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唐子麒 何佳煦 杨名然)2024年9月21日,由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铸牢共同体 传播中国梦”会议分论坛在吉首市湘西皇冠国际酒店举行,共有4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谢莹,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瞿建慧教授分别担任了本次论坛上下半场的主持。
图为会议现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淑华教授以《何以成“巧”: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媒介赋权与“数字乡民”型塑》为题,分析了“巧媳妇”数字工程如何赋权河南乡村振兴的传播案例。这一工程使广大乡村女性从家庭角色中走出,通过构建就业网络,提升了女性的经济独立与数字素养,从而促进了乡村的全面发展。
图为张淑华教授发言
暨南大学林爱珺教授在论坛中以《AIGC赋能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指出,AIGC正在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生态,提升文化传播效率与多样性,如央视的AI文生视频作品。但AIGC面临语料污染和意识形态风险,需加强国际合作与监管,以促进技术的正面发展。
图为林爱珺教授发言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陈文敏教授以《AIGC技术风险之下铸牢共同体的新质传播力建设》为主题,探讨了AIGC技术在共同体传播中的风险与机遇。她指出,AIGC虽带来创新,但也伴随技术风险,影响共同体价值观的传播。建议从文化自觉、理论自醒、科技自新的道、势、术层面入手,使宏观、中观、微观结合起来,推动传播力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
图为陈文敏教授发言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徐晓红教授聚焦本地的新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分享了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经验,这一经验不仅能助力当地脱贫,还具备国际传播价值。她建议通过纪实手法、分众传播与年轻化表达,全方位展示乡村故事,提升中国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国际影响力。
图为徐晓红教授发言会议现场
西北政法大学陈琦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和文化同质化等安全风险。她强调中国需构建话语体系,推动技术研发,以增强文化安全与认知作战优势。
与此同时,来自各大院校的青年教师与学子们也在青年论坛中围绕乡村振兴、AIGC技术与文化传播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分别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林溪声,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许静,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肖婷,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赵佳鹏,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作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震宇等等。
最后,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分别对各位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全面点评。廖圣清教授高度肯定了与会者的问题意识、开阔视角与学术关怀。他强调传播学科应当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的经验性积累,积极倡导、实践多元化的研究方向。
图为廖圣清教授点评
田秋生教授指出,当下媒介记忆构建仍有广泛的探索空间,建议深入研究,他同时强调县级融媒体在故事讲述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媒介建构提供新路径。
图为田秋生教授点评
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众多学者的深刻见解,还为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不仅展现了多元化研究方向的价值,也为未来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不仅在学术实战中锻造了我院新闻传播学的年轻队伍、也为推动我院的学科发展、促进知识交流和合作起着显在的作用。
稿件审核:杨帆
学生编辑:唐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