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言>>课程建设>>教材案例库>>正文
 

文言文教学-《观潮》教学全景再现

2018年09月27日 20:41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初中部李美庆 点击:[]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层次地训练文言朗读,通过朗读达到明其义、读其韵乃至品其情的目的;

2.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潮涨的风景美、吴儿的精神美和当地的风情美;

教学重点

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以读带品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紧扣语言,读品结合,评赏4幅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文章是南宋周密的《观潮》(幻灯片显示课题)。同学们预习了吗?说说最初的感受。(觉得有点长,不认识的字更多。可能觉得会更难学。)其实不用担心,文言文其实很好学,今天老师就教大家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读!其实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提示中,就有很明确的一句话: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出示幻灯片)首先,我想让大家先读一读课文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导读内容,别小看了这个哦,它会给我们一会儿的学习带来不小的提示的。(出示幻灯片)

二、诵读训练

1.一读明其义

默读或自由读,圈画出读不准、看不懂、认为重要的字词,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适时将学生的疑难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较难字词预设:

吞天沃日wò京尹yǐn

如履平地lǚ乘骑jì

一舸无迹gě倏尔shū

僦赁看幕jiulin溯迎su

倍穹常时qióng艨艟méng chōng

2.二读读其韵

大家作了一点预习,我想先听一听大家读,学生自由读,或个人、教师范读。学生自我评价优劣之处。教师注意引向节奏。(出示幻灯片并板书:读其韵)。注意以下长句的节奏:(出示幻灯片):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三读品其情

读出节奏就读好了吗?其实这还是浅层,要想读得更好更有韵味,我们还要:品其情。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我们读的脚步。

先读一下文章的题目:观潮。观的意思就是——看,写的就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其实通过刚才的初读,我相信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受。文章共4个段落,其实就是4幅画面。分别是哪4幅?(出示幻灯片:海潮图、军演图、弄潮图、观潮图)

(1)下面老师带着大家来用读的方法学习第一幅画面。

1段  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

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教师点拨。

语言品评预设:

“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潮来之形,“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玉”“雪”则写出了潮水之色,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壮美之感。“吞天沃日”,“吞”“沃”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

齐读这段文字,读出其中的壮美,试着将它背下来。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风景美,要读出雄壮之势。

(2)学生自主学习另3幅画面,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目标明确,互相合作。

教学内容预设:

2段  军演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和第1段给你的感觉有什么异同?

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有动但也有静。对比的手法,让你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水军演习?

教师预设:这是一场船只众多、声势浩大、阵势变化多样、战斗激烈、将士训练有素、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

小结:本段展现了水军健儿的精神之美,要读出变化之味。

3段  弄潮图

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应该怎么读?

教师预设:披发纹身。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突显其风情之美。“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本段的一些动词很好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结:要读出赞美之情,夸耀之味。

4段  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海潮是以它自然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军演图和弄潮图则是以人们面对自然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

这两段写出了钱塘潮来时的民俗风情,要读出一种热闹之意。

三、学有所思(机动)

补充课文被选人时所省略的最后一段:

材料一:禁中例观潮于“天高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宵之上,真若萧台蓬岛也。

附译文:按宫中惯例,皇上皇后这时是在“天高图画”堂上观潮。他们从高台上往下看,潮涨、演习等情景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京城的人们远远地向上望去,只见天子仪仗的黄伞、雉尾扇在九天之上,真像神台、仙岛啊!

看完这一段后,你有没有新的感受?

再补充两则材料:

材料一:北宋为金所灭后,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元军南侵,南宋水陆军不堪一击,后被元所灭。

材料二:课文第三段后还有一句,被删: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看完材料后,结合“军演图”、“弄潮图”或“观潮图”,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师预设:军演其实只是花拳绣腿,供人观赏,与元军作战却不堪一击;弄潮的吴儿本领不错,却只是用命去换取贵族的赏钱;观潮的权贵们不思进取,声色犬马,自取灭亡。

四、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很简单却也很重要、很实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我们通过读,感受了钱塘海潮之势;通过读,领略了宋兵军演之威;还是通过读,欣赏吴儿弄潮之技和游人观潮之盛。

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读这把钥匙打开学习文言文殿堂的大门。

五、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观潮》,刚才在和大家聊天的时候,就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很多同学向老师传递了一个信息:这篇课文很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生:文章很长。

师:篇幅长,还有吗?

生:字很多,也很难。

师:文章中的陌生字很多,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对吧?篇幅长,陌生字又多。其实,今天老师想告诉大家,文言文学习其实很简单。刚才,老师感觉到,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一点畏惧的心理。老师告诉大家,学文言文最好的一个方法,两个字:不怕。不畏惧它。而今天呢,我是要和大家一起实践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很好的方法,一个字:读。(出示幻灯片:读)

师:在我们这篇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来,大家把这句话读一下。(出示幻灯片)

生(齐声读):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师: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反复诵读,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一件事:反复诵读。古人有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我们今天的读,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要有质量,要读出层次,读出效果。第一遍读,我们要找出你认为偏难的、不认识的,或是你觉得重要的字词。这一遍读,大家可以自由读、默读、小声读、放声朗读都行。给大家3分钟时间。

生:(自由读文章,图画相应的字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不时提出字词上的疑问,教师鼓励图画,发现问题。时间约3分钟)

师:读完了,圈画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刚才这位同学,没关系,把你的问题说出来。

生: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江干上下”中的“干”应该读为àn,意思为江岸,有通假的用法,不知道对不对。

师:大家知道用意义来推断读音的方法是可取的,但这个地方,其实就是读成gang,意思确实是江岸。再来,音义都行,或是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注意的,你也可以提出来。

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一个字是最后一段的“车马塞途”中的“塞”应读为se。

师:嗯,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小老师,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有很多读音,都有哪些?

生:sāi、sài、sè。

师:对,sāi、sè,这两个读音的意义比较接近,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认为,这里用作书面语,读作se,有“堵塞”的意思。还有吗?

生:我有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的第四个字,京尹,中的“尹”是读yǐn吗?

师:我们谁来告诉她?帮她解决一下。

生:应该读yǐn。

师:京尹,是什么?

生:京城的长官。

师:嗯,下面有注解,意思为都城的长官。很好,标注一下。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的问题也是在第二段,第一句中的“教阅”,我不知道是读jiào还是读jiāo。

师:应该是什么?谁来说说?

生:每岁出京尹出浙江亭教(jiào)阅水军。

师:大家都没有问题了,这样,我来检验一下,听大家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老师听到一点不同的声音,最后一句怎么读,你来。

生: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 Xì)腰者是也。

师:有同学要说话吗?这边的同学。

生:我觉得应该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jì)腰者是也。

师:为什么?系(jì)是动词,如系鞋带。没错。

师:刚才这一遍读,老师觉得很顺,说明大家解决了字词的问题,课前的预习还是有不错的效果的。所以,我们第一遍的读,大家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字,来,一起读:(出示幻灯片:明其义)

生:明其义。

师:但是,仅能读通读顺,不是我们今天读的目标,读文言文我们还应该读出什么?

生:深意,感情。

师:嗯,对的,我们读文言文,还经常强调——

生:节奏。

师:(出示幻灯片:读其韵)对,节奏,就是这三个字:读其韵。接下来我们就进行第二层的朗读训练。请大家挑一段,你最喜欢的,你来读一读。

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效果不错)

师:你们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不错。

师:确实.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很不错,节奏感很好。其实,文言文的朗读,我们要尤其注意一些长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这里有一些句子,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出示幻灯片:部分文中的长句)

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生: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师:大家听出她们读的节奏了吗?嗯,还不是很清晰,其实老师感觉出来了,老师也读一遍,一会儿大家读的时候也要像老师一样,把节奏读得鲜明一些。

师: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第三句,再来。

生: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师:嗯,很好,有进步了,接着往后。

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师:对不对?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掌握了方法后,都读得很好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看屏幕。

生:(学生齐读,因灯光,屏幕有些不清楚)

师:还是有些看不清,那句话在课文第二段“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再读一遍。

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师: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预习了解了字音字义,通过刚才简单的节奏朗读训练,感觉大家的表现还是有点拘谨。接下来,老师来读一遍,请大家看看与前面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从掌声中,老师听出了大家的肯定。那么大家觉得这一遍老师的朗读比刚才又多了一点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有霸气。

师:哦,有霸气,别看老师小小的个子。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老师读出了那种潮来时恢宏的气势。

师:谢谢!

生:我觉得有气势,而且融人了感情。

师:谢谢,看来大家很给面子。我们在读文言文时,不仅要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感,更高境界的读是要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所以,接下来,老师就要教一教大家,怎样能读出情。(出示幻灯片:品其情)

师:情感不仅是要通过嘴巴读,而是要——

生:品味。

师:对,品.品什么?

生:品画面。

师:哦,很好,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观潮》,观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看到了什么?

生:潮水。

师:还有什么?

生:潮来时的画面。

师:有几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什么?

生:潮来图。

师:还有呢?

生:教阅水军图。

师:很好。能不能简单一点?

生:阅兵图。

师:很好,军演图。第三幅画面呢?

生:吴儿泅水图。

师:还有谁能换一个名称来概括吗?

生:弄潮图。

师:弄潮,这个词很不容易想到,你是怎么想到的?课文中有不少地方对我们学习是有帮助的,有哪些呢?

生:课文练习上。

师:哦,很好。的确,练习中的那首词中,确实有一个弄潮儿。

生:还有一个地方,在题目的下面。

师:嗯,题目下面有一个框,这个叫什么知道吗?

生:导读。

师:对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出示幻灯片)

生:(读导读部分)

师:对,关注导读,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一会我们可能还能从中得到一些提示。

师:还有什么画面。

生:观潮图。

师:对,作者一共看到了四幅画面。接下来,老师就以第一幅画作例子,教给大家应该怎样品味出其中的情感,让我们的读更有韵味。将读和品结合起来。我们先一起来读一遍,请大家像老师一样,读出气势。尤其是男同学,把自己的阳刚之气展现出来。(出示幻灯片:第一段文字)

生:(朗读读课文第一段)

师:嗯,很顺,节奏还是能听出来。但老师觉得还是有点平了。那我们就来品一品海潮图,这个海潮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从文中找一个词或语句概括。

生:声势很宏大,

师:你是看到什么地方想出来的?

生:大声如雷霆。

师:声势浩大,很好。还有吗?

生:震撼激射,气势很雄豪。

师:文章中的那句话是——

生:势极雄豪。

师:这一段中,还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海潮的特点。

生: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学生读错“郭”字)。

师:海涌银为——

生(纠正):哦,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师:杨诚斋的诗也验证了这一特点。还有呢?

生:伟观。

师:什么意思?

生:雄伟的景观。

师:接下来我们再接着品,品细一些。哪一个字眼或单独的一句话让你感觉到了这种气势,这雄伟的景观。

生:我认为,雄伟的景观应该是从那些描写海潮的句子人手,所以我认为是第一段的第二句。

师:你读一下。

生: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朗读气势不错)

师:很好,有没有气势?(学生回答有)他把什么地方读得很有气势?

生: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师: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手法?

生:比喻、夸张。

师:像一座城池,像一座山岭,连接着天而来。还有什么地方?

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师:这里老师想让大家重点看一个地方:“吞天沃日”,哪个字用得好?

生:吞、沃。

师:老师想到了一个成语,不叫“吞天沃日”,而叫“遮天盖日”。换一换怎样?

生:不行。

师:一口就否决了。“吞”为什么更好呢?

生:“吞”是一口就吞掉了,更显示出其气势的强大,有一种包容的感觉。

师:说得好,一种包容它的感觉。那“沃”为什么又更好呢?

生:因为“沃”是用水淋的意思。

师:“盖”是遮住就不动了,而“沃”是用水在冲刷。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这些地方就要读出气势来。再试一遍,就这个地方。

生: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气势不足)

师:再夸张一点好吗?来。

生: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进步明显,气势强了很多)

师:嗯,好多了,不仅要读顺,还要有一种高亢的气势。那看出来了吗?作者在

这一段中,包含了对海潮的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生:赞美。

师:嗯,我们就是通过读,感受到了这样一种赞美之情。(出示幻灯片:读出雄壮之势)

师: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读出这种气势的?

生:找关键词。

师:这个关键词要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

生:强调。

师: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3幅画面,就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也来品一品其中的情感,说说要读出其中的什么情,什么味。(分小组,分目标内容,可以互相交流)

生:(可自己读,或交流,约5分钟)

师:(巡视各组,加以指导)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第三自然段。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

生:要读出吴儿泅水气势的豪迈,他们弄潮技术的精湛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说得非常完整,我们来听一下你读的吧。欣赏一遍。

生: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朗读很不错,有韵味,情感洋溢)

师:读得很不错。那刚方我们“吞天沃日”中是找出了“吞”和“沃”,现在要表现吴儿弄潮的技巧,你会找什么词?

生:“以此夸能”。

师:自己都在夸耀自己,不错,哪些词具体表现了他们技巧的高超呢?

生:“腾身百变”。

师:这个动作,对的,还有什么动词呢?

生:溯迎而上。

生:争先鼓勇。

生:略不沾湿。

师:略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

师:如此精彩的表演,如此高难度的动作,但手中的旗却一点儿也不会沾湿。这里写旗是为了干什么?

生:衬托。

师:对。那我们应该读出一种什么?

生:称赞之情。

师:(出示幻灯片:读出赞美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师:别的段落也来说一说。

生:我来说一说第二段。首先我觉得第二段应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在演练情景,那是一种气势的表现;而后面是尘埃落定后的一个平静的场面。在读的时候,前面语速要快一点,情感也要更激昂一点,有气势。而后面的语速要更慢,并且要在两句交接的地方稍微停顿一下。

生:(掌声)

师:怎样?我们表扬他一下,解释得很到位。接下来,就请他来读一下。

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字词有一些错误)

师:读得不错,但好像有一些字词出了错误。

生:一舸(ge无迹。

师:我们还可以读得变化的味道更明显一些。(教师示范)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前面激昂,后面要缓下来,所以应该读出一种变化之味。(出示幻灯片:读出变化之味)最后一个画面,谁来试试?

生:我读第四自然段,这段要读出江岸边上很热闹,又要读出车水马龙的的场景。

师:请你试试。

生: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读得并不太好)

师:请坐,刚才有同学告诉老师,其实这位同学平时很腼腆,今天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展现自己,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谁来帮帮他?读ILI一种热闹的感觉。

生: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效果好了很多,“赁”字没读准)

师:僦什么看幕?

生:“赁”lìn。

师:对,这个小节我们是要读出一种——热闹之意。(出示幻灯片:读出热闹之意)

师:4个部分,分别是要读出雄壮之势,读出赞美之情,读出变化之味,读出热闹之意。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想到这些情感的?

生:品味文字,语言。

师:对,这就叫“品其情”。同学们,45分钟时间很短,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

师:应该怎么读?

生:有感情地读。

生:有节奏地读。

师:对,我们要先读通,读顺,再读出韵律,最后要读出情感。

师:老师想告诉大家,读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一种很好的方法,开始读通读顺,我们就要——

生:明其义(教师板书:明其义)

师:读好节奏,就能读出韵味。(教师板书:读其韵)更高的境界,我们就是要通过品味文字语言,读出其中的情感。(教师板书:品其情)

师:同学们,这就像是我们在盖一座房子,一定要把基础打好,文言字词是基础,要明其义,才能读其韵,最后品出情感。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感受了海潮之势;通过读,领略了军演之威;通过读感受了弄潮之技和观潮的热闹。同学们,文章不过是一个例子,它可以教给我们一种方法。今天这节课我希望教绐大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读,有层次地读,有效果地读。希望大家用这个读的方法去打开学习文言文的大门。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块度过愉快的45分钟。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教学反思】(含说课稿)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1篇文言文。本单元共选了9篇古代诗文。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人了作者的细腻情思。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的表述: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将以读为线来串接课堂,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4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学情预测

本节课为此次大赛赛课,学生为长沙明德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明德中学为湖南名校,学生素质总体较高,但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短,文言字词的积累较少,且学生此时正值暑假,预习工作没有特别指导,加上课文出自八年级,文章篇幅相对较长,陌生字词也较多,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预设

基于上述学情,针对大赛的特殊环境,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如下预设:

(一)教学目标

1.明白文章大意,对较难的字有一定的积累。

2.有层次地训练文言朗读,通过朗读达到明其义、读其韵乃至品其情的目的。

3.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潮涨的风景美、吴儿的精神美和当地的风情美。

(二)教学重点: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以读带品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紧扣语言,读品结合,评赏四幅画面。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法学法的处理

(一)教法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精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关注本堂课上教给学生并实践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可行的方法——诵读。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本堂课我将以读为线来串联课堂,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有效果地读,在读中品,读中悟。一共设计3个层次的读:一读明其义,利用注释及学生自主的预习加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读通文章,积累一些重要的、较难的文言字词。二读读其韵,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文章,在明确节奏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读品其情,边读边品,品字词,品情感,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领会文章写法,体悟文章情感,从而达到读出情的目的。

2.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或课文注释等资料,自主预习,解决简单的文言字词。在课堂中,一读明其义的环节也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时,利用好课文的各个资源,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交流法。在一读明其义,尤其是三读品其情的环节中,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与同学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对文章的写法、炼字用词、情感体会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法

本次为现场赛课,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加上本课的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本课的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本文共4个自然段,描绘了4幅画面,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语言精炼,结构清晰,在正确的学习方法引领下,学生是能够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其中朗读法是本节课主要与学生共同实践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层次、层层深入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边读边品,读品结合,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与丰富情感。

五、教学过程的安排

(一)导入

导入语我是这样预设的:(略,见前文)

设计意图:谈话式的导入方式,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心中的陌生感与对大赛环境的畏惧心理。同时,导入语中很自然地切人了本课教学的方法与目标:诵读。也教给学生,学习一篇文章要关注单元提示、课文导读等有效的学习资源。

(二)诵读训练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

1.读明其义(略,见前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学生素质较高,课前也作了一定的预习,对基本的字词有了了解,这个环节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是相互交流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但教师应该有放有收,还是有必要清晰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要提醒学生特别关注。

2.二读读其韵(略,见前文)

设计意图:有节奏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文言朗读提高一个层次,更可以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深对文章情感的体会。本文主要以文言短句为主,所以节奏的划分难度不大,只需对一些长句进行重点讲解。

3.三读品其情(略,见前文)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对每一段都作细致的分析,只能有详有略地处理。同时也是让学生当堂训练,通过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等方法学习文言文。分小组的方式既可以明确学习任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适当地点拨与引导。

(三)学有所思(机动)(略,见前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预设的机动环节。如果时间允许,指导学生将“读”延伸到课外,补充一些课外的材料,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广阔的了解,不必拘于一家之言,哪怕是教材,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略,见前文)

设计意图:用简洁的语言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概括,同时对学生深化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谓“一课一得”,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本课最大的“得”。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房状的图形,形象地表示文言字词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表现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有层次的诵读训练。

【教学反思】

经历了,收获了

2012年7月23 - 28日,我代表江西省参加了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5天的准备和比赛经历,充实而有收获。我欣赏了兄弟省市的优秀教师的风采,聆听了专家评委的精彩评点,让自己对文本解读,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对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执教的《观潮》是节选自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相对而言,篇幅较长,学习难度更大。虽然准备时间只有48小时,但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仍几易其稿。最初设计的思路是:读、品、悟,后来,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将设计主体思路最终确定为一个主体教学活动:读。指导学生实践,通过有层次、有效果地诵读文章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观潮》是一篇文言文,由于学段较低,文言积累不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仍有一些畏惧的心理,要完全落实本文常规的教学目标,至少需要2个课时。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教方法,教学习文言文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1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实践。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是想教给学生如何有层次地读,所以设计了3个读的活动:明其义,读其韵,品其情。让学生明白字词积累是基础,要读通读顺,明白读品结合、品味语言是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品可以体现在读上。在一些课堂教学细节上,我也努力告诉学生一些学习的好方法。如:关注单元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体现了这一点。再如:关注课文导读部分和练习的价值等。

2.努力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素质不错,但毕竟彼此是陌生的,加之大赛的特殊环境,学生不免紧张,投入程度不如常规课堂。我课前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就顺势谈话式地导入了本课,解除学生对本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3个层次的诵读活动的设计,也努力以学生为主体。从最初的学生初读解决字词,到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到最后结合语言、手法有感情地诵读,都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推进的基础,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并不难的诵读活动中来。课文是一个例子,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语言的品味,通过文章的一些手法的运用,感受到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去诵读文章,读出每一部分不同的味道。我觉得,学生是学有所得的。

3.努力让课堂结构清晰,让课堂气氛和谐。

学习语文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虽是比赛,但我不喜欢紧张沉闷的课堂。课前简单的玩笑,让学生知道老师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课中适时的鼓励,恰当的引导,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的表达,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我想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会思考的语文课堂是最美的。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简洁清晰的结构,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不给学生设置学习障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读明其义、二读读其韵、三读品其情的思路。体现文言的文体特点,用读串联各个活动环节。从字词积累做起,划分节奏,这是基础,再品读语言,重点讲解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品读后三段,节约了时间,扩大了课堂容量,也让学生当堂可以学以致用。

由于自己学养不深,课堂智慧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自己的设计预期。主要的不足有:

1.字词积累不扎实。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本文尤其突出,有不少的陌生字。但由于教学环节的预设,没有将“明其义”这一基础环节做扎实,没有重难字词的板书,没有字词积累的检验,环节落实上有些流于形式。

2.细碎的提问太多,存在将文章碎读的现象。

认真地听了自己课堂的录音之后,发现了许多习惯性的追问,如:还有呢?为什么?等等。不仅将自己的课堂搅碎了,更让学生的压力增大,打乱了他们的思维。

3.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存在患得患失的心态。

在全国性的赛课上,担心教学环节不完整,于是字词、节奏、语言、朗读等都想顾及,训练的内容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训练环节的效果。

究其根本原因,正像余映潮老师所说,是自己的学养还不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理念有些陈1日,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智慧不足。今后,加强自我修炼是根本,我会多阅读专业杂志,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专题研究,积累总结日常教学中的得失之处。年轻是我的资本,只要继续保持这颗进取的心,我就将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名师点评】

四种意识,构建精彩课堂

——评李美庆《观潮》

江西省贵溪市教研室徐连有

本次课堂教学大赛,李美庆老师执教的课题是《观潮》。我认为这堂课是一堂理性的课,一堂精彩的课。他为语文教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课堂,为迷失方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一条回家的路。对本堂课我谈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首先,对于一个陌生的学生群体,李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简短的几句话交流,就大致了解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以及通过预习对文本的难易度的整体感觉。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确立本堂课的教学策略。

其次,学生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始终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预习时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逐层渐进的朗读过程等各个环节,教师始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设计没有教师的刻意自我表演环节,整个课堂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二、尊重教材编者意识

2011版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较之实验稿,课标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提法。教材中文本的编排凝结着编者的意图及价值取向,它虽不同于理科教材内容的编排有前后严密的逻辑关系,但在体现单元内容及单元目标上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教材编者意识。根据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特点,在确立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本节课李老师充分注意到从编者的角度来处理文本。他从单元提示中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来确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合理利用本课前的导读语,没有过多的拓展迁移,整堂课的教学资源基本来自文本,来自编者。

三、尊重文言文体意识

不同文体因其功用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习惯用现代汉语说话与写文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积累还相当薄弱,文言文阅读难度也相对较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本堂课中,李老师把字词的积累和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积累和品味环节中能做到相互兼顾而又有所侧重,既注意了文言文这一文体的特点,又照顾到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四、尊重认知规律意识

本堂课以读为主线,设置了3个环节的不同形式的“读”。其一,自由读(明其义);其二,朗读(读其韵);其三,诵读(品其情)。在读中理解、识记字词,在读中理解文意,读准节奏,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体味情感。三种不同形式的读,要求各不相同,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不同层次,做到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外,本文充分做到了讲练结合,在“品其情”环节中,对课文的4个场景:潮来图、军演图、弄潮图和观潮图,教师并未一一讲解,而是精讲“潮来图”,让学生掌握品味文章感情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去欣赏其他3幅画面,利用文本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既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堂好课,无须过多的雕琢与粉饰,只要心中有学生,有文本,有编者,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就一定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上一条:文言文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全景再现 下一条:文言文教学-《陈情表》教学全景再现

关闭