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慕华
信息链接:周燕珊,女,201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获专业二等奖学金。2015—2016连续两年获专业一等奖学金。2015年获国家奖学金。2016年获志刚成才奖学金。2014年投入微电影创作,微电影作品《爱的秘方》获第四节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剧情类三等奖;作品《爱,一“纸”相传》获得国家优秀奖,湖南省二等奖;影视类作品《爱的尺码》获得国家优秀奖、湖南省三等奖。2016年作品《价值导向视域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微电影团队创作》获湖南省“十佳作品”。坚持游泳训练15年, 现为国家二级运动员(游泳),获得多枚国家级、省市级奖牌。
编者按:勤奋、拼搏与学术潜力,让人仿佛看到了80年代学生的身影。她是一个撕下程序化的海报,将想法一个个推上台面的完美主义者。坚毅而深邃,活跃而沉稳;她求真,向善,灵魂深处有香气。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相信着“越努力,越幸运。”她实践的轨迹也将成为这句话的例证。
当笔者接看到志刚奖学金学习奖得主周燕珊的个人简历时,就为她在大学里获得的各种荣誉所震惊。短短的三年里,她几乎囊括了学校的各领域的奖项,各级别的荣誉证书,是实至名归的学霸级人物。当时就想:能在短短三年里,变成这样一个优秀而夺目的人,她的大学是怎样度过的呢?她的大学生涯和普通的我有什么区别?她又是凭借什么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眼中的“赢家”?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故事。
大学的一开始,她并不就已经是目标坚定的追梦人,而是在这场青春的成长历程中,她慢慢认准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了勇敢的梦想家。
因为沈从文先生那本享誉中外的《边城》,因为湖南领衔卓越的影视行业,因为年少梦想远方的期盼,她背着行囊来到了吉首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掀起来人生新的篇章。
女承父业,安安稳稳,承欢膝下,现世安稳,大概每个家长都是这样期盼自己的儿女的。当她选择新闻这个专业的时候,在家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父母觉得新闻行业是一个高危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个女孩子更适合安安稳稳的职业安安静静的生活。在细水长流和波澜壮阔之间,她选择了一个看似倔强的探索和坚持——新闻学专业。
初入大学的她,也是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一次新老生交流会,给了她思考的启发。她说,那个时候来给她们做经验分享的就是大二的学姐,她认为,这似乎有些反常,通常只有年级较高的人才会拥有给后辈作演讲的机会,演讲的学姐的讲述的经验让她醍醐灌顶。既然有人实现了快速成长,变得优秀,那么她自己似乎也有这个可能,那就出发去试一试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吧……
图为 周燕珊
成绩:关乎“越努力,越幸运”的积攒
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志刚奖学金“学习奖”后,不少人都对她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就怎样平衡社团、学习和参加各类比赛之间的关系提出过疑问,讨教过方法。
她打趣地说:“按照室友的话,住这么久,她还只是寝室的流动人口,还没成为常住人口。”早出晚归,想一只候鸟。她着重表达了“随时可学习,随处可学习”的观点。
学习,是学生的主旋律。她说:“在课堂上,我永远是我们班离老师最近的那一位。课堂老师的提问,我的表现是属于比较活跃的;课下,我会主动提问,和老师做交流,我记得大一的时候,还会因为李端生老师在我作业上一处只打了一个问号,不明所以,就拿着作业跑去问老师为什么只有一个问号?意思是什么?在课外延伸方面,我喜欢刷新闻、看《南方周末》、看相关新闻案例,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的时候,我的脑海就会自觉搜索。另外,我有背诵的习惯,我裤子的口袋里,经常一边放着纸巾,另一边是写有英语段落的便签,利用早上和其他碎片化的时间背诵,在晚上的时候尽量复述或默写出来。”
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无数汗水的结晶,甚至是孕育泪水才开出的花朵。
她告诉我,大一的时候在两个社团担任了策划部部长,参加了合唱团,在社团里明白了策划方面的知识,在艺术团进行了艺术培养。学习上,大一是专业第二,大二大三是专业第一。学习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是主旋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然,就是故步自封。
她恐惧别人谈论的东西自己完全不理解,为了避免这种恐惧的高频出现,她一直在努力充实自己。在去年12月11号拿到国家奖学金8000元的第二天,她就悉数投入了沪江网校的雅思班培训中。“以后不管是否出国,做什么,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她告诉我,生活要学会平衡,比如周五下午在游泳比赛现场,候场时她在做英语的考研试题,检录时,她在背新闻的名词解释。
学习、社团、比赛、生活,虽然极其忙碌,但是你只有想去做,愿意去做,你总能找到时间去做,也一定可以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安置好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天赋的幸运儿,她在用“越努力,越幸运”一步步走到现在。
自信:关乎“努力胜人一筹”的决心
答辩会上,当被评委问到:“在面对与同班同学一起竞争同一奖项,你的回应是?”她的那句:“我们都凭实力入选,就让实力进行到底,我个人认为,所有能争取的实至名归,我都不会拱手相让。”让笔者记忆深刻。她自信,果敢,执行力强。
她很坦白地叙述了心路历程,“其实,我以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数学考过38分,被老师当着其他二十位老师的面训斥了半个小时,当时真是我十几年人生中感到最羞耻的时刻了,后来冷静想想,不就是数学么,我还征服不了?那一个期末,我考了120分,全年级进步了300多名。因为在大学我得了不少与学习相关的奖项,别人认为我是读书很有天分的一类人。其实并不是,就像有些老师说的一样,我是发挥着运动员的精神在学习上,不断在努力。”
在这条道路上,她很感谢大学导师陈文敏,她说文敏老师踏实苦干,身上有的涵养让她为之着迷,老师身上的文化气息弥漫燕珊整个的小宇宙,给她指导时深入浅出,很接地气,读书、见解十分通透。不仅是学习上,在迷茫的时候,文敏老师也给了她很多帮助,不像是老师,反而更像是个知心姐姐。
对她影响很深的还有她的母亲,她说:“母亲能够把家庭和事业同时兼顾,给我树立了很好的女性形象。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每个人的第一位导师。我大一的时候看了不少杨澜、柴静的书,也关注战地记者闾丘露薇,我觉得她们都是出色、知性的女性。当然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胆识也让我心驰神往。我希望以后在盖棺定论的一刻,别人在评论我的时候,也会说道周燕珊是一位出色的女性。所以,我要努力,再努力,在每一件事情上尽善尽美。”
自信不是先天就有的,那是通过了足够多努力之后自己给予自己的信心和底气。她攻克了数学的困境,在后来的路上,她面对困难、挑战,也用着这份自信和信心一往直前。
她举例道,傅秀政老师教授的新闻摄影课,当时无论是小组作业还是期末成绩,她取得了全班的最高分。后来,傅老师又给2014级新闻班开了这门课,因为拍摄微电影的需要,除了有一次外出见习,那门课从头到尾她都和学弟学妹一起重新学习了一遍,她说无论处于哪个群体,都要植根于这个群体,再努力胜人一筹。
幸运:关乎“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棒”的信念
在我和她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她多次用到了“幸运”这个词。“大学里,想要得到的都通过努力得到了,未曾预想的也很幸运地接触到了。”“这次作品能够获得‘十佳作品’,真的觉得很幸运,很意外,很感谢。”“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一路上有很多人愿意和我一起努力,帮助我拿出更好的作品。”
有人说,幸运是成功者的谦词。采访中,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棒!”笔者觉得,她所获得的成绩和她的人生态度有莫大的关系,她一步步向前并努力拼搏,对于每件事都用最大的热情和信心,所以,最后能看见丰硕的果实!
她说:“大学里,最让我感到骄傲的事是,每天脚下走的每一步都是自信满满的。离家前,曾对家人说,大学里只会做一个争取奖学金的学生,不会去争任何一份助学金。”她做到了,并且做得更好更棒更成功。
采访的最后,笔者问最想对学弟学妹们传达的是什么?
她说:“我本身是一个运动员,我想举邓亚萍的一个例子。在邓亚萍24岁的时候,她从国家队退役,到清华大学读书。那时她连英文26个字母都写不全;三个月后,她在里斯本奥组委会议上开口就发表了英语演讲。三个月时间,一个连26个字母都写不全的人,用英语公开演讲。从运动员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她让我深感,倘若你的一生都走在同一条大街上,那你的世界就只有这条街了。如果你走过千山万水,看遍了所有想看的风景,那你的世界便广袤无垠,生机无限。内心的格局与热切的追求,会引导个人努力。你预设多大的人生格局,便会追求多大的舞台,你就会付出努力承载这么大的舞台。无论顺境逆境,我都习惯对自己说: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棒!”
写在后面:奇迹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有平凡人物做着平凡的事情,最后看着平凡的她笑容洋溢着光彩,只不过是曾经的努力奏效了。她说,她是幸运的,追求的都实现了,意想不到的也降临了。原来成绩是“越努力,越幸运。”的积攒;原来自信是“努力胜人一筹”的决心;原来幸运是“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棒”的信念。你也可以做得更棒,你也可以胜人一筹,努力的你也将是下一位幸运儿,终有一天,努力的你也会幸运地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