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嘉丽学生刊物《大田湾》杂志主编、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吉首大学“十大校园诗人”之一……她就是刘斌,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中文班学生,其作品《棉花开了》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桂花落了》荣获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铜奖,并多次在《读写月报》、《全国优秀作文选》、《语文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
在《我能否将你比作夏》中,刘斌这样描述自己读作家安妮宝贝文章时的心情:“4月初夏梅雨,5月盛夏烈阳,6月夏末尾声,一直到一篇文章至Ending,郁葱夏季的最后一抹繁华绿色,在每个回眸的呼息间,我都能感受到她的文字灵魂。”她把喜欢的作家比作夏,她也把心性如夏的自己比作“小太阳”。她热爱生活,热爱植物,像花儿一样努力绽放。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我觉得“看文知人”也是有道理的。刘斌的文章平淡隽永,字里行间浓烈散发“闺阁体”的气息,情感与文字丝丝缠绕,如深深依偎的绿荷与菡萏。和她聊天亦是如此,仿佛是在夏雨后特有的清新空气中起舞。
图为 刘斌
文字是我的“铁杆战友”
文字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有些人当它是倾诉工具,有人当它是照亮生活的光。对刘斌来说,写作不仅是一种习惯,文字更是她的“铁杆战友”,陪伴她度过漫长的时光。
因为是独生女,白天父母出去上班,多数时间刘斌就只有一个人待在家中。她用读书写字来打发聊赖的时光,各种书籍堆满了她的书桌,只留下中间一小片空间,像片盆地。刘斌埋首在其中,常常一写就是一个下午,直到夕阳红了半边天。有句话叫“所有的相逢,都是命中注定”,刘斌从那时就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学时,她尝试着写“小小说”,并在班上广泛传阅,拥有了自己的小小“粉丝”群,颇为得意的她还煞有其事地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她与文字的这段“情缘”虽然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写作,但是却让她养成了笔耕不辍的好习惯。
初中时,刘斌的语文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三篇日记,那个时候只对写“小小说”感兴趣的她,日记写的马马虎虎,潦草应付。偏偏这个语文老师喜欢在班会课上读优秀的日记,每一次,刘斌的眼中都充满羡慕,小小的种子在她的心中萌芽——我也要让老师读我的日记!于是她很认真地写了一篇小故事《卖女孩的小火柴》,没想到老师很喜欢,当天就在班上朗读了,并连连夸赞她的想象力丰富。备受鼓舞的她态度立马来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悉心对待每一次写作。后来,她的每一篇日记几乎都被老师朗读过,写作的热情就此被点燃。
上高中,刘斌寄居在阿大(方言:干爸爸)家里。阿大是个经验丰富的语文老教师,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刘斌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读自己写的文章。有一次,她正激情澎湃的朗诵自己的文章,正好被路过的阿大撞见,他仔细地聆听了一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积极鼓励她投稿。于是刘斌把自己初中写的一篇《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投给了当时传阅甚广的《语文报》。不久后,《语文报》刊登了这篇文章,她的处女作也就此诞生了。
年少时期,她的文章被老师评为“大有七堇年的风范”,辞藻华丽,文风清新,隐约还带不羁的锋芒。而如今,她的文章大多平淡悠远,显现一种 “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刘斌笑着说:“这种文风的转变就像小时候你喜欢五颜六色的弹珠子,长大后你喜欢海边圆润的鹅暖石,没有孰优孰劣,只是喜好不同罢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散文不再流连于曾经的杯水风波,而是着力发现身边最朴实的情感,她把纳兰性德的“我手写我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对文字这位“铁杆战友”坦诚直率,敢想,敢写。
时光荏苒,写作已经成为刘斌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她也在这条道路上崭露头角。随后,她凭借着《桂花落了》和《棉花开时》两篇文章分别获得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铜奖以及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也发表了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
尽管如此,刘斌并没有膨胀,她认为,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她表示将继续默默写作,默默地绽放。
图为 刘斌
牵引自己成长的恩师
人生是场修炼,开始就没有回头的地。在一路前进的过程中,身边陪伴的人都显得无比珍贵。在刘斌前进的路上,爸爸妈妈给了她自由和支持,初中语文老师奠定了她对于写作的兴趣,阿大扶正了她的成长方向,大学里王江生老师为她照亮了前进的明灯。一路成长,一路感恩,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
在提倡“民主政治”的家庭里,刘斌管自己的妈妈叫“娜姐”,一直以来“娜姐”对她的写作都是支持的。对于她看的杂书,“娜姐”也只是提醒她要注意甄别优劣,并不强制性反对。小时候刘斌写日记读给“娜姐”听,“娜姐”无论做什么都会停下来听她读,到了后来,当刘斌作品发表并偶遇样刊寄回家的时候,“娜姐”甚至比自己还要先一步打开包裹阅读。父母的支持,给了刘斌极大的成长空间,让她这个“小太阳”尽情展示自己的光芒。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是刘斌的处女作,也是她作品中故事比较多的一篇。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文风清新,带有夏季特有的明亮感。高一时,校刊《萌生》刊登了这篇文章,在学校广泛传阅,同学们都有些佩服她。好景不长,几天后,当她走进教室时,她察觉到气氛有些异样。随后她看到自己的课桌上摊着一本刊物,上面印着一篇文章和《我能否将你比作夏》一模一样,只是作者的署名却不是她,她瞬间明白了同学们望向她时怀疑和嘲讽的眼神。
刘斌给我形容这件事情带给她的感受是:“就好像一个贫穷的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了一颗棒棒糖,却被人抢走了,还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几脚。”这件事在他的学生时代一度是个跨不过去的坎。
后来阿大一句:“你是不是一辈子只靠这一篇文章吃饭!”点醒了刘斌。她收起内心繁杂委屈的心情,更加努力地继续创作。在后来学校举行的几次作文比赛中都取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大家逐渐认可了她的写作能力。最后那件事虽然没有被澄清,但是也再没人提起。
上大学时,刘斌的班级导师王江生很喜欢看她的文章,并称她是“棒棒斌”。上大学时,刘斌曾有过短暂的迷茫,每天都好像很忙,却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王江生老师知道后,常常找她谈话,关切的询问她最近的创作情况,每一次都耐心的给她分析以后的写作之路。对刘斌来说,王江生老师就像是她的一盏明灯,为她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如今的刘斌大抵还算不上一个站在收获季节的姑娘,她应该是夏季的太阳,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身边的人。
她深爱着的人间
初来湘西,刘斌有些失望。这个有些破败,漫天灰尘,路窄车多的城市与自己梦中那个山清水秀孕育着苗家姑娘翠翠的山间小城有着太大的出入。
但是很快,乐观的她就接受了这一切,她爱乾州古城的雕梁画栋、爱峒河的蓝天白云、爱苗族姑娘的悠扬山歌……这些在她的作品中都常常出现。她最爱坐湘西的公交车,坐在最后一排,开着窗,从起点站的风景看到终点站,一路摇摇晃晃。
“那现在你觉得湘西是个怎样的地方?”我问她。
刘斌略微思考了下,回答说:“是个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车马很慢,坐在桥上看一天风景的地方。”
刘斌很喜欢植物,这从她的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看出。她写桂花、棉花、栀子、棕榈……她有个“植物性”理论:每个人身上都有植物性和动物性。贪婪、不满足、唯我独尊是动物性的一面;每天努力去生长、吸收雨水阳光,活得自在洁净,只管绽放这是植物性的一面。植物一样的人经历现实的风霜后,依然有一颗翡翠的心,这是一种优雅。一个20岁的姑娘能有着这样的认知,着实让人感到佩服。
关于未来,她的规划也是清晰明确的。她说自己毕业后会考研,多读些书,可以再多写些文字,把文字的灯盏举出暗夜的水面。我问她有想过做职业作家吗?她笑着表示,那还是几十年后吧,自己现在的阅历还是太少了啊。
喜欢夏天是因为它无处不在的活力和肆意铺洒的热情,让人有着起舞的心情。刘斌给人感觉就是这样,热情开朗,明媚向阳,正如她的笔名一样,是个“小太阳”。人生路长,眼下也正是最好的时光,相信刘斌在写作路上会越走越远,在更高处绽放。
学生编辑:李艾玲 刘会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