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建于2002年,其前身中文系创办于1958年,是吉首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1979年招收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1300余人。
学院有一支由61人组成的年龄、职称、学位、学缘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博士(含在读)33人,硕士生导师39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9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教学能手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5人。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湖南省首届重点专业;新闻学是湖南省重点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并于2016年被确立为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告学是校级重点专业;2014年招生的网络与新媒体为新兴应用型热门专业。
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文化创意产业、文艺传播学等3个交叉学科硕士点,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学院的现代化传媒实验中心由非线性编辑室、平面设计制作室等7个实验室组成,有苹果电脑等各类仪器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并获得2017-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湖南省重点课程,“古代汉语”、“传播学概论”、“文学概论”等5门课程是湖南省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字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古代文学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是湖南省优秀教研室,“广东佛山广告协会”及所属广告企业为湖南省优秀实践教学基地,“吉首大学—红网合作基地”为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近年来,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3项,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课题19项,省级社科科研课题7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拥有湖南省民族语言研究基地、湖南省非遗保护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湘学研究院等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沈从文研究、民族语言研究、刘永济研究等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学院积极参与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品牌策划、旅游演艺等服务社会项目,学院教师担纲总策划的大型旅游演艺张家界《魅力湘西》获“国家产业示范基地”,在业界享有盛誉。
学院重视学生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实施“大学生创业孵化”工程、“以赛促学”工程,夯实专业基础;打造西湘风文学社、民俗学社、学生通讯社、虎雏剧社、国学社等学生社团,提升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实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模式和就业“三力”模式,孵化出精灵传媒、薪传教育、风雨湖微信营销团队等大学生创业团队,增强就业能力;举办有“博雅人文论坛”、“从文大讲堂”等学术品牌,增进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水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科学追求与人文情怀的统一。
近年来,学生工作成果突出,获得“湖南省五四红旗团总支”、“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地方媒体网络媒体最佳新闻奖金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湖南省十大校园先锋记者”、“红枫记者节十大校园先锋记者”等荣誉。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新闻专业DV大赛、国际西部电影节、国际纪录片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诸多赛事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共50余项。学院学生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有十余位学生考取美国哈佛大学、乔治城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外名校的研究生,进入985、211高校读研、读博、考取公务员学生数名列学校前茅。培养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数名。
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坚持科学发展,注重质量提升和特色凝练,坚持转型发展,注重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坚持内涵发展,注重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学院将继续秉承“求真、向善、完美”的院训,卓越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能。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文学院2019届毕业生290人,其中男生56人,占19.31%;女生234人,占80.69%。城镇户口毕业生114人,占39.31%;农村户口176人,占60.69%。
我院毕业生中湖南省生源191人,占65.86%,非湖南省生源99人,占34.14%。详见表1。
表1 文学院2019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省份 |
人数 |
省份 |
人数 |
湖南 |
191 |
内蒙古 |
10 |
河南 |
15 |
安徽 |
2 |
广西 |
8 |
湖北 |
3 |
贵州 |
4 |
山西 |
4 |
辽宁 |
3 |
黑龙江 |
3 |
四川 |
9 |
福建 |
2 |
青海 |
3 |
西藏 |
5 |
河北 |
5 |
广东 |
1 |
山东 |
1 |
甘肃 |
3 |
天津 |
0 |
重庆 |
4 |
江西 |
0 |
陕西 |
2 |
吉林 |
3 |
浙江 |
1 |
宁夏 |
2 |
云南 |
6 |
文学院2019届毕业生人数按专业排名分别是:汉语言文学师范68人,占23.45%;新闻学63人,占21.72%;汉语言文学63人,占21.72%;广告学51人,占17.59%,网媒45人,占15.52%。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9年8月31日,已就业178人,初次就业率为61.38%,待业人数112人,占38.62%。
截至2019年12月10日,我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0.34%;待业人数57人,占19.66%。详见表2
表2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最终就业率(分专业)
专业名称 |
毕业生 总人数(人) |
8月31日 |
12月10日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
合计 |
290 |
178 |
61.38% |
233 |
80.34%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68 |
51 |
75.00% |
64 |
94.12% |
汉语言文学 |
63 |
37 |
58.73% |
47 |
74.60% |
新闻学 |
63 |
34 |
53.97% |
47 |
74.60% |
网络与新媒体 |
45 |
31 |
68.89% |
38 |
84.44% |
广告学 |
51 |
25 |
49.02% |
37 |
72.55% |
(注:表中就业率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10日)
(一)就业去向分布
我院2019届毕业生传统就业占8.97%,灵活就业占58.28%,继续深造与出国占12.07%,自主创业占1.03%,待就业占19.66%。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文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中,最多的是企业单位,占46.92%;其次是继续深造与出国,占15.64%;然后依次是项目类单位、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和自主创业,详见表3。
表3 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
人数 |
百分比 |
企业单位 |
116 |
49.79% |
继续深造与出国 |
35 |
15.02% |
项目类单位 |
6 |
2.58% |
事业单位 |
69 |
29.61% |
机关单位 |
3 |
1.29% |
自主创业 |
3 |
1.29% |
(三)毕业生地域流向
文学院2019届毕业生地域流向最多的是中原区域经济体,占65.40%;其次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占26.38%,详见表4。
表4 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地域名称 |
人数 |
比率 |
中原区域经济体 |
157 |
67.38% |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
10 |
4.29% |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
11 |
4.72% |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
2 |
0.86% |
西南区域经济体 |
10 |
4.29% |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 |
3 |
1.29% |
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 |
2 |
0.86% |
(四)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
文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中,最多的是湖南省,有153人;其次是广东省,有11人;就业人数在5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湖南、广东、河南、黑龙江、广西、贵州、内蒙古、福建、四川、山西,学生就业省份多为学生生源省份。详见表5。
表5 2018届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
省份 |
人数 |
省份 |
人数 |
湖南 |
153 |
广东 |
11 |
河南 |
9 |
黑龙江 |
8 |
广西 |
8 |
贵州 |
7 |
内蒙古 |
7 |
福建 |
6 |
四川 |
5 |
山西 |
5 |
上海 |
3 |
安徽 |
3 |
重庆 |
2 |
陕西 |
2 |
山东 |
2 |
河北 |
2 |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
2019年7月—12月,学院对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占毕业生总数的31.95%,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30份,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各20份,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各15份。
抽样调查的100毕业生中,机关单位3人,占3%;事业单位3人,占3%;企业单位75人,占75%;项目类单位8人,占8%;自主创业的1人,占1%;继续深造或出国的10人,占10%。抽样调查的参加工作毕业生90人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88人,占97.78%,详见表6。
表6 抽样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月收入 单位性质 |
1500元以下 |
1500-3000元 |
3000-5000元 |
5000元以上 |
机关单位 |
- |
- |
3 |
- |
事业单位 |
- |
- |
3 |
- |
企业单位 |
- |
- |
70 |
7 |
项目类 |
- |
2 |
4 |
|
自主创业 |
- |
- |
- |
1 |
合计 |
- |
2 |
80 |
8 |
表7 2019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
类别 |
很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目前就业总体状况 |
32(32%) |
66(66%) |
2(2%) |
工作单位所在地区 |
46(46%) |
48(48%) |
6(6%) |
薪酬福利水平 |
45(45%) |
50(50%) |
5(5%) |
工作强度 |
62(62%) |
31(31%) |
7(7%) |
个人发展空间 |
63(63%) |
31(31%) |
6(6%) |
表8 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调查统计表
专业 |
第1份工作 |
第2份工作 |
第3份工作 |
第4份工作 |
更多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29 |
0 |
1 |
0 |
0 |
汉语言文学 |
20 |
0 |
0 |
0 |
0 |
新闻学 |
16 |
2 |
1 |
1 |
0 |
广告学 |
11 |
2 |
1 |
1 |
0 |
网络与新媒体 |
11 |
2 |
2 |
0 |
0 |
表9 2019届本科毕业生对学院工作满意度
类别 |
很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人才培养模式 |
66(66%) |
34(34%) |
0 |
课程设置 |
73(73%) |
27(27%) |
0 |
就业指导 |
64(76%) |
36(36%) |
0 |
(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的单位共30家,其中民营企业18家,其他事业单位2家,机关1家,中等、初等教育单位9家。样本比例基本与各类来校招聘单位的总体情况相符。本次问卷抽样调查的用人单位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北京等省市,其中企业单位覆盖了新闻传媒、广告、教育等行业,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单位性质 (家) |
机关( 1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9 ) 民营企业(18 );事业单位( 2 ) |
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评价 |
评价项目 |
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敬业精神 |
28 |
2 |
0 |
0 |
专业技能 |
27 |
3 |
0 |
0 |
工作能力 |
29 |
1 |
0 |
0 |
文化素养 |
29 |
1 |
0 |
0 |
职业操守 |
27 |
3 |
0 |
0 |
沟通能力 |
28 |
2 |
0 |
0 |
团队协作 |
28 |
2 |
0 |
0 |
抗压能力 |
29 |
1 |
0 |
0 |
身心健康 |
29 |
1 |
0 |
0 |
综合评价 |
1.优秀(30) |
|
对我校工作的评价 |
|
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人才培养质量 |
28 |
2 |
0 |
0 |
就业工作 服务合作 |
28 |
2 |
0 |
0 |
通过对部分调查单位的回访,他们一致及映我院毕业生素质较高,工作认真,整体情况较好。现在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对工作都较为满意,他们认为对他们工作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要求学校多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那些在自己工作单位较有成就的毕业生大多是理论知识功底厚,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而有的毕业生井未被对口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录用,安排到其它用人单位后,经过对业务日趋的热悉,对技能日益熟练,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现职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普遍认为在不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也非常重要。
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以“以赛促学”工程为抓手,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就业,比拼的职业技能,更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用人单位用得上、留得下、干得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我院就业工作的重点。学院以“以赛促学”工程为抓手,所设竞赛项目涵盖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三个版块,具体包括百科知识竞赛、诗文默写竞赛、规范汉字听写竞赛、写作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摄影创作大赛、广告艺术大赛、新媒体创意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个人形象设计竞赛等11个项目,对接相应的专业,对接湖南省教育厅认可的各级赛事。“以赛促学”工程把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全部结合起来,在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将教学工作及教研室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学院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竞赛不得少于5类,其中百科知识竞赛和诗文默写竞赛参赛成绩必须达到60分以上,未获60分以上者须随同下一年度竞赛参与补考,未达到以上要求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以赛促学”工程的全面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基本技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效果明显,有效地促进了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比如,学院学生参加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等主办的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秀奖七项、省级奖项24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奖项1项;获得湖南省第四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1项;获“建行杯”第四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的一、二、三等奖60余项;获得吉首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项各1项;获得吉首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项等。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重点,持续推进“创业孵化”工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学院在2014年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工程,把大学生在校创新创业工作融入到专业、行业、就业之中,这种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在吉首大学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依托新闻学专业的精灵传媒、风雨湖微信公众平台,依托广告学专业的华蔚传媒、E—young工作室,依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品牌湘西、一个人的果园,依托中文专业的薪传教育,以及综合各个专业创业团队形成的E视界视频直播工作室、康伊风、整合营销工作室等。
学院实施大学生“创业孵化”工程,旨在鼓励和扶持在校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创新创业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从以践促学到以践促创、以践促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创业带动了专业学习,促进了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创新创业工作富有成效,文学院4次荣获吉首大学创新创业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在2018年,文学院创业基地入住团队实现更迭,E视界视频直播工作室入住院校两级创业孵化基地,整合营销工作室入住校级创业孵化基地。我院创业团队精灵影视成员黄帅帅,在第二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上斩获4项大奖,目前已与湖南广电达成就业意向。创业带动了专业学习,促进了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学院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为举措,加强院企联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了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和拓宽就业渠道,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平台和就业机会,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根据学校招就处工作部署和相关要求,我院2019年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市场考察及拓展专项工作。工作中,根据专业综合改革目标要求,学院注重并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巩固原有市场与拓展新市场相结合,走访用人单位与回访当地校友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试用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与考察单位、校友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切实推进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共建和校企合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巩固、拓展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与原来的友好单位,如汕头陈店明德学校、高坪金海中学、泉州外国语学校、怀化清华实验学校等保持联系,积极推荐学生到上述学校实习就业。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推荐学生到雨露集团旗下的各个学校实习就业,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基地学校)的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实习结束后,部分学生与基地学校达成了就业录用意向。
2、拓展了深圳、佛山等地毕业生就业市场
12月,我院党委书记杨龙斌,学工办副主任刘畅,专业教师傅秀政、向龙一行4人前往深圳、佛山等地,就拓展见习、实习就业基地,调研就业市场,回访毕业生和调研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等事宜,走访相关校友与用人单位。杨书记一行先后走访了新浪深圳融媒体中心、柠檬网、辣椒传媒、晨熹文化、佛山市大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佛山市广告协会、佛山市科西逸尔电器有限公司等友好单位,并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就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毕业生实习就业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通过交流,各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对我院毕业生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高度赞扬我院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并热烈欢迎我院组织学生去实习、就业。
(四)以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为手段,全方位提升学生求职技能。
提升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能力是解决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就业障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学院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举办了系列就业指导、求职培训及相关竞赛活动。
1、开设就业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学院就业创业教育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之中,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相关的课程,组织学习《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大学生求职实用手册》、《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等,促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其对就业形势的深刻认识。此外,还邀请校内外专家、校友、企业家来学院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梳理职业生涯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创业形势,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理论水平。
2、组织举办了一系列求职培训讲座,强化毕业生的求职技能。11月4日,我院邀请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赵月枝作“全球到村庄----新闻传播在地化知识创新路径”的讲座,讲座中与传播学学生交流了如何增强传播学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2月3日,我院邀请海归教师肖玙为我院本科生作出国考研经验分享讲座;12月6日,邀请中公教育讲师伏思作教师资格证面试考情解析公益讲座;同日,邀请州民中高级教师吴璟作范毕业生招聘面试说课指导会;12月8日,我院邀请张利玲教授为我院毕业生作“毕业求职及面试基本礼仪”、“毕业生求职及面试演讲”、“师范生应聘说课与试讲”作专题讲座。12月10日,我院邀请雨露集团王校长为我院毕业生作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讲座。
3、组织举办毕业生求职、考研及考公务员等经验交流会。5月26日,我院举办2019届毕业生经验交流会,部分19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参与本次交流分享经验。此外,我院对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进行专访和深度报道;我院本年度先后多次召开考研交流会,并分专业召开考研专题辅导,会上邀请学院青年博士为考研学生讲授考研要点,交流考研心得。
4、组织举办毕业生求职相关竞赛,增强毕业生对求职的感性认识和实战能力。为了让毕业生对求职面试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促使毕业生提前做好求职前的相应准备,学院于11月份举办了“求职模拟大赛”、“简历设计与制作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以举办师范生联合招聘会为契机,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12月10日,学院联合数统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科学学院共同举办了吉首大学2020届师范类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参加本次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有100余家,提供的就业岗位达6000多个。
此外,学院先后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有70余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达400多个。
五、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管齐下,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一是以“以赛促学”工程为抓手,促进赛事与省级竞赛接轨,赛事与学生就业接轨,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演讲比赛、个人形象设计竞赛等,模式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改革,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模式与环节趋于一致,让学生有机会提前进行演练。
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全院师生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大就业的工作格局,把就业工作向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延伸,举全院之力助力学生就业。
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思想。当前毕业生眼高手低,看重高待遇,看重轻松活,看重吃住条件;反感休息时间短,反感基层工作,反感工作条件差;看重编制。在就业观念教育上,应当教育学生克服目光短浅的陋习,树立宏伟目标,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指导思想,视本领为第一位,通过就业后的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本领,再考虑换更好的工作,逐步实现理想人生。
四是因材引导,精准服务,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针对2019届毕业生,我院在摸清学生就业意向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类,对考研、考公、就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供精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拓宽学生就业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近年来,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学校进入一本招生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好了,另一方面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也增加了。学生在就业方面,重编制、回家乡就业的观念普遍存在,而忽视了个人长远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于上述现象,我院在就业工作上也与时俱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鼓励学生到东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到省城见习实习,既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也让学生初步明确未来就业的方向;另一方面,积极邀请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校与专业教师和学生交流,让师生们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和市场的真实需求,激励学生有针对性的锻炼自身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接轨,充分发挥就业工作在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及时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传递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延伸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和反思,把就业工作当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面镜子,不断促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就业帮扶渠道,建立健全就业联动机制。
学院将进一步挖掘校友资源和行业资源,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更大程度的扩宽就业渠道,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难题,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尤其是把困难毕业生就业当成就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探索有效帮扶办法,早动手为困难毕业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积极动员校友资源,促进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五)深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全面了解业界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学院将继续主动与业界进行就业方面合作,走访新闻单位、广告公司与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不仅在省内媒体,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媒介发展发达地区也继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增加我院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