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年文院,历经风风雨雨,最多陪伴在她身边的恐怕是他们,一代代的学生在他们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文院十岁的生日,也是他们的生日,致一声衷心的问候和感谢。组稿 秦莉平
没有帅气的外表,没有华丽的着装,没有惊世的话语,没有傲人的高腔,唯独那一串招牌式的微笑,却让人欲忘不能。他究竟是谁呢?
他就是田茂军教授,土家族,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人,我院党总支书记,文艺学硕士生导师。十年院庆,一个我们不能落下的人。田书记是个特别喜欢民族艺术的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搜集民间剪纸,目前还担任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长。说起他与剪纸这段不解之缘,田书记真可谓感触良多,大学就读期间,他对民俗学情有独钟,渐而对剪纸产生了兴趣,当回到家乡后,他发现“湘西拥有着大量的剪纸文化,却缺乏系统的研究,且出现了消失的危机”。 毕业后,为了挽救这一危机,他开始为研究湘西剪纸艺术献出一己之力,苦心钻研与探访,终于写下了《锉刀下的风景——湘西苗族剪纸的文化探寻》一书,并获得了2004年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在吉大已经工作了近26个年头,他见证了我院从原来的中文系变成文学院的发展过程。建院十年来,我院成功获得并完成了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科学研究课题,教学科研日益扩大影响。田书记认为,“这10年可以算是实现了几个跨越,教师队伍,科学研究,面貌日新。我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日益突出,学生受到好评,这十年也是我院重要的转型时期。”
近些年来,我院的新闻学与广告学被评为学校“武陵山区域扶贫发展特色专业”,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为加强我院这些特色专业的发展,田书记指出:“我院三个专业中,发展还不够平衡,广告专业还处于发展期,评为特色专业后,是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我院会利用好这一平台,积极联系企业和商家,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学生也应该积极投身于实践当中,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起来。”
在谈到对我院未来的展望与希望时,田书记微笑着,“所有的成绩都已成过去,建院十年,文学院还很年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得更好,在很多方面我们仍做得不够,师生们还应继续努力,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对接,发挥我院在武陵山区建设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记者 旷育强)
“从2002年到2012年,这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诞生与发展的十年,也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飞越关山的十年。”胡柄章老师笔力铿锵的写到。飞越关山,是文学院的信仰,而作为我院元老的胡老师,更是见证着文学院的成长,目睹着文学院的飞越。
在这短暂的十年里,我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不断发展,科研课题的不断增多,学生活动的不断丰富,这些可喜的变化在胡老师的眼里熠熠生辉。“2002年的时候,整个吉首大学才有18名教授,而现在,我们文学院就有教授27名,副教授28名,而且还出现了博士‘井喷’的可喜现象。”当说起这些变化时,胡老师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在文学院不断飞越、不断发展的同时,有一些东西还是被执拗的传承了下来。“我们学院的老师一直以来工作都十分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并且热心、公平的对待学生。我院对中师专业的重视以及对其学生实践能力的严格要求,更是从建校起一直延续至今。”讲到这,胡老师更是激动的讲起了早年他带实习生队赢得了当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的故事。
老师是烛光,点亮了学生的未来。胡老师不仅是我院在校学生的老师,更是我院年轻教师的老师。在谈起我院发展时,胡老师说:“我希望年轻教师能够站稳讲台,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书,在书中寻找自己人生的目标,在大学里学到‘真本事’。”说到不足,胡老师则严肃的说:“我觉得学生们学习应该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些。记得当年我在咱们学校读书的时候,都是教室断电了,每天在路灯下坚持读书读到12点左右。”在胡老师当年刻苦读书的故事里,我们太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每一次仰望都会激发我们更多向上的力量,真心祝愿我们文学院在以后一个又一个的“十年”里,不断飞越,更加辉煌。 (记者 孟丹阳)
结束语:十岁,我院还年轻,我们青春飞扬,正走在阳光路上;仰望烛光,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