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照三农,春风浩浩荡神州。2008年初,党中央作出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充实广大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决策。3月底,我校党委、组织部迅速行动,全面铺开了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文学院08届毕业生徐冬华也参加了村官的选拔,经过层层遴选,最终成为我校67名首批出征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并由省委组织部分派到怀化市农村任职,担任通道县陇城镇远冲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2008年8月15日,一个应该写在徐冬华记忆里的日子。从怀化市委党校培训结业还来不及调整状态,他就向组织申请早日到村开展工作。随后由联系领导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赵旭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向志清,镇党委书记周立元和镇长刘兴民一行送到远冲村,于当日召开了村支两委全体成员见面会。根据村委会的安排,徐冬华被安置在村党支部书记吴盛华家中。村领导热情的接待,在生活各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徐冬华身在异乡却体会到家的温暖,各种细节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各级领导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
“不了解情况工作一摸黑,弄清了村情工作才有奔头。”徐冬华这样对笔者说。为了尽快融入工作,他一到村里便向村干部和村民了解村里的情况,把村情摸了一个一清二楚。村里有农户204户,人口954人;山林面积广大,水田平地较少,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村民收入多靠年轻人外出务工所得,人均收入在650元以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简陋,村部办公室是两层的旧式木房,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如今已成危房……这些都一一记在了他的工作笔记里,也记在了他的心上。令他高兴的是,经过积极争取远冲村还被列入2009-2011年县级整村推进重点扶贫村。
徐冬华在学校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他干过学生会干部、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儒学会会长和校报实习编辑,但是到通道任职后,发现农村琐碎而具体的工作、单调的工作环境与大学时代的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想到自己肩负的职责,村民的期望和重托,他没有颓废消沉,始终把心思放在为村民做实事上。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我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侗族人口占到了78%,徐冬华所在的陇城镇更是达到了95%的比例,居民多以侗语交流。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因为语言上的障碍,徐冬华很难领会到他们的问候与关心,开始曾一度给村民们内向、不理睬人的印象。为了向村民解除误会,也让村民认识、了解并接纳自己,徐冬华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当地方言,一段时间下来,他终于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村民打招呼了。这样一来,每天认真完成村干部交代的任务之后,他便利用空闲时间走家串户,去这家看看刚生下来的猪崽,上那家聊聊刚入学的孩子,从他们的闲谈中掌握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了解村民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声音,看到村里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徐冬华经常组织村里的年青人帮助孤寡老人扫地、打水,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地,村民们开始相信这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
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基层干部来说,徐冬华最缺乏的就是农村工作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要适应工作,了解情况,没有别的途径,只能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短短半年时间,徐冬华边学边干,为新农村建设做了不少实事,如今已成为村民信任的“徐书记”。
由于远冲村山林密布,沟壑纵横,要多绕行3公里才能走上209国道,交通十分不便。在村支两委的积极争取下,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连接远冲与国道的“通畅工程”终获立项。初到村里时,徐冬华就迅速投入到“通畅工程”建设中去。
然而,八月骄阳似火,高温持续不降,正处施工高潮期的“通畅工程”受天气的影响一度停滞不前。徐冬华与村支两委一道,组织村民冒着高温去施工地帮忙。一周下来,村民说他手掌茧厚了、脸孔变黑了、说话嗓门大了、与群众贴得更近了。当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却因为劳动力不足、取料不足即将停工。与大家一样,徐冬华心里万分焦急,几经考虑于是向村委建议,把养护村道的任务交给村民,并由施工队从已付的工程款中拨付一定的资金付给村民作为报酬,以增加劳力、加快工程进度。施工队把养护道路的任务放下之后,工程进度有了明显的加快。
在9月底,一条宽3.5米、厚20公分、长3公里的水泥路面村道全面竣工。在“远冲村通畅工程竣工通车庆典”上,村民们激动不已。高兴之余大家称赞徐冬华“这个小伙子脑筋灵活,工程才会这么快完成”。
通畅工程完工,徐冬华却没有丝毫的松懈,他深深地意识到,大学生村官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既稳扎稳打、坚持不懈,又要勤奋努力、敢于创新,才能在工作上有所建树。
进入冬季,村里的计生工作像大山一样地压了过来。通道是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县,计生的“保类进位”是县委县政府对各级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有“一票否决”的分量。在先前班子成员功成身退的巨大荣誉面前,徐冬华自知自身力量薄弱,计生工作必须得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于是他联系村支两委干部,共同协作,抓紧时机,争取工作主动性。冬季正好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集中期,徐冬华和村委成员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在村里开展集中性的宣传活动,搞好“近亲不得结婚”的婚育常识的普及工作,作好优生优育教育工作。讲到深处,徐冬华常常讲得口干舌燥,乡亲们默默递上一杯茶,看着徐冬华大口喝下,称赞这小伙子工作还真卖力。
夜阑人静,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爱好写作的徐冬华总是要把一天的心得体会写在那本“村官日志”上面,并及时反省自己找出不足。由于笔耕不辍,他为村里工作撰写的消息、通讯多次登上了当地的媒体。在市委组织部和县委、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下,他克服种种困难,参与创办了《广阔天地——怀化大学生村官简报》,任执行组编。并两度从通道到市委组织部汇报办刊情况,得到了市委组织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徐冬华说:“到侗乡通道任职是我走出校门的第一个生活和工作平台,有艰辛也有收获,在通道农村工作,我真切地感受到基层锻炼的价值所在,并初步适应从高校毕业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牢记着母校‘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为新时期建设侗乡新农村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