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娜日莎
编者按:2017年12月下旬,一年一度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又将开始。现在,离那个拚搏的日子已不到一个月,我们在此特推出一篇人物通讯,给我院参加201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以鼓励。该通讯主人公杨思逸系我院2017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前院学通社社长。一年前她以总分第四,后来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现在该校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攻读“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思逸在母校期间积极从事新闻实践,2015年湖南高校新闻奖评选中其通讯作品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学校、学院“优秀学生记者”。其10余万字的个人新闻作品集《新思逸闻》也于本科毕业前夕印刷出版

杨思逸
大学就像一座象牙塔,我们每个人从同样的门进来,却从不同的门出去。我们从同一条起跑线上飞奔,终点却也是殊途不同归。每年都会有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在这个季节感伤、哭泣、留恋。不知,他们感怀的究竟是这四年白白流去的光阴,还是光阴逝去依然无所作为的自己?但是,在毕业生杨思逸的身上,我看到了这四年光阴的足迹,也看到了一个在年岁中不断成长的姑娘。
在路上:一路行动一路歌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要求特别高的专业,而大一的杨思逸似乎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别人还沉浸在高考解放的愉悦中时,她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新闻求索之路。她说:“我并不认为考上大学就能一劳永逸。相反,我觉得大学才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今年5月我初见杨思逸时,临近大学毕业的她刚从印刷厂回来。《新思逸闻》是她通过大学四年积累而成的新闻作品集。出书的想法,她在大一时便已萌生,所以四年的时光她都在为之努力。这本新闻作品集更像是她四年努力的印证,也是她毕业时最好的“荣誉证书”。她的室友简峥嵘这样评价道:“思逸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一般只要她想做,就一定会去实践,而不是空想。看起来很难的事情,也往往都成功了。”
当我问起杨思逸,众多校园机构和社团中,对她意义重大、最有所成长的地方是哪里时,她没有一丝犹豫,语气坚定地说出了一个名字:学通社。“我在文学院学通社呆了两年,占了我大学的二分之一时光。但是加入院学通社,却是我大学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杨思逸说起初入学通社的那段时光:“一开始我并不是学通社最努力的人,也曾懒惰、倦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努力。”后来她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在学通社内的角色定位,逐渐摸清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于是她开始努力,积极参加采访,努力写稿,虚心改稿。“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认可我,我想在学通社进步,我更加想守护好这个神圣的地方。”有时候稿子写出来,错误出了不少,总是会被学通社里带她的师傅批评,“被骂的次数好像比被表扬的次数多,不过我没有怨言。有时候批评对我来说意味着是一个进步的机会,每次写稿都是一次提高和收获。”她回想起。而她这一扎根,就是两年。
每当别人还在享受周末的惬意时,她早已在晨曦中奔跑;当别人三五成群地去逛街时,她穿插在学校里的各个会议室;当别人进入梦乡时,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寝室开始撰笔写稿。城市慷慨,亮着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她就这样日复一日、不知疲惫地努力着。“我始终相信,你的付出和辛苦,日后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于你。”这是她的信仰。
2014年下半年,杨思逸顺利成为文学院学通社社长。此时的她,又演变成了一个“挑大梁”的角色。学通社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传播组织,没有单独的带队老师。从一个采访任务安排下来开始,她要确保将任务快速传达给学通社的下届学弟学妹,并且在他们完成稿件后进行编辑、校对,逐个打电话,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怎么改、下次怎么避免这样的错误。最后再进行稿件的上传和发布。整个过程她都要亲力亲为,负责到底。
“我有时候压力会非常大”,她顿了顿,说:“因为学院领导会觉得这些稿子写得不好。毕竟我们是学生,水平有限,不可能写得那么完美,因为没有人教我们。我可能会发现一些错误,但是也有一些我发现不到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就会让领导很生气。”
她在承受压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将学通社的水平提高,并且让学弟学妹融入进来,同时避免老一届的成员被边缘化。她也曾被骂哭过,也曾委屈到想止步不前,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坚持。“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她在学通社任职时默念了一年的话。
杨思逸说,她感觉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对学弟学妹“唱黑脸”,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因为觉得这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更有利于他们成长,所以这也导致很多人怕她。但是学弟学妹眼中的杨思逸,却是善良而温暖的。她会在采访任务于晚上才结束时,陪住在老校区的学通社学弟学妹走到北门,将他们送上出租车后再一个人回宿舍。甚至更晚一些的时候,她会陪他们一起搭车到老校区,确保他们的安全。
她的徒弟李艾玲直言:“我觉得我能遇到她很幸运。其实刚来吉大什么都不懂,很多时候都挺迷茫。进了学通社,是她带着我跑采访,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无论是学习、活动还是生活,她都帮了我很多。我从她身上学到的是谦虚、善良、友好和真诚。”
在实践:耳听闻之足践之
即使在校的学习、生活已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寒暑假时杨思逸也不会让自己闲下来。湘西网、湘西生活网、湘阴微生活、爱心公益、暑期三下乡......到处都留下了她努力的身影。
大一的第一个暑假,杨思逸选择在湘西生活网实习。她的主要工作是对美女店主们进行采访。她说她喜欢听她们诉说自己的故事,悲伤的、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她喜欢倾听,也喜欢分享,哪怕与她们这辈子也就一面之缘。这档名为“美女店主”的节目她一直坚持做了下去,做了二十余期。
那个暑假,吉首因为大雨而爆发洪灾,很多的居民楼被淹,校内风雨湖上的玉虹桥也被洪水淹没一大截。在糟糕的天气状况下,工作任务下达时杨思逸还是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也许是骨子里自带的责任感,2016年的夏天,湘西龙山县里耶镇暴发洪水,她再一次奔赴现场。
当她得知里耶发生洪灾时,她立即和湘西网的前辈联系,由于湘西网已经派记者前往了现场,前辈便将她推荐给湘西州公安局宣传科。可因宣传部当时没有接到要去的通知,所以一时间也无法赶往现场。“我当时挺沮丧的,把电话挂了以后,我想我已经努力了,去争取过了,如果最后真的没有得到这个机会那也没有办法。”第二天,宣传科的人联系到杨思逸,说他们要去往现场,问她是否还要去。她没有一丝犹豫,立马回复到:要去!最终她坐上了开往洪灾现场的车。
两天一夜的报道,没有食物,条件艰苦,杨思逸却毅然决然投身其中,以她内心最深处的热血,以她强大的责任心,更是以她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身份,尽其力,做其事。
除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杨思逸还会选择一些能够锻炼自己的地方去实践。她曾为了提升自己的口才而选择在屈臣氏当柜台收银员。“那时候我做的是小时工,没课的时候从下午两点做到晚上十点。按照工作要求,我需要记住产品的信息,以便在顾客结账进行换购工作。也经常会因为各式原因而受到客人的指责与数落。”即便辛苦,这份实践经历带给她更多的还是收获。
“确实学到了很多,也很受用。”她笑着说。
在寻梦:以陪伴以奋斗
考研,是杨思逸大一时便有的目标。而研究生报考新闻学专业,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唯有将目标由湘潭大学改为湖南大学,是一个意外。“我觉得考研还是要冲一把,你的目标决定了你努力的程度。”她说。
备战考研,杨思逸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在那四个月里,她每天都在图书馆中度过。在和她一起奋斗考研的室友段竺辰眼中,杨思逸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人,但心智坚定如杨思逸,备考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负面情绪。幸运的是,除去室友朝夕共处的陪伴,在远方,还有两个人无条件地相信着她、支持着她。一个是她的母亲,另一个是她的男朋友。
早已习惯了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杨思逸,很少会跟母亲诉苦。即使是在考研最苦的期间。母亲在提起杨思逸时,语气中透露出心疼和安慰,“有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她做任何选择我都会支持她。我相信她。”
在母亲感情所不能及的一些区域,有一个人很好地填补了这些空白,那就是杨思逸的男朋友。他说:“其实思逸很努力,很好强。不过她性子比较急,考研的时候经常说怕自己考不上,想要退缩。这时候我就会好好地鼓励她,安慰她。”
考研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杨思逸没有因此而变得自私。她会在备战考研的朋友回家时,给朋友提供自己的复习进度和参考书,以便朋友跟得上复习的进度,不至于落后。
“其实我在做人和做事方面,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李端生老师的影响。”她说,“我以前其实做事很粗糙。在接触到李老师以后,我开始慢慢地像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善良而严谨的人。”
她说李老师是大学期间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李端生老师是我的恩师,也是我最佩服的人。更是我大学四年最不舍、最放不下的一个老师。李端生老师对我有着启蒙之恩。”
她在学业上有困难都会去找李老师,让他指点迷津。而李老师也会尽职尽责地去帮助她。她的毕业论文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改了七遍。“大学里哪有一个老师会为了学生的论文改七遍?”她动容地说道。“李老师岁数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但他还是坚持什么都亲力亲为。每次学生的作业他都一个一个地批改。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那么多份作业。那个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她心中,李老师是一位特别严谨而且重承诺的人。他答应了学生的事就一定会做到。很多时候,杨思逸都看到李老师周末在办公室加班忙碌,甚至有时候周六会单独因为她的一些事情而加班。她的新闻作品集《新思逸闻》从取名到终校也是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型、印刷。“这本书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尤其是在湖南大学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如果没有李老师在我大一时对我的点醒,大二时对我的扶持,大三时对我学业的帮助,大四时对我的言传身教,我不会有今天。”
杨思逸毕业后再回母校也不知是何时,但她目光平静而坚定:“如果日后给我一个回吉大的理由,那我一定是回来看李老师,还有其他帮助过我的老师。”
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杨思逸说她接下来的目标是在研究生期间细致地磨砺自己,待自己准备成熟时再更好地迈向社会。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一颗永远进取的心加以不懈的努力,终将得到生活的馈赠。
学生编辑:朱鑫玉 田元伟 郭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