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晶、陶红:扫帚里的教育
——侧记文学院学生保洁员折射的教育价值
编者按:三个月前,一场由吉首大学学工部牵头的学生宿舍管理改革悄然兴起,将宿舍保洁员岗位设为学生勤工俭学岗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率先进行了尝试,并在探索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课堂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且是成人成才素质教育。文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品质的培养,将‘求真、向善、完美’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追求目标。”文学院学工办主任王江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称之为立人教育。”
近年来,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情冷漠、轻视生命、心理脆弱、诚信危机、盲目攀比、奢华消费等等不良现象,这些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这对新的教育模式形成也提供了机遇。
文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努力探索、改革和创新。田晶晶、陶红劳动本身的教育价值就是学院所看重的,学院希望通过这两位学生引导全院,乃至全校学生成人成才。(文/学生记者 侯超 通讯员 杨思逸 张峰义)
劳动中成长 自我教育
田晶晶、陶红,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二班学生,试点改革初应聘学生保洁员之一,这两位自大山中走出的女孩,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和真诚争取到了这两个勤工助学岗位。
每天工作5小时、197阶楼梯、“粪便事件”、没有生日蛋糕、没有假期、没有课余休息,有的是不理解,有的是熄灯后默默打扫。这些普通大学生四年都不会拥有的经历,她们遇到了,在劳动中成长,这是她们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年轻女孩爱美,喜欢热闹。周末,看着室友三三两两结伴去逛街,shopping,有的还拉上了男朋友,而她俩却默默地拿出自己的工作服,带上大手套,开始清理那一堆堆像小山般的垃圾。“记得这学期来仅有的一次上街是和陶红一起去买雨衣。”田晶晶说。
“工作很累,这样我觉得我爸妈很辛苦,把我养这么大很不容易”保洁员工作的辛苦让这两个女孩子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怕多花一分不该用的钱。
比起劳累,保洁员工作更让她们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同学的不理解、不支持,以及误认为她们就是为了几个钱。一些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的言语中伤,故意把垃圾乱扔的粗暴举动,让这两个女孩不知强忍了多少辛酸的泪水。
哪个女孩不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但因为想到父母平时的劳累,不想多花父母的钱,自己也做点兼职补贴生活费,怕失去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田晶晶和陶红学会了忍让,每当听到一些讥讽嘲笑的语言,摇摇头,当做没听见,低下头继续干活,每当碰到一些不能理解的行为,咬咬牙,当做没看见,认真做好自己的打扫。
“以前太懒散了,现在的我比以前朴实一点,忍让一点。”
“我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我份内的事,我相信终究大家会理解我们的。”
感动身边 榜样教育
“两位学生在劳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也通过她们的点滴事迹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人,感动并带动更多的学生,从而达到我们教育大多数学生的目的。”王江生老师对记者说。
同时,王江生老师提出了文学院本次改革试点的核心思想是“交互式教育”。交互式教育是文学院此次推行试点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有三:一、让学生本身从劳动中获得教育;二、让事迹去感动教育其他学生;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养成教育,将优秀的精神、品质、习惯转化为学生自发的、自觉的、内在的行为。“简单说,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自省并自觉接受,这也与我们吉首大学倡导的立人素质教育相符”王老师补充说。
来自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李思雯同学,就住在田晶晶和陶红宿舍隔壁,三个月来她每天都看到这两个坚强的女孩子一步步成长,越来越为她们的精神所感动,她成了11栋最早理解这两个女孩子的那批人之一。
“真的,只要你真正用心去了解她们,你就会被她们身上的正能量感动,我有时候看见她们在打扫卫生也会去帮忙”她说。
追求真善美 立人教育
吉首大学的校训是“以人名校,以业报国”。 教书育人,“人”字当先,立人为本。正是因为吉首大学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代代学生都普遍具备踏实、勤劳、务实的优秀品质,学生的优秀表现也在一次次外出实践中得到重视。
以文学院为例,办学以来,培养的学子已遍及三湘大地,据实习单位反馈情况显示,相比其他高校,我院学子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普遍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脚踏实地的作风,少了些眼高手低的浮躁。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所学院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结合得这么好?或许,这从学院院训“求真,向善,完美”里可以找到答案。
“你们来到这所大学,通过接受教育然后成为立得住的人,那么你们从这里走出去就更有价值,”吉首大学正校级督导张建永教授曾对他的学生这样解释立人教育。
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当代大学生成才必先成人。通过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成为立得住的人,进可兼济天下,退亦独善其身。
学生编辑:胡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