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及成效
张利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法及测试改革研究课题于2000年5月获得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立项,标志着课题研究正式启动。
本课题设计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早的专业课程,也是当今各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了解丰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历来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名家辈出,成果丰硕,研究水准极高,全国各地有相当数量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一个研究队伍庞大,研究领域广阔的成熟学科。但是,与学术研究的红火相反,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一直相当冷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观念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加上经济转型时期盛行的急功近利之风以及古代文学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历史跨度大,知识点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等),古代文学越来越失去青年学生的关注,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全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开始将目光转向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我们把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测试改革作为研究课题,正是为了积累总结古代文学教学经验,在全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立项之初,我们确定了本项目研究的基本目标:①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②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与全国高校的古代文学教改同步;③夯实基础,提高质量,让学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益经验。为此,我们确定了改革的两大重点: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测试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教学活动全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的双向互动作用,注重课堂示范和课外阅读指导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实况的检查。以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严格的测试制度强化教学效果,改变教学中“满堂灌”的传统和课程测试中片面漂浮的倾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按照预定计划采取全面推开、多线并进的方式加快研究步伐,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分工负责,协同发展。例如: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校内外及报刊杂志相关信息;选拔教师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实践并写出详细计划和经验总结;确定实验班级并提出学生配合的要求;建立教改试题库;拟定教学效果调查的方法和程序。这些计划已经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第二,积极与外界交流,学习其他高校古代文学教改的先进经验。根据项目预定计划,课题组拟派人赴北京、上海、长沙等地调查各高校古代文学教改情况,但由于经费短缺、教学任务重等多种原因,计划未能实现,但我们想方设法以多种途径予以弥补。
做法一: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报刊上收集教改信息。如《文学遗产》《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刊登载的相关信息就很有借鉴价值;
做法二:派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如参加复旦大学“全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在云南举办的全国古代文学教学大会,同与会代表交流教改经验并带回大量大会交流论文,对课题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做法三:接待兄弟院校来访,交流教改经验。一年来,我们接待了郴州师专、常德师院有关专家的来访,与他们交流了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体会,互有启发,双方表示要加强联系,进一步合作。
第三,全面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教学在当代的困境与教学方法陈旧有一定关系,为此我们在不同年级设计了多种教学改革方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师特长,课题组决定由尹砥廷、吴象枢、丁畅松、吕华明、张利玲等几位教师在不同班级实施不同方案的教学改革。尹砥廷教授与吴象枢讲师合作,在2000级中文教育专业、2001级中文专业实施教学手段改革,将现代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以声光画综合形式感染学生,使学生自然亲近古代文学;丁畅松教授在2000级实验班实施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改革,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的兴趣,师生形成对话格局;吕华明副教授在2001级实验班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传统方法(文史结合研究法)教学示范,通过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和小论文写作,使学生初步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张利玲副教授则在2000级新闻专业实施古代文学集注(集评)法示范教学,通过具体作品研究示范、指导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古代文学文本细读和收集材料的基本方法。承担任务的各位教师认真负责,课前写出详细的教改计划,课后写出经验总结,并挑选部分优秀教案(或作业)作为教改资料。经过一年的实践,教改受到学生欢迎,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必要基础。与此同时,我们继续狠抓基础,推广结题教改项目“古诗文诵读法探索及应用”的已有成果,强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诵。通过这种切实的半强制性措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古代文学文本上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和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
第四,改革和完善测试评价方案。教学效果需要测试来检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测试来巩固,课程测试是教改重要一维,因此,课题组制定严格的测试制度予以保证。以往的古代文学测试多以笔试闭卷形式进行,因内容繁杂,题型琐碎,基础知识特别是经典作品背诵的分值比明显偏低,学生不太重视,部分学生甚至采取全部放弃的做法,轻视作品背诵,严重削弱古代文学学习基础,也助长了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不良学风。针对这种状况,课题组改革考试形式,推行分类测试法。即每学期的古代文学测试分两卷进行,第一次考试以背诵为主,主要考察规定篇目的背诵情况,总分100,以闭卷笔试为主,必要时辅以口试;第二次考试主要检查文学史常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总分为100,以分析论述为主,闭卷或开卷视情况选择。课程成绩以两次考试分值按比例相加(分别为30%、70%)计分,其中第一次考试有一票否决权,即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合格便视为课程测试不合格。此外,加强平时课堂背诵抽查,加大小论文分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改革成果。目前,课程测试题库已基本建立,学生阅读面有所扩大,作业完成质量也大大提高。
第五,编撰学习方法辅导资料。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感教学资料严重缺乏,教改成果巩固不易。由于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个别指导工作量过大,难以落实,因此需要将古代文学学习的相关资料和方法集中传授,使学生获得切实指导和实际效益,所以课题组决定编辑辅导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南》,将古代文学学习的基本书目、主要工具书、常见研究方法及著名学者古代文学学习和研究经验体会纂为一集,直观而便捷地引导学生跨入古代文学学习和研究领域,获得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本资料已进入印刷阶段,不久就可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相信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第六,实施教学改革同步调查。教学方法和测试制度改革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特别是测试改革使一部分学生吃尽苦头,出现过大面积不合格现象,自然也产生不少怨言。为此课程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次教学调查,征求学生对测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从调查结果看,98%的学生肯定背诵经典作品的必要性;95%的学生认为背诵篇目偏少,可以适当增加;80%的学生认为背诵效果好,记忆牢固,促进了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和测试制度改革是成功的,有效果的,应该长期坚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资料缺乏。校图书馆基本上无法支持教学改革对图书资料的需求。事实上,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近古代文学,教会学生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经常听到的抱怨是图书馆无法借到需要的书刊,三番两次扑空,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普遍反映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小论文撰写。事实也的确如此,图书馆的复本书最多五册,而每个班的学生至少50人以上,图书资料自然供不应求,令广大师生一筹莫展。正因为如此,带来课题研究的第二个缺陷,教改涉及面不广。本项目的课堂教学改革只能在人数偏少的几个实验班进行,因为实验班人数较少,可以利用文学院教师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其他班级则无此待遇,已取得的教改经验因此无法有效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