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6年从我院毕业的学生陈秋翰,在毕业时萌发了书写家乡的梦想,为了圆这个梦想,他走遍了家乡凤凰的大小村寨,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洋洋洒洒十多万字的《行走凤凰》一书。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凤凰古城有着崇文尚武的悠久传统,那里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浓重。陈秋翰从小生活在古城里,自幼接受着文化熏陶和浸润。陈秋翰很爱读书,他说真正激发他创作这本书的是余秋雨的那本《文化苦旅》,那种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样式使他获得了创作灵感。
于是他有了个念头——将凤凰有代表的历史遗迹以及风土人情用散文化的笔调记录下来,写一本属于介绍自己家乡的书。
2006年,大学还未毕业的陈秋翰开始将自己的梦想付诸于行动。他奔波于吉首的大小书店寻找相关材料,用电脑查找资料,找在学术上有专长的老师请教,落笔书写自己的初稿。
但是没过多久,陈秋翰觉得自己写的书不过是从书本到书本,更像在整理资料,缺乏自己的感悟,也没有力度。他想,一定要从课本走向实地。
2006年夏季,同窗唐钱华(广西师大民俗学研究生)加入到了陈秋翰的行列,与他并肩作战,在酷热的三伏天,他们走遍了凤凰的大部分村寨。2007年夏天,陈秋翰独自继续他的行走,每一天,他不是奔波于凤凰的大小村落,就是在自家的楼顶伏案写作,欢喜悲伤,冷暖自知,几十个日日夜夜,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写作时把他自己的思考融入到了行走所记录的文字中。他说:“我不敢说我这本书是最好的,但我一直是最努力的,而且每一篇总是在现场,每一篇都有切身感悟。”
从动笔到初稿完成,陈秋翰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其艰辛恐怕只有其自己体会得到。由于他还是学生,写作只能是在学业之外进行。为此,他放弃了课余时间,有时整个寒暑假的时间都是用来写作。他是在电脑上写的,经常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他说:“我看着完成后的一篇篇文章就觉得有成就感,特别值得。”
陈秋翰的初稿完成后,不少熟悉他的人都拜读了他的作品。我院副院长田茂军教授在读了他的文章之后觉得:“陈杰这本书,从个人行走的角度,是以一个民间文学研究生的眼光抚摸着他的故乡,他是安静地,深沉的,他含而不露地将自己眼中的故乡,在读者面前如实展现。他重视第一手材料的调查,重视民俗现场的描写,他所描述的对象都是亲自看,亲自到,亲自写。他写那些苗寨,写那些民风民俗,他的那些对话和思考以及情感的真实流露,都非亲身经历难为。从学校教育讲,我们还缺乏这样的实践和体验,尤其是从事民俗学学习的青年学生,要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就当是专业见习和实习。走多了,见多了,你的思考和想法也就出来了。”
杨瑞仁教授说:“《行走凤凰》贵在行走,内容多有前人未道之处,谋篇行文颇显80代特有弹性和张力。在我看来,该书稿既有专业学术性也有普遍可读性,既有后生可畏的锐气又有凤凰人火辣辣的热情。此书站在一个人生事业的起点上,显示了强大的后劲和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