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们约好傍晚采访罗佳。在文学院教学楼一楼见到罗佳的第一感觉便是微笑、亲切。随后,在学通社办公室,我们走近了罗佳,也开始了我们今天的采访。
罗佳是我院2004级新闻一班学生,她原本是一个内向腼腆的女孩,大一时就爱好新闻,一心想加入学通社的她却因为面试成绩太差被拒之门外。她回忆道:“我站在面试考场外时就已经紧张得直冒汗了,任别人怎么安慰也平静不下来。进入考场后,我就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了。”不健谈、不善于与人交流是新闻人的“硬伤”,于是失败打击接踵而至。
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浓厚兴趣,罗佳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了下去。她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投入与新闻相关的实践,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实践经验,坚持练笔进行新闻写作。兴趣还“诱惑”着她不断地争取实践机会:假期到《团结报》报社实习,担任校园解说员,在校报和校新闻网担任实习编辑。
她自嘲道:“要不是喜欢做新闻,我才不会逼自己‘遭那么多罪’呢。”所以,在“兴趣”这位“好老师”的督促下,“遭了那么多罪”的女孩已渐渐成长起来。
眼前的罗佳精神焕发,侃侃而谈,相比昔日的腼腆内敛,多了几分大方和成熟。人前说话自如,这是背后多少付出才换来的呢?曾经为了顺利完成规定的解说任务,罗佳在一天之内强记了几千字的解说材料;为了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她把身边的大小事件都当作写作素材;写出的稿件发表不了,她就自己看、自己改 。罗佳一直认真、踏实地做好着每一件事。
“做事情不要太急功近利,不能因为当下看不到成效就不去做。要懂得,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今后人生中的‘某一步’做准备。”罗佳坚信着这样一个观点并付诸实践,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收获了累累硕果。罗佳曾在新华网、《团结报》、《边城视听报》、《吉首大学报》等媒体发表通讯、消息、评论、散文等各类型的作品多篇,参加学校举办的征文比赛多次获奖。其中作品《别让感恩成为稀缺品》还荣获了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记者节之新闻作品大赛文字类三等奖。
当被问到如何争得这些荣誉时,她说,“荣誉是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一种肯定,它是不需要争的,当你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时,荣誉自然就来找你了。”
很多同学整天埋怨大学的客观条件不行,就在这埋怨之中,他们错过了许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诸如,校报、校电视台、学通社、学生社团等等都是锻炼自己能力的很好的平台”。在校报,罗佳学会了新闻稿件的写作,报纸的编辑。同时,校报给了她很多采访的机会。“通过新闻,我了解到最新的讯息,通过采访名人,扩展了我的内心世界”,她挺自豪的说道。罗佳说她觉得采访并不一定硬是要写篇报道发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采访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的收获较之于一篇发表的文章,其意义更大。不埋怨,不急躁,发现并抓住身边的机会,这一切让罗佳收获并成长着。
随着采访的进行,我们也渐渐熟悉了起来,于是我便向她请教一些新闻采写方面的技巧。罗佳说这是我们的“交流”,不必说是“请教”。接着她很乐意地讲了许多新闻采写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拿起桌上的一份校报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排版方面的知识。她说:“我只是比你们早学几年新闻,多一些实践经验罢了,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子,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罗佳是这样评价自己的。眼前这个看似平凡女孩,从她迷人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不平凡的定义。透过微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属于她的新闻之路正在微笑着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