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记者 田元伟)12月14日下午,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受邀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砂子坳校区60221教室举行了以“文学语言与艺术符号”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我院院长罗惠缙、教务处副处长刘晗、广告学主任吴象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罗琼以及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全体学生到现场聆听该讲座。讲座由罗惠缙主持。

图为 讲座全景
姚文放从信号与符号、符号与语言、语言与言语、意义与涵义及文学语言的审美形式五个方面展开讲座。他通过列举李白、高适、杜牧等诗人的诗句,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和特色,阐述了自己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具体的言语行为,以个性为最高要求,处于永在创造的流动过程之中,充满着个性的血色和暖意。”在讲座过程中,姚文放不仅引经据典,并且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同文学语言、符号相联系,发掘蕴含在事物中的深刻含义。他表示:“对于久旅归国的人,看到的国旗时的感受一定是不同于平时的,就像北京天安门升旗一样,早就成为了一种对于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的符号。”

图文 姚文放教授演讲
在现场答疑环节,姚文放对于学生提出的“传统语言灵韵在现代社会消逝”这一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他表示网络文学的语言虽说是现代社会的新的语言形式,尚且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我们需要明确,传统语言也经历过类似的发展过程。”
罗惠缙院长作总结发言。他强调“讲座是一个能让同学们进一步接触本专业的学术性知识的好机会,”希望同学们能在一次次讲座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生编辑:朱鑫玉 田元伟 郭家豪
附:主讲人个人简介
姚文放,男,汉族。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艺学博士点负责人,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负责人,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扬州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