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母校,与母校一起成长;奉献自己的光热,回到母院,与母院一起腾飞。恰逢十年院庆,专访吴晓老师看母院十年大发展。
吴晓,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院长助理,2000年中文师范专业本科毕业。当时他班上大多数同学的选择,一是去沿海地区或者回到原籍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一是通过选调、考试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他选择与另外两位同学(现教务处副处长刘晗博士、西南民大文学院邹华芬博士)一起加入考研考研大军。之所以选择留校,与考研、学校的需要以及喜欢母校、喜欢母校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的老师、喜欢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紧密相关。正是缘于内心深处对母校的热爱,让毕业留校成为他的追求。
王莹(以下简称“王”):您能为我们讲一下,您毕业后的一些经历吗?您又是如何一步步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
吴晓(以下简称“吴”):我的经历很简单,很单纯。留校任教后,同时在外地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校工作一年,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需要加强与提升;于是,在学校与学院的支持、鼓励下,又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后,聘评为副教授,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更加需要充实自我;于是,申请到中山大学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这个过程的产生,实质上,是学生对我的要求成为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的对我形成了发展的参照,使得自己时刻有种需要不断改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母校的许多老师、领导对我非常关心,包括对我的学业、教学能力、科研方法、家庭生活等等,都倾注了我的老师们的关爱。应该说,是我的学生、是我的老师与领导给了我不断锻炼自己的动力,是学校与学院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与灵活的人事机制给了我不断锻炼的机会。
王:作为一名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您觉得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又让彼此没有隔阂的秘诀是什么?
吴:我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感觉的话,那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设身处地,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用鼓励、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王:您曾经说您的座右铭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所学为所用,关注他者日常,反思自我体验,坚守理解自觉。您能为我们讲解一下具体的做法及要求吗?
吴:这两句话,前一句是源引中国传统文化,后一句是对西方文化特别是人类学学科特质的一种自我理解的表述。这是为自己设定的一种理想或者境界。其实,也是一种鞭策与自我提醒。意在提醒自己在教学、科研、生活、学习中,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讲规则、讲原则;也意在提醒自己勤奋刻苦,积极想象,能有创新;也意在提醒自己尊重差异,尊重多元,保持宽容开阔的心境。
王:今年是文学院建院十周年,您作为我们文学院的老师对比有什么想法?回顾文院一步步走来的十年,看着文院的成长与发展,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这十年的发展,是学院在学校总体部署与领导下大力发展的十年。正是得益于学校大力发展的良好机遇,学院紧抓机会、认真办学、潜心科研。作为随学院共同成长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学院发展的力量与可喜势头。十年来,学院办学实力得到大力夯实、办学特色得到大力彰显、综合影响力得到大力提升。我因此感动无比的骄傲。尤为值得提及的是,学院是个温馨的大家庭,学院的人文环境始终是令人愉悦的。我们每一名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遇到发展问题,齐心协力,积极踊跃,献计献策。我因此感动无比的温暖。同时,学院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学科发展、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依然有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情况需要继续努力。这对我们参与学院发展的每一名教师而言,这是充满挑战的,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记者秦莉平 通讯员王莹)
结束语:“江山有待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吴晓老师等这批“学生”教师的努力下,我院的下一个十年一定会更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