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洁雯)5月21日晚,我院2016级第四期“我们”主题沙龙在大田湾校区学工办顺利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活着》——从余华到张艺谋,由2016级新闻班邵杰主讲,2016级辅导员张湘华担任主持,我院2014级辅导员鲁明新到场指导,2016级不同专业的部分学生参加。
沙龙伊始,主持人张湘华对“我们”主题沙龙前三期做了简单回顾,并对参与此次沙龙的人员表示欢迎。
接着,邵杰从人物概述、作品概述、人物设定、剧情设置等四个方面,对余华《活着》的原著和张艺谋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和大家交流了他个人的对该作品改编的见解,具体地阐述了余华“以上帝角度进行写作,用一种极端冷峻的态度来创作,对主人公福贵一家毫不留情的悲剧设置”给读者带来的悲剧感受,以及张艺谋作为二次创作者在电影版《活着》中体现出来的理想化色彩,肯定了“皮影戏”这一改编元素在深化该作品主题中所起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电影中过于美好的结局失去了原著悲剧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其失败之处。

图为 沙龙现场交流场景
除此之外,邵杰还向大家介绍了现代改编艺术,向大家推荐《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一书的同时,他还说道:“电影作为小说的视觉化呈现,在剧本长度、画面剪辑、情节删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他还向大家推荐了包括《白鹿原》、《双城记》在内的中外文学作品及其相应的改编电影。
之后,在场同学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表示在电影和原著两者之间更喜欢看电影,广告班徐倩说:“电影和作品其实是相互借鉴,互相推广的。”中师一班唐作桥则提到欧美文学一定要看电影,有能力的可以试着看原版作品,可以更加直接地体会文本。
2014级辅导员鲁明新在交流环节中特别提出了自己的“三不足”以及参与者的“三可敬”,他说“非常佩服我们2016级同学在阅读和观影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思维意识”,并且简述了自己对于此次沙龙内容的三个收获,他还特别指出了这种小讲座形式的学术性讨论交流的价值所在,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最后,2016级辅导员张湘华也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谈到了文学改编成电影的文化现象,分析了自己的关于文学和电影之间、作者和导演之间的差异,并认为,故事性是文学能否改编成电影的重要因素。
在此次“活着——从余华到张艺谋”主题沙龙总结过程中,张湘华表示沙龙交流对主讲人和听众之间是一种双重促进,主讲人的观点得以系统化、条理化,而其他参与者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他还对“我们”的主题沙龙进行了展望,也欢迎各位积极地参与主讲和交流,以期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