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晶晶 旷育强)4月6日上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我院与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文学院影视鉴赏室共同举办诗人曾庆仁《虚度一生》研讨会。研讨会由我院党总支书记田茂军与我院覃新菊教授分段主持。
大会到场的有诗人曾庆仁,作家潘年英、田耳、田爱民,著名摄影家旷惠民,中南大学教授孟泽,湘潭作家赵竹青、杨平、曾明辉,湘西作家谭凯文、关洁、赵彬馨以及我院刘泰然博士、刘兴禄博士、陈雪博士以及文学院的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
曾庆仁1957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在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300多首(篇),已出版诗集《风中的肉体》等,而作品《虚度一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主要是由五个自序和一个副本组成,第二部则由25篇不同样式的文本组成。作品也概括了当下一些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本次研讨会上半场由田茂军主持,我院学生代表张东初宣读了曾庆仁学生的来信,旅游与管理学院学生宋旭东首先发言。覃新菊从苦难与人生两个关键词为着入点,以优美的言辞分析解读作者的深邃思想,以“被文字挥霍的苦难”的独特视角比较研究了沈从文和曾庆仁的作品,认为沈从文的作品是一种爱感的表达,而曾庆仁的作品是一种痛感得表达。
研讨会气氛热烈,到场的各位纷纷发言解读自己对《虚度一生》以及作者思想的理解,认为作品将诗与哲学融为一体,以隐喻和打破常规的写作手法创作是对庄子和尼采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以深刻智慧的思想境界和优美典雅的表现手法带给人启迪与享受。
曾庆仁的好友、著名作家潘年英教授认为,《虚度一生》的出版“犹如神助”,他首先对华侨出版社的慧眼识珠表示感谢,认为这部作品并不需要研讨,时间会证明一切,而我们应该对伟大的文学作品怀有敬意。其次他爆料在当今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曾庆仁老师仍保留着用笔耕耘、俯身案板创作的习惯,提出曾庆仁他以精雕细琢的文字与深思熟虑后迸发而出的思想在笔端涓涓涌流,二十多年创作六十余万字的《虚度一生》是发自内心的最为真诚的写作。
当研究生提问曾庆仁作品的创作缘起时,曾庆仁说,自己创作的过程及原因都在书里,自《虚度一生》出版后,见仁见智,有褒有贬,但从未有人怀疑过它的真诚,《虚度一生》并不只是文学问题,还有写作的信仰与态度的问题,他谈及信仰时认为“相信比怀疑离信仰更近一些。”最后他对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以及各位来宾表示感谢。
田茂军在最后的总结中说,举办《虚度一生》研讨会是因为文学与感动。举办研讨会也是因为友情的相聚,希望通过研讨,唤醒大家对文学的关注,通过实际行动向文学致敬,向诗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