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下午,笔者专访了我院副院长李端生老师。笔者为李老师准备了一个令当代大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复杂又简单,既憧憬又茫然,既欢喜又忧虑的话题——前途。李副院长对于笔者的提问一一阐述了个人的看法,并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些关于人生、命运、前途、理想方面的建议。
谈到前途,李副院长先是一阵沉思,让笔者似乎感觉到空气也异乎寻常的沉重。他表示,前途也就是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一个人的未来包括前景和人生轨迹,不管是对于明天或自己未来的职业、事业、人生规划信心百倍的人,还是对于自己的人生忧心忡忡的人,都无一不会说,前途是一个沉重但又必须现实面对的话题。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理想的实现,命运的改变,未来的归属都似乎有种难以言明的沉重。但光沉重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沉重中轻松前行,在前行中把握未来。
谈到考研,李副院长表示,当前不少学生考研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为了回避当前的就业压力,回避就业可能面临的尴尬,甚至有个别学生为了让家人安心,认为自己还在努力学习,便打起了考研的幌子,为自己一时未就到业找托词。当然,若说到考研的基本动机,一是为了“吞金”,以吸收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为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努力学习,进行个人的学术研究;二是为了“镀金”,当今我国本科生过多,考研一来可避眼下的就业压力,二来用研究生的学历压倒一片本科生,增加将来就业的资本,但读研期间心思不能集中,只求成绩过关,带有混个文凭的味道。
他表示:对于文学院的学生,不能盲从于“考研热”、“考证热”,而应该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固有的职业方向。同学们应明确考研的利与弊,明确自己的目的,慎重对考研行为进行取舍。
在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激增,以大潮之势从高校之门通向社会,用人单位选才观念也日趋务实和有效。在知识与能力,做人和处事,文凭与水平选择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更显理性,目前虽然就业压力大,但社会也有很多的职位在为大学生准备着。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毕业生期望值的高低、毕业生心态取向、就业岗位待遇的优劣等因素左右着大学生的选择取向。因此,很多大学生一时无法就业。另外,用人单位普遍能接受本科生的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对于2000元以上的月薪不少用人单位表示,那么高的薪水完全能招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在地域方面,很多大学生只愿选择东部沿海,很少有人愿意去西部或边远地区就业。对三资企业过分要求,对艰苦的中小企业不屑一顾,这就导致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但不可否认,只要端正心态,正视理想与现实,就业,依然前景看好。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用人单位趋于理性和务实,新时代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技术+头脑”型的精英,是这个社会最紧缺的人才。例如,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新闻工作者,他必须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其它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他必须懂策划,懂技能,善交际;一个综合素质高的网络人才,他不仅要有驾驭网络的高端技术,更要有策划、设计、经营管理网络程序的精明头脑。人才有“才”很重要,同样,人才必须还要有“德”,有高尚的情操,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与社会和谐相处。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人学院”,这里有最真实的人文关怀,文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以浓浓的人文关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李副院长说,文学院一直教育学生不要拒绝做小事,做善事,懂得理义才做得出好文章。文学院是和谐的学院,在一些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一味沉醉于个人科研而不愿上讲台的今天,我院的教授、副教授都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我院的学生与院领导、与老师可以很亲切自由地交流,是真正的人文学院。因此,从文学院走出去的学生,在很多地方都干得很出色。明年是我校50年校庆,同样也是我院的50年院庆。50年的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明天,我们充满信心,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