效益,节省极大成本。这个道理并不深奥,犹如坐车去近的目的地可省钱省力省时一样,而去远地则各方投入显然要增加。所以,我们以高校新闻学专业为例作一类比分析,一所高校坐落于一个城市社区内,而这个城市社区如拥有一批新闻媒体机构,那么,高校将所在城市内的各新闻机构都发展成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与这些基地的办学合作,那么,无论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入基地平素实践或是专业实习,还是高校请基地业务人员(往往是兼职指导教师)来校作专业授课或经验介绍,高校的时间与经费投入都会尽可能节省,而运行效率则显高显快。起码在交通费用上的投入因为就近而得以降低。反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去外地作专业实践(习)的话,其时间、精力、经费花费肯定会多。其中经费项目就包括了交通工具开支、通信联络开支、住宿开支几大项。而如果是近便基地,学生去所在高校的城市媒体单位实习,那么,他的住宿费就可节省下来,因为可回来住学校宿舍;如果学生骑单车去媒体实习并作新闻采写,其交通费也可大大节省。可见,就近与方便的实践教学基地带给高校学生的好处。
以新闻学专业加以类推,一所高校所在城市社区一般多具有高校所设专业基本对应的实践平台,可为高校建立相应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人与物两大基本条件。这确实有利于高校人、财、物的节省,有利于实践教学的运行与管理,也有利于一旦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更有利于高校与基地一方的频繁往来与项目合作。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校在考虑建设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时,应该把近便价值的取向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四、必要的非近便实践教学基地宜适当考虑
成本核算与近便价值取向是我国高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考虑因素,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因素。因为近便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一旦不能满足高校这方的教学,或这方面教学效果因近便性受到影响时,高校也得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补救,作出一定的舍近求远考虑,这样,该花的代价也得花。如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利用本地媒体资源已不能更好地在某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践能力,他们需要更有影响力的媒体来自我挑战时,高校也不能一味固守本地近便媒体基地数而不作扩张基地范围的有益之举。这实际上提示高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可以近便与远方空间有机考虑,一切以基地功能效益发挥高低为基准。
不过,我们辩证地分析上述情况,不意味着放弃重点论。如果从量上与空间分布角度来说,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多数应是近便类型的,尤其立足于高校所在城市社区。少数确因需要可远距离分布,但得利用出最大效益来,不然,人、财投入不少,而效果不大,实为一种资源浪费。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要求与规格来说,实践教学基地能提供的形式往往差不多,如新闻的采访技巧本地媒体和外地媒体无多大差别,原理几近一致,所不同的是采访对象的有别,所采得的素材与影响有大小价值差异。而学生一旦掌握了新闻采访技能,到哪里都可运用自如。这样,远近不同的基地给学生的专业技能表现似差不多。既如此,高校确应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上以近便为主打,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